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医爱好者

 陆大夫如是说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近十几年来,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或多或少总有人在自学中医?这种趋势特别明显。

以往很少有非中医专业的人员去自学中医的这种情况,而今天这种现象却越来越多。

这个现象其实是值得研究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百姓会去自学中医?

这一部分中医自学者大家都称他们是中医爱好者,作为中医师,我接触了不少中医爱好者,总体上这部分人都有较高的学历,硕士博士也为数不少,很多是各行各业中的精英。

此外,也有一些西医同行自学中医,也经常和我们中医师交流。

从另外一方面看,反对中医的人群也有类似特点,有不少也是高学历,在西医医生中反对中医的比例也不小。

这就特别有意思了?

为什么现在自学中医这么有需求?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学科内容体量都很巨大,学习中医是非常耗费精力的一件事情,还有不少爱好者花费不少钱财,去参加很多中医学习班,这些是当下存在的客观现象。

现象的存在总归是有一定原因的,花费那么多物力财力精力,去学一个和自己的工作完全不相关的学科,而且还乐此不疲,且不是短期就能够掌握的一种技术,值得吗?

原本我个人觉得这个事情有点不值得,费时费力,并且很难有临床实践的机会,毕竟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个应用技术。专业中医师学习中医都很吃力,要想学精学透都很不容易,而且医疗是一个经常要遭受挫折的学科,挫败感很强,即使谨小慎微,也有很多疾病束手无策。

很多人和我一样,都不太能够理解中医爱好者的这份执着。

可是回过头想想,那么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什么他们那么孜孜以求呢?

我开始慢慢理解他们的行为了,他们自学中医绝大多数是无奈之举,有些是因为家属患病,或者自身患病,在各大医院反复求诊,包括去看西医和中医,一定是大量的健康诉求得不到解决,最终觉得现有的医疗无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医疗问题,最终才不得已自己研究的。

也有不少中医爱好者是因为亲戚、朋友,或者自身的健康问题,有些人因为人家介绍了某些中医功法,锻炼后改善了。有些因为被推荐了某些中医药产品,服用后疗效不错,从而让他们对中医感兴趣了。有些是遇到了临床水平高超的中医师治疗好了他们的问题,从而萌生出学习中医的念头。

中医除了诊治疾病外,还有很多养生理论与方法,很多理论与操作都涉及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非常接地气,吃喝拉撒都有涉及。

从这种角度看待中医,自然会让人觉得中医是很贴近生活的一种实用技术,不会给人们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很多中医小妙招,学个一招半式还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这就涉及到中医另外一个特点,中医是一种上手容易,但要触类旁通就是比较难的技术。

为什么说上手容易?

比方说刮痧啊、按摩啊、烹饪些食疗药膳啊,研究个半天就能上手操作了,很多日常小恙用了还真有效。

为什么说触类旁通难?

因为中医的诊察很细致,没有言传身教很难掌握。鉴别诊断所需要的知识体量很大,病因分析,病位分析,病机分析,病势分析,没有长时间扎实的基础训练,很难达到灵活运用。

无论如何,中医在我国作为一种最直观的文化载体,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应用技术,作为一种把患病的人当作主要研究对象,是非常的人性化的医疗。从这几点上来说,对热爱思考,对自己健康生活有一定要求的人群,天然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再回过头来说,倘若这些爱好者所遇到的疾病也好,亚健康问题也罢,到了医院,都被满意的解决掉,他们会有自学中医的动力吗?

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因为大量的客观存在的健康需求,实在是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解决,故而促使那么多想解决现实健康问题的人群成为了中医爱好者。

有很多以科学主义者自居的人嘲笑广大中医爱好者,说有病就去医院治,自己瞎折腾干什么?

殊不知在我接触到的爱好者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去过正规医院就诊过的,有不少还是各大医院反复求治,折腾了好多年,钱财精力都耗费无数,最后都是束手无策,他们才无奈转学中医的。

那么爱好者们不找中医去治疗吗?

他们会去找中医治疗,但是不得不说,爱好者和普通患者有差别,虽然大多数中医爱好者对中医不是太精通,可其中确实有不少人对中医的理解还蛮靠谱,对中医师有一定的鉴别能力,无论是中医也好西医也罢,要知道高水平的医师实际上都是不多的。

我认识好几位中医爱好者,中医水平相当不错,在专业的中医学术群中,对专业中医师的很多错误,可以一针见血的指出来,群里明显论证错误的中医师甚至事后都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且一头雾水糊里糊涂。

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我认识好多位对中医经典著作非常熟悉的爱好者,甚至对于叶天士、王孟英等清代名家的著作也颇有研习,这些爱好者对中医师的选择眼光就非常高了。

对于这种高水平的中医爱好者,他们有病自治是首选,轻易绝对不会去找中医师看诊。

此外就是中医水平不太高的爱好者,他们会去看中医,不过话说回来,他们其实心里都有自己的方案,有时只是想找中医师探讨一下而已,完全听从中医师的意见,这部分人群的比例也并不是太高的。

还有一部分爱好者,很务实,掌握些基本的中医小妙招就知足了,稍大点的问题,并不想自行解决,他们会找到自己认可的中医师治疗,这也非常好。这类爱好者其实素质很高,通常他们找中医师治疗,配合度也是很不错的,而且比较认同中医的治疗理念,对于顺利完成治疗过程是有帮助的。

当然也有不少爱好者,以看流行书为主的,虽然其中也有讲解经典的书籍,不过这些书籍观点大多比较极端,所以有些爱好者会认为很多慢性病,吃个二三包药就能大见效,这些是极其偶尔的现象,并不符合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我以前专门写过篇文章《用对药二三剂就会见效吗》

中医爱好者的选择,其实是一种务实理性的选择,为什么十几年前这类人群不多呢?

