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课之道|解码高效课堂:课改新论

 老沔城人 2022-04-19



    什么是高效课堂?它与传统课堂有何不同?它究竟解决了新课改中的哪些问题?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它有哪些具体的内涵和主张?

    高效课堂新论

    高效课堂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而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课堂,是指那些以应试为目的,以知识为指向,以灌输为手段,眼中没有学生的课堂。

    所以,高效课堂是以“人本”为基石,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意志品格、社会责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堂,但高效课 堂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概念,它是以课堂为突 破口,由教学、评价、文化三大系统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的教育概念,完整地表述应该称为“高效课堂教育”。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支撑这种理论最简洁的描述是“四新”,即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

高效课堂作为一项来自于实践的新理论,经历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

    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学关系——改变课堂文化——改变“教室”(即让教室成为教育实验室)。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经济而实用的 改变现实教育的路径。

    为什么有人反对课改

    某些所谓的“名师”“名校”为什么要反对课改?一个被旧教育宠爱的人,不仅本能地想保留它,而且几乎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客观评价它的能力。

    正如美国道尔顿学校的创办者海伦所讲,“他们的思想被包上了'硬壳’,即使他们中有些真诚善良的人,但因把全部 经历'奉献 ’给了他们认为的那样的教育,因而也便丧失了重燃真理之火的能力,什么也无法让他们抛开陈腐的经验和既得利益”,这让人倍感遗憾。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曾说过: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从这句话里找到自己时时要面对的挑战,积极地投身于教育改革。

    改革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让“全天下课改人联合起来”,去敢于改变旧教育、建设新课堂、呼唤新学校、培养新人类。

    但同时,我们要提醒大家警惕那些带引号的“高效课堂”,因为它们正以扑朔迷离的各种幻象,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披着课改的外衣,大兴应试 教育的“妖风”,蛊惑着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舍本逐末。

    尤其要警惕那些应试名校,他们的“教育”还停留在野蛮时代,除了对升学率有兴趣外,是从来不会对师生、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未来真正负责的,他们所膜拜的东西,除了没有教育,其他的一样不少,如果我们宽容到任这样的学校,任这样的“教育”大行其道,那只能说明我们缺少对教育应有的敬畏。

    我们必须为了改革而不遗余力地摇旗呐喊。不改,教育就没有出路。世界上所有觉醒的民族所形成的基本共识是,教育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与国际先进教育有着本质的差距,这无疑决定着中国真正的前途和命运。

    中国教育的现状让很多有志之士寝食难安。当前教育面临着许多复杂问题,比如教育的方向、本质和规律,而在这些“宏大问题”之下,同样也有许多“微观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比如教学方法、课堂模式,等等。

    通过对“宏大问题”和“微观问题”的同步研究,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认识。

    教育的课堂并发症

    教学是老师讲、学生记吗?教学是“时间+汗水”吗?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吗?

    教育人几乎一致的看法是,传统教学正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有罪恶的教学,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把这样的课堂称之为“缺德的课堂”。

    然而问题是,既然大多数教育人已经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却又为什么对课改心存疑虑?一个比较大的分歧在于,同样是在谈论课改,专家和名校热衷于形而上的课程改革,而草根和农村学校却选择了形而下的课堂改革。

    课程和课堂,到底谁更应“改”,或者谁更应先“改”?

    在草根们看来,如果不改变课堂的课程改革,恐怕只能是镜花水月,他们认为教育的问题集中暴露在课堂上,基于“教中心”“师中心”的课堂根本不可能实现新课改理念。

    教育首先发生在课堂上,没有课堂的革命就不可能有教育的革命。

    在他们看来,当下教育诸多的问题都是源于课堂,唯有坚决摒弃“教中心”“师中心”,转而在新课改框架下建构“学中心”“生中心”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因而,当下传统教育从根源性上看,患的是“课堂并发症”。唯有找到课堂这个“支点”,才能撬动全局。解决了课堂问题,其他问题自会迎刃而解。

    课堂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坚决瞄准课堂动手术?如果从“效益”出发,是为了提升课堂质量。然而,真正的课堂质量其实是指学生的“生命质量”。

    什么又是生命质量?

    在教育家杜威看来,它是“为了人的灵魂的转向”,他还批评教育人可能“在教育中反而把教育遗忘了”。

    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事业”。

    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该从生命论的高度去关注人。如果为“人”的教育却习惯于在不知不觉间失落了“人”,遗忘了“人”,那这样的教育造成的事实只能是“让孩子在沸腾的油锅里挣扎”,因而高效课堂倡导者有一句“名言”—— “课改就是从油锅里捞孩子”!

    改教育,首先是为了让孩子不痛苦,不厌学,“不跳楼”。

    如何“从油锅里捞出孩子”?

    核心是“遵循儿童的方式”,一切 “从儿童出发”,彰显儿童的天性和主体地位。

    课堂一旦能让儿童收获快乐、找到感觉、获得尊重、激发出生命的热情,又怎么会有痛苦、厌学乃至跳楼。

    当传统教学不关注“人”时,其实就意 味着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专门和儿童作对。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课改是改革还是改良

    课改是在“放生”,这是基于“人”内在生命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的伟大使命。

    因而在当下,课改成为教师师德的衡量标准,一个不课改的教师难说有什么师德。教育必须回到一个“人”字上去完成 对传统的“颠覆”!

