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丁香意象》贾维忠

 摩诃般若止观 2022-04-19

作者简介:贾维忠(1965—)‚‚山东新泰人‚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基础科学部副教授。

2009年第6期

总第213期

齐 鲁 学 刊

QILU JOURNAL

No.6

General No.213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丁香意象

贾维忠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基础科学部‚山东 日照276826)

摘 要:丁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增多‚它作为一种意象也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阈‚其审美意蕴和情感、思想内涵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历代关于丁香的文学作品分析‚丁香意象的意蕴是多样性的‚有着丰富的人文或社会内涵:或为高洁情趣的象征‚独立人格的载体;或借以抒发愁怨、忧伤之情;或烘托恋情等。但是对丁香意象多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其“幽怨”的基本特质。

关键词:古典诗词;丁香意象;审美意蕴;人文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2009)06-0122-05

与其它花卉意象相比丁香进入诗人视野的时间较晚。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丁香是在唐代后才进入诗人视野。诗人的创作视野的。唐前丁香主要作为一种名贵的药用香料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其实用性远大于其观赏性。

丁香又名百结、情客或鸡舌是我国名贵花木。一种为木樨科丁香开紫白两色花因其花筒细长如钉花香浓郁故得此名。此科丁香不结果实丁香为其花蕾属观赏型。另一种为桃金娘科丁香‚此科丁香结果其成熟的果实名鸡舌(香)因其气味芬芳‚种仁有两片形状似鸡舌的子叶包合而成又谓母丁香。作为香料的母丁香见之于史料较早如三国时曹植的《妾薄命》:“坐者叹息舒颜御金浥粉君傍中有霍纳、都梁鸡青、五味杂香进者何人齐姜恩重爱深难忘。”[1](P481-482)曹操的《与诸葛亮书》:“今奉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2](P124)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所以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 [3](P317)直到唐代以丁香为题材和运用丁香意象的作品才开始出现。

作为审美意象的丁香最早出现在诗人笔下当是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杜甫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柔弱的丁香适合栽种于幽僻之处‚与幽人为伴。此诗所描写的丁香带着一种远离尘世的幽雅‚尚未

进入普通大众的审美视阈。到李商隐的《代赠》诗因了雨打芭蕉的闲愁与芭蕉搭档的丁香便与“忧愁”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芭蕉不展丁香结”到“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作为一个固定意象‚便成为忧愁、苦闷的代名词。这也与丁香本身的特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丁香一般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诗人们面对美丽的丁香便易伤春说丁香是愁品而作为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便成为这种愁绪的最好诠释。以丁香之结喻愁思固结不解这是唐宋文人的惯常用法。自唐以后有关丁香的题材进一步拓展‚丁香的美感特征、情感内涵和思想意义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诗人们带着自身的感情从不同角度审视丁香。使之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一下丁香(结)作为诗歌意象的丰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并对其作为文学意象的发展过程作简单梳理。

一、高洁情趣的象征‚

独立人格的载体

在唐人咏丁香的诗作中‚首推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枝结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宅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前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一个清淡素雅的丁香形象:柔弱、枝繁、素艳。丁香花团锦簇‚外朴而内秀花色明丽又香气馥郁淡雅清幽被人们称为“花中君子”。后四句则写出了丁香高洁的内质。“幽人”指幽居之士古代常指隐士。清代朱鹤龄注杜诗曰:“丁香与幽僻相宜晚而坠于兰麝则非其类矣。虽粉身其足惜哉。”[4](P385)柔弱的丁香被赋予了高贵的品质、坚强的个性它宁可粉身碎骨也不与世同流合污遂成为作者独立人格的化身。杜甫晚年空怀壮志无由抒发便借柔软的丁香咏志暗抒家国怀抱。宋代词人王质《凤时春》有句云:“表格风流前辈……除丁香蔷薇酴縻外。便作花王‚不是此辈。”王十朋《点绛唇·素香丁香》有句云:“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明代吴宽《丁香》诗云:“初栽只一干肥壤卉争荫。分移故园内不知枯与荣。终当问来使亦欲如渊明。”陶渊明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典范他清高超逸的人格不与世俗同流的个性是以后历代文人颂扬的楷模他笔下的菊花也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雅出尘情致的原型意象而在吴宽的笔下丁香也具有了与菊花相同的品质。