我觉得有几方面原因:

一个是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比较好,科技领域也有一定进步,比如航天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空间站,北斗导航,移动支付等等。

大多数老百姓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很多爱思考的朋友渐渐不满意有病去医院看,挂号2小时,看病2分钟的模式,开始反思诊断治疗对冰冷的仪器过度依赖的诊疗模式。

很多患者碰到了诸如咽炎、鼻炎、抽动症、腺样体肥大、失眠等等常见问题,去医院治了好多年,百治不愈是什么道理?开始有了深度思考。

因为这些切身经历,在接触到中医的各种观点与解释时,因为有所阅历,看到了很多不同与西医的观点,且挺有道理时,他们动心了。

随着文化复兴,国力转强,慢慢的开始思考我们的一些传统技术,慢慢发现了中医是很有温度的一种诊疗模式。

现代中医也参考理、化、生检查,但在接诊患者的时候,会问长问短,会给患者分析判断,对检查的选择,也是万分慎重,只选择一些非常必要的检查作为推荐,而不会一句话不说,直接检查单先来一打。

再者,不少患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等自身极度不适,影响工作生活的症状出现,医院所有的检查却都无异常,自身极度痛苦,却诊断不出任何疾病的亚健康状态,确实需要有效解决。

毕竟亚健康人群在人群中占比75%,是需要解决健康问题的最主要人群,而这部分人只能靠中医来解决问题,这是客观需求。

并且亚健康调理是中医的强项,亚健康的调治重要吗?

非常重要。

因为亚健康是疾病的前兆,亚健康处理的好,就为患者节约了天量的医疗资金。

亚健康绝对不是没有病,只是量变尚未形成质变而已,非要等到有病再治,这不是姑息养奸吗?

无论是疾病还是亚健康,中医有全流程的处理方案,这一点也是非常吸引中医爱好者的地方。很多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没有说法没有结论,不得已他们只能选择中医。

因为他们懂得了《中医调理是怎么回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人性化,中医非常有温度,把人当人看,生病了,绝不把眼光仅仅放在病上,除了疾病,中医特别重视患病的人。

为什么没有西医爱好者,因为对人的观念相对薄弱,总让人有种把人当机器的感觉,这让患者的就诊体验非常差。

不要说西医难学,西医很有标准,很容易学。中医爱好者都是现代教育出身的一批人,不少人还都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的人才,去自学中医,绝大多数是因为大医院的正规治疗没有解决他们的问题,否则他们何苦自寻烦恼呢?

人和人交往,礼尚往来,客客气气,彼此尊重,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大家都喜欢这样的人际关系。

人性化的医疗其实也是如此的,中医的诊治过程,很柔软祥和,聊聊家常,诉说一下不适,再上上下下仔细询问一遍,诊脉的感觉也让人很心安。即使推荐患者做某些相关检查,也会反复告知其中的道理与疑虑。

中医的医嘱又是非常生活化的,会告诉患者为什么要早睡,会关照脾营弱的患者可以多吃点枣子,湿重的就少吃点。火气重的患者经常溃疡便秘的就少吃点辣椒。吃不胖的朋友可以多吃点山药改善吸收,等等。

这些都让人觉得改变一种生活习惯,就已经是在参与治疗了,患者和医师是平等的,整个医疗活动,大家都是参与其中的。

总之,中医爱好者的增多,说明我国文化的内涵是深邃的,有吸引力的,形式是接地气受大众欢迎的,学科体系是宽广的,不排斥任何想接近她的人,医疗手段是丰富多样的,很多治疗养生都在我们平常的生活点滴中。

中医爱好者都是有医疗经历的一批人,他们都对医疗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比那些口口声声说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的人,对整个医疗领域研究要透彻的多的一批人。

中医爱好者都是有人生阅历的人,要不是在就医诊疗中历尽磨难,怎么会有那华丽的转身,怎么会发现我们国家的传统瑰宝中医药学。

这些中医爱好者都是在医疗活动的百般无奈中茫然摸索多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医爱好者的增多,正说明我们的民族自信在回归。

中国最伟大的时代,最辉煌的盛世,都是迁客骚人尽皆知医的年代。

好比苏轼,好比欧阳修,好比沈括。

有这样的超级爱好者出现的时代,就是我们国家伟大复兴的时代。

中医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摸的学问,她是宽广包容的,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懂了一分有一分的用场,懂了十分有十分的用场。

说实话,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医她平易近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