    然而,课改是改良吗?在我们看来,课改从来不应该是改良,而是改革。它到底改什么?显然不仅是改教材、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否则,这只能是停留在“术”的层面上浅尝辄止, 它实际上是在改教育观念、改教学思想,说穿了本质上是改人!

    有人面对课改,会滋生“老太太搬家”式的患得患失,他们担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否会被触及,或者忧心于自己多年摸索形成的那些教学经验的安危,这样的担忧均属正常,但要清楚改革难免要打破“瓶瓶罐罐”,甚至会考验我们敢不敢完成自身的超越,突破经验主义的“囚笼”,改革意味着“破与立”,不破则不立。

    破什么?破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

    即“知识中心”的教育观、“教中心”的教学观、“师中心”的师生观。立什么?立新的“三观”。即“人学”的教育观、“学中心”的教学观、“生中心”的师生观。

    高效课堂概念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是概括课堂形态;生命的狂欢,是描述生命的状态。

    这个概述的主张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必须在关注知识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的同时,更加关注课堂氛围、学习兴趣、精神状态、生生和师生关系。两大关注决定了高效课堂不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教学概念,也绝对不是从字面理解的“高效益”的课堂。

    只追求“高效益”的“高效课堂”是肤浅的、低层次的、功利的、应试的,真正的高效课堂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概念。

    1.高效课堂具有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

    2.从教学目标上解读,高效课堂是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即实现学习的三步: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最后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因此,高效课堂是在追求“四维目标”,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3.高效课堂把“自主、合作、探究”当成课改的“六字箴言”加以行动阐述并予以发展,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实化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阐释为“独学、对学、群学”,合起来称为“自学”。

    4.高效课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师最大的任务是“认识儿童”,教育就是从儿童出发,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有两大天性:好奇心、展示欲,教育就是设法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展示欲。唯有认识儿童才能发展儿童。

    5.高效课堂在“人本”框架下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本”。高效课堂的“三个本”支撑起自己的“教育学”。“学本”,即教服务于学,课堂教学的重点 是变“教中心”为“学中心”;“生本”,即按照学生学 习、认识和成长的规律,把“学生的”原原本本地交付学生,呵护学生的天性,让每一个生命自然成长。

    6.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围绕这个灵魂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的“惟师”为“惟生”。它认为课堂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两惟”的核心是“学”和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7.高效课堂的重点是“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效课堂认为,素质教育的“素质”主要内涵正是学习能力。我们固然承认知识可以灌输,但能力和智慧 无法靠灌输获得。从学习的本意说,学习就是“在经历中体验”,学习是“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学习是“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8.高效课堂的立场是捍卫“学”的神圣。学习是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必须“把学习还给学生”,这是“事归原主”。

    9.高效课堂的关键在教师“角色”。传统的教学是把教师定位在“二传手”上,高效课堂主张教师要敢于和学会放手,发动“一传”——让学生和知识直接对话。因而,教师不是知识 的传递者、灌输者,而是“发动学习 ”的人,所谓发动学习,即激励、点燃、唤醒。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 即条件”,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挑战是,他有能力为学习提供“可能性”。

    10.高效课堂的3个抓手 :组织抓手是小组、流程抓手是模式、教学目标抓手是导学案。高效课堂的小组有别于传统的小组,高效课堂的小组理念是“同质结对、异质同组、组内分对”,小组是作为“独立学习组织 ”而存在,我们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小班化”。

    高效课堂的普适性模式即“五步三查”,这套模式较之于一般的“教学模式”不同,它不是从学科教学的知识规律本身出来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和成长规律总结出来的,因而适用于所有学科和所有学段 。

    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不同于教案“讲学稿”,它是“引导学习的设计”,是学生自学的“路线图”,是课堂教学的“施工图”。

    总的来说,“高效课堂” 是一个教育概念,它的核心主张是“以人为本”,即在“人学”框架下,建构全新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和学校生态。

    它的基本理念涵括在“四新”里: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 、新学生 。

    “四新 ”的关键在于“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它试图 通过“新教师 ”赋予“新课堂”以新内容,只有完成“新 课堂 ”建设使命的学校才可能成为“新学校”,唯有“新学校”才能培养出“新学生”,“新学生”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又被称为“新人类”。而与“四新 ”有关的概 念、主张、目标等概括起来,统称为“高效课堂教育学”。

    高效课堂在“人本”框架下建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学本”,在师生关系上主张“生本”。高效课堂的“三个本”支撑起自己的“教育学”。

    当下教育诸多的问题都是源于课堂,唯有坚决摒弃“教中心”“师中心”,转而在新 课改框架下建构“学中心”“生中心”的课堂,才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出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师报-区域课改,整理:何文,中国教师报十大区域课改特约指导专家,高效课堂技术操作首席培训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