蒋培铭建筑师钢笔画 / 蔡昭昀建筑师题诗 西四北五条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为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498米,均宽5米;门牌号北侧为单号1至31号,南侧为双号2至58号。 元、明两代属鸣玉坊,清代属正红旗,现属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四合院平房保护区,仍保存元代胡同旧制。 《乾隆京城全图》中的石老娘胡同 明代称石老娘胡同,因有石姓产婆在此居住而得名。产婆俗称接生婆,旧称老娘或姥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在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中即曾提及:“清朝末年,北京的接生婆大多被称为姥姥,我就是被小白姥姥接生的。” 民国早期《新测北京内外城全图》中的石老娘胡同 1965年北京市整顿地名时,因此胡同为西四路口迤北西侧自南向北第五条胡同,更名西四北五条。 1981年编制《西城区地名图》中的西四北五条 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中,可见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即今西四北大街道路中央有一庙宇;在民国五年(1916年)刊行的《京都市内外城地图》中,亦可见此处有“当街庙”的文字标注。 当街庙奇特之处有二:一是规模极小,建于道路中央,因而俗称“当街庙”;二是此庙坐南朝北、门向北开,这在昔日京城众多庙宇中也属罕见。据说旧时当街庙为砖砌塔状建筑,高度不足两米,往来人员车马由两旁通过,民国初年修马路时将此庙拆除。 关于当街庙的建造,据崇彝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西四牌楼北,当年在甬路中间有一庙宇,坐南面向北,名当街庙。其址在石老娘胡同东口,庙供额森牌位。据闻明英宗北狩,后为额森放还朝,感其义,为之立庙,故北面。内殿宇不广,当年车马皆由庙之两旁绕行,修马路始拆却。”文中“额森”即明朝中叶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其文大意为: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掳去的明英宗被放归并复辟登上皇位后,为感谢也先不杀之恩,特修此面向北方的庙宇供奉其牌位。 明英宗朱祁镇 明朝中叶蒙古瓦剌部首领绰罗斯·也先 关于当街庙的来历,坊间还流传着一则神话故事。 前清时,京城城西有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后来儿子被抓去当兵,日夜思念其母。一日,儿子到关帝庙祈求关帝老爷能让他在梦中见到母亲。待夜晚睡觉时,仍同往常一样,躺在床上久未能寐。朦胧中,一个小伙子牵来一匹马,让他骑马到前边庙里去,并嘱咐他务必在鸡叫天亮前回来。他骑马赶到庙中,终于见到母亲,母子诉说离别之苦,不禁抱头痛哭。此时,听到鸡叫声,天快亮了,儿子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仓促中刚上马跑到街上,天已大亮,顿时马变作泥马,人却不知去向。后来,当地百姓就在此处建起一座庙宇,因为正好建在大街中央,故称其为“当街庙”。 西四北五条东口(当街庙旧址) 自古有不少名人曾在西四北五条居住,他们中间即有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也有乱世枭雄、军阀汉奸……在《乾隆京城全图》中,石老娘胡同东部北侧有一处房屋尺度明显大于普通民房的宅院,相传为清代辅国公九成宅邸。 清顺治元年(1664年),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被封为英亲王,后被处死,其子孙降为庶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阿济格有功,命阿济格曾孙普照由辅国公起复世袭。九成即英亲王阿济格后裔,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袭辅国公,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因事革爵,自此阿济格后裔终止世袭辅国公,九成的六伯父瑚图礼第三子额尔赫宜仅以奉恩将军世袭。据说辅国公九成宅邸旧址即今“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门牌号为西四北五条甲1号。 西四北五条甲1号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清咸丰年间大学士彭蕴章曾在石老娘胡同居住。 