清代查礼的《紫丁香花歌 ·为杭大宗编修赋》云:“就中丁香犹丽都‚李俗桃轻迥难任。……先生高致超寻常一室从容考今古。晨昏坐卧清香生身与名花合称主。”诗人借用丁香花赞颂杭大宗的超逸情致‚清香”既是丁香的花香‚又是杭大宗独特人格魅力的外化。又如程晋芳的《访寒葭谭故居丁香作》:前度人寻旧折枝‚出檐高格益争奇。携家径去真成忍‚蹑履复来忽讶迟。新露柔风相掩拂‚舒香妙态有矜持。款门例不烦寻主‚幽榭聊须憩片时。

诗人已搬家却仍抛舍不下家中的丁香花‚故花开之时再次去老宅探花‚不禁再次沉醉于丁香舒香妙态的独特品性中并因此而谴责自己“携家径去”的残忍。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凡第一流之诗人多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溺于情赏物而不滞于物沉挚其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志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5](P57)咏花亦如此能传花之魂并赋予花以人格的力量方为“第一流之诗人”。丁香那超尘脱俗的雅气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带给人们的亦是超俗之致。

二、藉以抒发忧愁、幽怨之情

这是丁香作为古典诗歌传统意象的基本象征意义。自从李商隐《代赠》根据丁香的自然形态而联想发挥写出了“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句后带有“忧愁”含义的丁香或者丁香结便成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经过后代文人的反复渲染丁香结”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较固定的象征成为“忧愁”、“幽怨”的代名词。但是忧愁的具体内容又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闺怨之作

藉以抒写因与恋人分别而带来的相思之苦。“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这是天下有情人共同的普遍性心理。于是‚在百花争卉、春光明媚的日子思妇们内心的孤独便油然而生对于丈夫或情人的思念便泛滥于这美好的春光中。此当以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为代表;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当是代妇人赠远人。前两句塑造了一个倚楼远望、肝肠寸断的思妇形象。后两句借用芭蕉与丁香这两个意象加深了春愁。芭蕉的特征是叶大且长因而常常卷曲于是就有了忧愁不展的象征意义。丁香结指丁香缄结未开的花蕾。诗人以丁香之结喻心情郁结不开。两种忧愁意象的组合使思妇的春愁倍增。“芭蕉不展丁香结”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境界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擅长闺怨诗的花间词人笔下丁香更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如毛文锡的“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更漏子》)以千结丁香暗喻思妇愁肠百结展现思妇那浓的化不开的离愁和春愁。在宋代及后来的词作中借丁香意象以抒发相思之苦的情绪更为浓烈如:“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柳永《西施》)”甚望断青禽‚难倩红叶。春愁欲解丁香结“。(高观国《兰陵王》)“一丛恨满丁香结‚几度春深豆蔻梢“。(李吕《鹧鸪天》)”愁绪多于花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程垓《满江红》)”满眼凄凉无限事‚付与丁香愁结“。(石孝友《念奴娇》)词中的丁香意象是实景又不是单纯的写景是“实123中有虚”。原始的自然界物象在成为诗人愁情的触媒后又与诗人的人生体验、主观感情混杂在一起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二是男子思念恋人之作