彭蕴章(1792-1862),字咏莪,谥文敬,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进士,清咸丰六年(1856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后掌管工部及户部三库事务,充上书房总师傅,清咸丰八年(1858年)改武英殿大学士,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 咸丰皇帝曾以御笔“其难其慎”赐给彭蕴章,难者,难于做事;慎者,慎于听察。四字出自商代伊尹所作《书·咸有一德》中:“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意思是说:作为君和臣职责很重,和合一致、和睦同心才能有所成就。彭蕴章得此御笔后赋诗一首,以志其心:“正月二十三日蒙赐御笔其难其慎四字匾额敬赋一律以志荣幸——几暇挥毫赐近臣,彩笺捧出墨痕新。艰难宏济期安国,敬慎常存勉致身。喻到涉冰心戒惧,凛如执玉步遵循。深思一德篇中语,四字璇题诲尔谆。”从咸丰帝御笔到彭蕴章咏诗,君臣之间的默契和感情可略知一二。 清咸丰帝御笔“其难其慎” 石老娘胡同7号院(今西四北五条13号院)为民国时期教育总长、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旧居。 西四北五条13号 傅增湘(1872-1949)是当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之祖父,字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江安县人。幼年随父居江浙等地就读私塾,后定居天津。清光绪年间中举人和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民国六年(1917年)出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民国八年(1919年)后专心从事古籍收藏、校勘和目录研究。 傅增湘 傅增湘的藏书处以“双鉴楼”闻名于世,原以收有宋本《资治通鉴》、元本《资治通鉴注音》而取名,后又以南宋淳熙十三年内府写本《洪范政鉴》代替《资治通鉴注音》。《洪范政鉴》为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所撰,记述自春秋至宋历朝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异象。双鉴楼共藏有宋本及金本一百五十种、元本数十种,明清本不计其数,总量达二十万卷,著有《双鉴楼善本书目》。1927年傅增湘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在林语堂的名著《京华烟云》第十三章,傅增湘是这样出场的:“傅先生,名叫增湘,消瘦,留着小胡子,可真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高的老头,都怀有无限的敬意。” 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曾说及在教育部供职时的教育总长傅增湘:“'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藏园校书图(徐悲鸿绘傅增湘肖像) 民国七年(1918年)傅增湘在西四石老娘胡同购置新宅,花1.1万大洋买下自东向西5、6、7号三套相连院落(今西四北五条13号院)。该宅院原为清咸丰朝进士、通政史永顺府邸,相传明代曾是给皇家接生的石老娘的宅院。四进院落附东、西跨院,东跨院内有假山及六角攒尖亭。傅增湘将这座宅院命名为“藏园”,藏园之名源于苏东坡“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 “院子就跟《红楼梦》里似的,过一月亮门又是一大院子,一个挨一个,有山有水,后来中山公园很多名花是从院子里移走的,山石也是从院里搬走的,那些山石很多都是我爷爷从南方运来的。”傅增湘之孙傅延年回忆说,当时傅家园子里除了自家人,傅增湘的一些亲戚有时也来居住;家中还有看门的、打更的、厨师、保姆、佣人、花匠、养鱼的,最多时候五十多人,都在这个大院里生活,全靠傅增湘一个人养着;一年生活费在1万到1.5万大洋。 傅增湘夫妇 旧时石老娘胡同4号院为一大宅院,汉奸王克敏和军阀张宗昌先后在此居住。据陈宗藩著《燕都丛考》载:“王叔鲁克敏总长居于此,其后张宗昌居之。” 王克敏(1876-1945),字叔鲁,祖籍浙江杭州,清光绪二年(1876年)生于广东,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担任清国驻日本大使馆参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清政府度支部、外务部任职。中华民国成立后,王克敏曾于民国六年(1917年)段祺瑞执政期间出任中国银行总裁,之后三度出任财政部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出任日军扶植的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一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克敏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5年12月25日于狱中自杀身亡。 王克敏 张宗昌(1881-1932),字效坤,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绰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长腿将军”、“三不知将军”、“五毒大将军”、“张三多”等,奉系军阀头目之一。 张宗昌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张宗昌赴东北谋生;武昌起义后,亲率百余人投山东民军都督胡瑛,任光复军骑兵独立团团长;民国二年(1913年)7月,投靠冯国璋,先后任江苏陆军军官教育团监理、江苏将军公署副官长、总统府侍从武官长、江苏暂编第一师师长;民国十年(1921年)至奉天张作霖处,先后任巡署高级顾问、宪兵营长、绥宁剿匪司令、绥宁镇守使;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奉军第二军副军长,战争后改任宣抚军第一军军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初,任苏皖鲁剿匪司令,4月任山东军务督办,7月兼任山东省省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初,任直鲁联军总司令 ,张宗昌督鲁期间最重要的文化功绩是主持合并组建省立山东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兵败下野,一度亡命大连、日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日本回国,潜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枪杀于津浦铁路济南车站 。 张宗昌(左)与张学良合影 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即兵不知有多少、钱不知有多少、姨太太不知有多少。他在石老娘胡同居住时,仍生活放荡,常在宅里招妓女、养姨太太,居民们讽刺说:“老娘胡同变成小娘胡同了。”据不完全统计,张宗昌的姨太太有名分者为二十三位,无名分者则不可胜数,其中还包括五位白俄姨太太。张宗昌宅邸范围极广,据说大致为今西四北五条5号至13号范围,石老娘胡同当年几乎变成张家胡同。张宗昌被刺杀后,他的八姨太和十姨太被安排在石老娘胡同居住。八姨太安氏名淑义,原为张家侍女,是刺杀伊藤博文的朝鲜义士安重根的侄女;十姨太祁氏原为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 1988年出版的军阀张宗昌外传 石老娘胡同4号院为北京电影学院诞生地,堪称中国电影教育事业的摇篮。1950年6月,中央文化部电影局在石老娘胡同4号院创办表演艺术研究所(即今北京电影学院前身),设有编剧班、表演班等,由陈波儿担任所长。陈波儿(1910-1951),原名陈舜华、陈佐芬,广东潮州市潮安人,演员,人民电影事业的组织和领导人。 《电通半月刊》第十一期封面 / 陈波儿 1951年5月表演艺术研究所改称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1953年3月改名北京电影学校,校址又扩大到石老娘胡同9号院及受壁胡同(今西四北四条)、大乘巷内的几处院落。当时严恭、谢铁骊、陈怀恺等任主任教员,周扬、夏衍、冯雪峰、艾青、丁玲等文化界领导和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授课和开专题讲座,培养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导演、演员、剧作家。1956年在北京电影学校的基础上成立北京电影学院,迁往新街口外大街25号新校址。 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搬迁至新街口外大街25号新址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余倩回忆当年建校时写道:“学校因陋就简设在西四石老娘胡同,就是几个旧的四合院,据说过去都是大军阀张宗昌的。编剧班、表演班上课都是在一个教室(即礼堂,也是电影放映室),或在一起听共同课,或错开时间各上各的课。” 石老娘胡同北京电影学校旧址 石老娘胡同8号(今西四北五条15号)为吉林会馆旧址,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带东、西跨院。西跨院原为花园,园内假山石后移入中山公园,东跨院仍存回廊。门楼位于院落东南隅,为高大气派的广亮大门,今门楼两侧戗檐、邱门部位挂满电表箱、配电箱等金属箱体,一对抱鼓石被随意搁置的座椅及自行车遮掩,凌乱的电线在空中纵横交织。院内被搭建占满,仅存狭窄通道。 