既有游子对佳人的思慕之情又有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的相爱之人无法在一起的悲情之恋。如李珣的《河传》:“去去何处?迢迢巴蜀山水相连。朝云暮雨依旧十二峰前猿声到客船。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断。想佳人花下对明月春风恨应同“。此词上片大片浓墨挥洒绘成一幅山水长卷。结句“猿声到客船”勾起作者浓重的离愁那猿声似心灵的鼓椎阵阵敲打着游子的心弦。过片起句“愁肠岂异丁香结”用以比喻“因离别故国音书断”而引起的愁情郁结不开落笔婉转委曲极富象征意味以实写的猿声来比对虚写的“丁香结”‚既包含对故国的思念又包含对心上佳人的拳拳之情。末三句表现对方心心相印的深情而这一切都浓浓地化在丁香结中。李珣的这首词以三峡风光和神女故事为题材抒发离情别恨增强了离别的厚重感和苍凉感也使“丁香结”的哀愁与幽怨少了女子缠绵的阴柔多了男子至纯的阳刚。又如宋代王雱的《眼儿媚》:“杨柳丝丝弄晴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结上豆蔻梢头“。据说王雱因为自幼多病他的父亲便让他的妻子另居别处,后又令其改嫁。王雱十分思念写了此词以寄相思之情。这首词蕴藉含蓄抒写了有情人之间的离愁别绪把自身的愁绪和哀思婉转地表达在丁香和豆蔻身上景极工而情极婉。那丁香的朵朵花苞都是诗人欲吐而不得吐的相思之情。他多么希望能和自己所爱的人共结连理像豆蔻那样但一切就像梦幻般逝去空留无尽的相思与哀愁。

三、藉以烘托恋情

在有些诗词中作者往往借丁香来烘托恋情丁香成为忠贞爱情的见证丁香结”忧愁的意味淡化转而成为“情结”的代称。唐代韩襄客的《江南妓》(《诗话总龟》作《闺怨诗》‚此为残句)有云:“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此时的丁香俨然是恋人相互盟誓的见证。毛文锡《中兴乐》有“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之句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借用同心的豆蔻花和丁香的忧愁之结来象征爱情忠贞的同心情结。韦庄《悼亡姬》中的“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之句则用丁香空结同心来反衬自己失去爱姬的悲悼之情。而明代许邦才的一曲《丁香花》则唱出了西子湖畔歌女苏小小心中郁积的情结:“苏小西陵踏月回香车白马引郎来。当年剩绾同心结此日春风为剪开。”古乐府有《苏小小歌》:“我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许邦才于此处化用苏小小的典故‚表明了苏小小对爱情的坚贞丁香花成为当年苏小小与其情郎在西陵松柏下所绾的同心结。同心的誓约还在美丽的容颜虽敌不过岁月的无情但刻骨的爱情却与时光同在。诗人的奇思妙想借助于丁香复活了这段感动千载的感情。“二月春风似剪刀”用自然之剪来剪开这段尘封的记忆‚让美丽的花儿绽放在春日的明媚中‚如同这跨越千年的爱情历久弥新永不衰老。丁香花作为“爱情之花”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如今云南的崩龙族和傣族人民每逢春暖花开之际都要举行一次传统的“采花节”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争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赠送给自己的恋人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有些地方还把丁香花作为定情之物或催办婚事之物在男女订亲之后如果女方同意出嫁就托人送一束丁香花给男方男方收到女方的花束后要把花束放在即将成亲的新房中等花朵谢落就要选定成亲迎娶的良辰吉日因此大家把丁香视为“爱情之树”。

四、以丁香衬美人‚

以美人写丁香以花咏美人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的表现手法。最早运用这一手法的是屈原《离骚》中的“制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爱国诗人的自画像是一种高洁的形象但这只是以花喻人的早期形态这些花只是诗人外在衣着的修饰而非用于对容貌的刻画。到后来以花喻人便成为一种成熟的表现手法而被广泛运用如白居易的“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刻画了雍容华贵的杨贵妃的形象;再如韦庄的“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浣溪沙》)则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的佳人形象。而以丁香衬美人、以美人写丁香也经常出现在诗词之中。