西四北五条15号 西四北五条呈现出门楼灰墙与现代生活设施相间杂糅的胡同风貌,被各种金属箱体及电缆“装点”着的四合院门楼、门楼两侧罩着防盗铁笼的窗户、屋脊上的太阳能热水器、靠墙停放的各种车辆、挂在防盗护栏上或铺展在自行车上晾晒的衣服及被褥、墙角堆放的杂物、胡同上空蛛网般的电线及相对而言大体量的多层楼房组成纷杂凌乱的场景,折射出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性。 以这幕虽然喧杂却展现出生活痕迹的场景为背景,则是胡同居民真实、平凡、悠闲的生活瞬间,组成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温暖画面。 胡同中也不乏居民们美化胡同的盆栽绿植及装饰摆设,为数不多的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统领着周围的景致,在视觉上削弱了周遭的凌乱。 西四北五条东口开向繁华的商业街——西四北大街,胡同口内也渗透进一些商业业态,在整治“开墙打洞”及拆除违章建筑后,这里的店铺有所减少。 胡同口内南侧货物繁多的菜市场“新街口百姓生活服务中心”为胡同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也为胡同东口增添了几分热闹氛围,其西侧紧邻的一家杂货店则在“开墙打洞”被封堵后,以设台阶的窗口贩卖方式继续营业。 胡同北侧与西四北五条1号门楼紧邻的美容美发屋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大面积落地玻璃门窗已被白色实体墙及一小窗取而代之,理发店的黑白斜纹标志物仍遗留在戗檐上。从高于两侧的屋顶及残损的清水脊看,此处原为1号院门楼,后来住户为增加居室面积,将门楼改造为居住(商业)用房,而利用东侧半间倒座房另开一门,即今西四北五条1号的窄门楼。 西四北五条1号门楼及利用原门楼经营的”金玲美容美发屋“(2016年) 西四北五条1号门楼及封堵后的原门楼 无独有偶,往西相距不远的胡同北侧还可见到另一座用实墙封堵后改造为居住用房的门楼,从其高宽比例及屋顶保存较好的清水脊来看,原先当为一座形制等级较高的门楼。其东侧另开一随墙门,门牌号为西四北五条3号。 西四北五条西口开向作为交通型城市干道的赵登禹路,与较为喧闹的胡同东口相比,胡同西口内显得较为安静,过往行人较少。 胡同中邻近东口及西口的少量二层商业及办公建筑以及胡同东段北侧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内一座四层教学楼、西四北五条9号的一座六层住宅楼作为现代建筑介入到胡同的原有界面中,为胡同划出一道新的天际线,胡同主体仍维持原先低矮舒缓的格局。 胡同东段南侧14号院上空以钢架支撑的简易房及附属露台成为悬浮于四合院之上的空中楼阁,是居民改善居住条件、扩大居住空间的改造措施。 西四北五条南、北两侧原有四合院平房肌理保存较好,仅有两处规模不大的单位大院或家属院作为较大尺度的形态单元楔入其中。 胡同中的不通行狭窄支巷与口袋型单位大院敞开的铁栅栏门是打断西四北五条连续胡同界面的少数开口。 按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定,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均为单行线,相邻的两条胡同其机动车行驶方向相反。西四北五条为机动车自西向东行驶的单行线。 在胡同中行走,不时能看到封堵“拆墙打洞”的痕迹,过于粗糙的封堵处理方式,使这些原先的店铺门面房成为灰墙界面中的“补丁”,显得格外突出,具有简易性、临时性的特征。胡同墙面由原来的清水灰砖与当前改造、修缮使用的灰色面砖、灰色或白色涂料等饰面材料组成。 西四北五条1号、7号、11号、13号、15号、16号、27号、56号、58号为保存较好的四合院。 西四北五条1号(2007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7号(2018年) 西四北五条11号(2018年) 西四北五条13号(2015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15号(2018年) 西四北五条16号(2018年) 西四北五条27号(2015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56号(2015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58号(2018年) 西四北五条7号院为坐北朝南的四进院落,建于民国时期,现为居民杂院。 西四北五条7号院总平面图 广亮大门一间位于院落东南隅,清水脊合瓦屋面。大门西侧倒座房六间,紧邻大门一间曾为“杨氏修脚”门面房,现已封堵。 西四北五条7号(左侧)(2006年) 西四北五条7号(2011年) 西四北五条7号(2015年) 西四北五条7号(2018年) 门楼戗檐砖雕“狮子舞绣球”图案,红漆板门两扇,圆形门墩一对,门楼内侧象眼处饰“八方交四方”图案砖雕,前檐柱间饰雀替,后檐柱间饰步步锦棂心倒挂楣子,门前出垂带踏跺四级。 西四北五条7号广亮大门(2018年) 门楼内正对一字影壁一座,处于搭建的雨棚及堆放的杂物之中,顶部已更换为现代机瓦,檐口部位可见细腻的砖雕装饰纹样。 一进院北侧有一殿一卷垂花门一座,委身于搭建及杂物之间,漆饰褪尽,却具古朴沧桑韵味,门前一对方形门墩,东侧门墩嵌入搭建的墙体之中。垂花门两侧连接砖雕看面墙,看面墙内侧为游廊,廊柱间带步步锦棂心倒挂楣子。 二进院内有正房三间,前后出廊,清水脊合瓦屋面,门裙板雕刻“五福捧寿”图案,前出垂带踏跺四级。正房两侧耳房各二间,过垄脊合瓦屋面,东耳房东一间为过道。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清水脊合瓦屋面,梁架绘苏式彩画,南侧厢耳房已翻建。 西四北五条7号二进院正房 正房清水脊花盘子砖 正房门裙板雕刻“五福捧寿”图案 三进院有正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前后出廊,梁架绘苏式彩画,两侧耳房已翻建。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清水脊合瓦屋面。四进院已翻建划归另院。 西四北五条7号院抄手游廊 西四北五条7号院正房两侧窝角廊子 西四北五条13号院(原石老娘胡同7号院)为坐北朝南的东、西两路四进院落,建于清代中期,曾为傅增湘旧居。 西四北五条13号院总平面图 广亮大门一间位于院落东南隅,大门东侧倒座房三间、西侧七间,后改现代机瓦屋面。 门楼原为清水脊,脊饰花草砖,现为过垄脊合瓦屋面,圆形门簪四枚,雕刻“吉祥如意”字样,板门两扇,圆形门墩一对。 西四北五条13号广亮大门(2011年) 西四北五条13号广亮大门(2018年) 院落西路为住宅,一进院西北侧有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一座,门前垂带踏跺三级,两侧有一、二级挂牌古树各一棵,被搭建及堆放的杂物包围,现状堪忧。 二进院有正房三间,前后出廊,披水排山脊合瓦屋面,前檐装修为现代门窗,老檐出后檐墙。正房两侧耳房各二间,东耳房开有过道。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过垄脊合瓦屋面,前檐装修为现代门窗。 三进院正房五间,前后出廊。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四周环以游廊,均为披水排山脊合瓦屋面,前檐装修为现代门窗。四进院原有后罩房已翻建。三、四进院现已划归西四北六条16号院。 院落东路为花园,建筑格局改造较多,原有建筑面貌已失。南侧有砖质随墙门一间,院内两侧为南北向游廊。北房三间,前后出廊,披水排山脊合瓦屋面。南房三间,机瓦屋面。南房东侧原有池塘,北侧保存歇山顶、小筒瓦敞轩六间,瓦面多已翻建。敞轩北侧有带抱厦的北房五间,前出廊,过垄脊合瓦屋面。院落后部堆土叠石渐次升高,原有六角攒尖顶小亭一座,现已拆除,改建为民房。 西四北五条13号院东路游廊 西四北五条16号院为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建于清代末期,现为居民杂院。 西四北五条16号院总平面图 如意大门一间位于院落西北隅,已经翻修改造,原先饰以花盘子的清水脊已改为过垄脊,门楣栏板改为镂空花瓦装饰,象鼻枭已省略;梅花形门簪两枚,板门两扇,方形门墩一对,后檐柱间饰步步锦棂心倒挂楣子。 西四北五条16号如意门旧貌 西四北五条16号如意门(2018年) 一进院北房五间,前出廊,屋脊残损,合瓦屋面部分翻建。二进院北房三间,清水脊合瓦屋面,脊饰花盘子,前后出廊,前檐装修为现代门窗,老檐出后檐墙。正房两侧耳房各二间,过垄脊合瓦屋面。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过垄脊合瓦屋面,前檐装修为现代门窗。 西四北五条16号二进院北房 西四北五条27号院为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于民国时期,现为居民杂院。 西四北五条27号院总平面图 金柱大门一间位于院落东南隅,大门东侧倒座房一间、西侧七间。 西四北五条27号(2015年、2018年) 门楼为清水脊合瓦屋面,脊饰花盘子,梅花形门簪四枚,板门两扇,方形门墩一对,后檐柱间饰步步锦棂心倒挂楣子。 西四北五条27号金柱大门(2018年) 一进院北侧有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一座,前部清水脊合瓦屋面,脊饰花盘子,后部过垄脊合瓦屋面,两侧连接抄手游廊。 西四北五条27号院垂花门门墩 二进院内有正房三间,前出廊,清水脊合瓦屋面。正房两侧带耳房各二间,清水脊合瓦屋面,东耳房东侧有过道半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出廊,清水脊合瓦屋面,院内房屋于2010年翻建。三进院内后罩房八间,为翻建。 西四北五条26号院为《海外文摘》杂志社。《海外文摘》于1984年11月创刊,原名《台港与海外文摘》,1986年改名为《海外文摘》,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传播新观念、新知识和新事物的优秀期刊,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修葺一新的蛮子门位于院落西北隅,披水排山脊筒瓦屋面,梅花形门簪四枚,分别刻写“吉祥如意”四字,红漆板门两扇饰以金色铺首衔环及门包叶。