清代查礼这样描绘丁香:“高枝似袅紫玉烟低影还如紫玉舞。柔肌仙骨不胜扶细眼明眸凝欲语。

蒙茸乱蕊笑紫荆更比紫薇难举重。羡君深院金屋同贮此娉婷十三女。”(《紫丁香花歌·为杭大宗编修赋》)柔弱的丁香花在诗人笔下就似那“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浴后杨妃眉目间传出的深情令人销魂。她那闪亮的眸间流动着迷人的妩媚她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一切尽在不言中然其娇羞之态已跃然于纸上诗人也禁不住羡慕“贮此娉婷十三女”的杭大宗先生了。

再如高层云的《瑶华·雨中咏白丁香》:“新妆淡抹婉约冰资似飞琼青绝。轻烟丝雨。扶不起缓軃翠钿珠缬。含颦微睇。见铅水荧荧双颊。消几番蝶使蜂媒惨淡鬓云肌雪。未阑一掬芳尘。怅洛浦凌波飞溅罗袜依稀倩影。应灭尽纤弱宫腰裙褶。梨云梦冷。怎禁得绣帏频揭想晚来无限风情斜映半钩新月“。此词颇有花间词风韵。词中所咏之花已与人合二为一。雨中的白丁香宛若新妆后的少女冰资绰约如青玉般温润。雨滴坠压下的花瓣如女子头上的翠钿在风中摇摆。而雨滴滑过花瓣不沾染一丝痕迹就像珍珠滑过丝织品了然无痕。文中化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的语句勾勒出不染世尘的凌波仙子的形象。而雨后的丁香仍是风情万种在半钩新月下展现自己的风采却难奈心中的那份孤独。神女的超尘气质与凡女的艳丽容颜合成世俗美女的混血儿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接近的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形象。在清代的咏丁香诗词中出现了“丁娘”形象如同唐宋诗词中的“谢娘”所不同的是,“谢娘“是有唐代有名的歌妓后人因以作为眉目娟好、体态妩媚的女子的代称。以“谢娘“代指女子或者自己所恋的女子,是唐宋文人的惯用手法特别是在词作中。如晏殊的《望汉月·忆汉月》:“千缕万条堪结。占断好风良月。谢娘春晚先多愁‚更撩乱、絮飞如雪。”史达祖的《绮罗香》:“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沈松勤先生定义谢娘为当时伤别念远的薄命女子的代称[6](P103)‚而丁娘却是用花草比拟以形容女性成为渴望真挚爱情的女子的代称。如清代郭麐的《月华清·咏丁香》:“丁字帘前有个丁娘凄断。想春山绣上重重怕宽了旧时腰袢卷帘。有惺忪影碎小庭筛满。”又《清平乐 ·紫丁香》:“团香簇秀‚一剪春风皱。十索新词浑无就赢得丁娘消瘦芭蕉不展微阴含豪几度沉吟付与闲愁百结不成没个同心。”这虽然仅仅出现在个别作品中‚并没有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形象‚但在花草意象的发展中却是值得注意的现象。

五、藉以抒发人生感慨

有时丁香只是作为一种抒情媒质是诗人抒发人生感慨的载体。这时的丁香花便具有了特定的含义。这是我国传统文化模式的一种积淀即落花流水的意象总是和惜春惜时、怀古幽思及对生命的哀叹联系在一起所以也总是暗含着一种幽怨的情绪。春天花繁叶茂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可是随着花儿的枯萎、凋谢一同流逝的是大好年华。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长存诗人们面对美好的景物闪现出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人事、情事进而又扩展为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宋代陈三聘的《秦楼月·忆秦娥》:“伤春未解丁香结。丁香结鳞鸿何处路遥江阔。”陈匀平《摸鱼儿》:“文园赋‚重忆河桥眉妩。啼痕犹溅纨素。丁香共结相思恨空托绣罗金缕春已暮。纵燕约莺盟无计留春住。伤春倦旅。趁暗绿稀红扁舟短棹载酒送春去。”在刻骨的相思中强颜送春归去‚这种相思是对于已逝去美好时光的留恋、怀念。又如陈维崧《愁春未醒·墙外丁香花盛开感赋索京少蕺山和》:“攀来尚隔望处偏清算怎到花开阑珊春已在长亭。滴粉搓酥小红墙角倍分明。年年此际笼归马上递遍春城。昨岁看花有人秃袖擘阮挨筝。伥新来梁间燕去往事星星。只有邻花不作路旁情。夜深难睡缤纷花影筛满空庭。”再如郑守廉的《满庭芳·三月寓斋丁香盛开不旬日谢矣‚怆然有赋》:“十日匆匆开落。梨云梦容易吹醒。凭阑倦错疑风絮春雪谢娘庭。”丁香盛开于暮春时节花期又短似乎成了带走春天的使者。“物是人非事事休”春光易逝一如无法挽回的流逝人生。