进入大门为一夹道,正对西厢房山墙根的几丛翠竹,左转经过一道花瓶形门洞即进入清幽典雅、环境宜人的小院。 尽管西四北五条原有胡同风貌受到随意安放的各种现代化改造设施的影响,行走在西四北五条中,却能邂逅三座未经修缮的广亮大门(西四北五条7号、13号、15号)。 广亮大门是四合院民宅门楼中形制等级最高者,旧时属于非富即贵的大户人家。而今,这三座广亮大门都已沦为多户人家居住的大杂院的公共入口,在其中两座广亮大门(西四北五条7号、13号)及另外一座金柱大门(西四北五条27号)里面的院子中,仍能辨识出被贴建的矮房及堆放的杂物遮掩的垂花门,三座垂花门都已破败不堪,却是原汁原味。 这些现在属于大杂院的广亮大门和垂花门,由于权属不清,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与修缮,任其凋零衰败实在令人痛惜!与当前不少独门独户四合院修葺一新后光鲜亮丽却失去原有神韵的门楼相比,猛然看到这些饱经沧桑的旧物却更能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 西四北五条7号广亮大门 西四北五条13号广亮大门 西四北五条7号院内垂花门 西四北五条27号院内垂花门 除广亮大门之外,在西四北五条中可见到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随墙门(包括小门楼、西式门楼、卡子墙门)等形制等级由高到低的所有四合院门楼类型。 西四北五条34号门楼是一座修葺一新的金柱大门,朱红门扇紧闭,表明此为独门独院。一对方门墩、一对“平安”二字门簪、一对雀替俱全,檐枋及走马板均饰以彩画,戗檐及邱门饰以砖雕,顶部为彩画平棋。门楼上没有附着现代化改造设施的金属箱体,显得整洁纯净,如果不苛求门楼的高宽比例关系及修缮工艺细节,此金柱大门当为西四北五条胡同中最具典雅、高贵气质的一座门楼。 西四北五条34号金柱大门 西四北五条22号门楼也是经过修缮的金柱大门,亦为独门独院,油饰清漆,呈现古色古香的原木本色,檐柱间饰以倒挂楣子和纤细的木雕雀替,比例失当,崭新的抱鼓石形同摆设,屋檐下悬空缠绕的电线有碍观瞻。 西四北五条22号金柱大门 西四北五条56号门楼是一座经过改造的金柱大门,门扉处于金柱位置,却采用门洞两侧设余塞墙的如意门作法。 西四北五条56号(2015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56号门楼细部(2015年、2018年) 西四北五条1号门楼为蛮子门,属于开间仅为半间的窄门楼,为与其相邻的原门楼被封堵后所建。 西四北五条1号窄门楼 在今日西四北五条胡同中,已见不到以象鼻枭为典型特征的标准如意门。西四北五条11号、16号、29号、31号、52号、54号门楼都是无象鼻枭及门楣栏板砖雕装饰的简化版的如意门,或可称之为类如意门,均为近现代四合院改造中所建。 西四北五条29号 西四北五条31号 西四北五条52号 西四北五条11号如意门的门扉外安装了灰色金属防盗门,一对抱鼓石嵌入其中,两个门簪从防盗门上方探出,门楼整体形象受到破坏。 西四北五条11号 西四北五条54号如意门在改造后省略了象鼻枭装饰做法,门楣栏板改为镂空花瓦装饰。 西四北五条54号如意门(2007年) 翻修后的西四北五条54号如意门(2018年) 小门楼、西式门楼、卡子墙门等略带装饰的随墙门及不带装饰的普通随墙门在西四北五条均可见到。 西四北五条18号是一座现代改造所建的大尺度随墙门,门楣上方砖墙嵌入空白匾额造型。 西四北五条18号 西四北五条28号、30号两个门牌号共用一座卡子墙门,门前放置一对不具门枕石功能作用的门墩摆设。 西四北五条28、30号共用一座卡子墙门 西四北五条42号、44号、46号、48号四个门牌号共用一座卡子墙门,穿过门洞为一狭窄夹道,夹道尽端有一座沧桑的西式门楼,掩映于藤蔓绿植之中,山花上的花卉装饰纹样已残损,门楣上钉有“西四北五条46号”和“卫生先进院”的红色标牌。 西四北五条42、44、46、48号共用一座卡子墙门 西四北五条46号西式门楼 西四北五条还有一些在现代四合院改造中新开的屋宇式大门,却不属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传统屋宇式大门的任一类型,仅为根据需求在房屋外墙开设的用于通行的门洞,外观与随墙门相似,却又不同于在院墙上开洞的随墙门。 胡同中也有当代所建仿古门楼,西四北五条58号的门楼是一座尺度大而不当、比例失衡的仿古垂花门,这里曾是一家四合院主题客栈,如今大门紧闭,如今大门紧闭并上锁,似已停业搁置。 在这一座座或新或旧的门楼前,自古至今曾闪现过多少风云人物的身影,石老娘、彭蕴章、傅增湘、张宗昌……他们的历史足迹早已湮没于历朝历代逐渐垫高的胡同路面中,关于他们的奇闻逸事却仍在坊间流传。胡同是历史文化与风土民情的物质载体,每条胡同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也是令人着迷的胡同魅力所在!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
|
来自: 新用户8926AVU2 > 《《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