张泌《经旧游》诗云:“暂到高唐晓又还丁香结梦水潺潺。不知云雨归何处历历空留十二山。”诗歌化用高唐结梦的典故通过对历史的追述抒发兴亡之感岁月无声流逝而山水却长存天地之间。此处诗人将高唐遗梦与丁香结绾合在一起推陈出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后唐中主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浣溪沙》)一直为世人所传诵。“丁香” 与“雨” 这一忧愁意象叠加后所抒发的便是一种更加浓烈的忧愁了。词人在这首爱情题材的词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忧患意识是作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弱小国家的君主的一种对国家、对人生的忧思这种忧思借雨中的丁香抒发得淋漓尽致。

北宋末年的社会动乱至南宋偏安江南使南渡诗人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强烈的盛衰之感和浓烈的怀旧情绪成为南渡后整个社会无法释怀的情结‚而这种感情在以丁香为题材或者意象的诗词作品中也有体现丁香的千千愁结凝聚了无尽的国恨家仇与故国之思。如蔡伸的“邂逅萍梗相逢‚十年往事‚忍尊前重说‚茂绿成荫春又晚‚谁解丁香千结”(《念奴娇》)。往事不堪回首‚阑珊春意‚丁香千结难解。又如他的另一首《柳梢春》:“数声鹈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千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归时不能归东风吹愁心酸泪却只能借助于大自然的花儿丁香露泣残枝”其痛苦自是无法比拟。南宋的遗民诗人周密也借助丁香来表达他的故国之思:“东风空结丁香怨‚花与人俱瘦。”(《探芳讯·西泠春感》)在花的王国中丁香与梅、菊、兰、荷一样为诗人们所钟情并进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意象成为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丁香的意蕴具有多重性。但是,对丁香意蕴的解读离不开对其所象征的主体精神的把握‚即其中隐含的“忧郁”这一基本质性。丁香的神韵深深地印入中国诗人的脑海中永远开在诗人们神往的境界中。

参考文献:

[1] 曹植.曹植集校注[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 曹操.曹操集[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胡道静.梦溪笔谈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4] 杨伦.杜诗镜诠[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缪越.诗词散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 沈松勤.唐宋词社会文化学研究 [ 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张玉璞

Clover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Jia We-i zhong

(Dep artment o f Basic Science‚Shandong W ater Polytechnic‚Riz hao276826‚China

Abstract:Clove image is the traditional imag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Such beautiful flower become the symbol of noble

and unsullied and melanchloy.From T ang Dynasty‚the poetry work taking clove as the theme increased.T he clove image also

enter poet’s creation category.Clove’s 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motion and the thought also obtain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T he traditional viewpoint mainly stressed on its melancholy implication‚so the interpretation is so single.After reading literary work all previous dynasties ‚we find that the clove images implication is multiple:the symbol for

noble and pure appeal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arrier;Or in order to express worries and the sad sentiment resentfully;Or

contrasts the affection.But the interpretation cannot neglect main special characteristic“hidden bitterness”.

Key words:chinese classical poetry;clove image;esthetic implication;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nata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