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厥阴病辨证纲要——附思维导图

 道之中 2022-04-19



326

条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这段主讲:厥阴病提纲。

讲解

本证成因: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上冲而成上热,阴寒未尽而成下寒,从而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证。

主症和病机:消渴,为木郁化火,灼伤津液所致,这里的消渴,是指渴而能饮,消耗了大量的水液而不解渴的症状,并非后世所说的消渴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病人的自觉症状,感到有气由心下向上冲顶并伴有上腹部的热痛,由于厥阴之脉夹胃,上贯膈,厥阴郁火循经上冲,于是就出现了此证;饥而不欲食,是一种嘈杂烦饿的感觉,有热则善饥,今肝热犯胃,故有嘈杂似饥的感觉,但肝木乘脾,且阴寒未退,运化失司,则不欲饮食;食则吐蛔,是脾虚肠寒而胃热所致,若患者素有蛔虫寄生,蛔虫有喜温避寒的特性,当体内发生上热下寒的异常变化时,蛔虫不安其处,于是上窜入胃,则可吐蛔。本证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特点,治宜清上温下,可选乌梅丸。如果误用苦寒攻下,必伤脾胃阳气,使下寒更加严重,以致出现“利不止”。

由于厥阴病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或愈、或死,因此单纯的寒证、热证、死证、自愈证的原文,都不能代表厥阴病的特征,也就不适合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而仲景以寒热错杂证为提纲,旨在反映或提示厥阴病具有变化多端、两极转化的特点而已。

本条描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病证呢?我临床观察发现,胆道蛔虫证有类似于此证的临床特征。蛔虫原本寄生于小肠,但其有喜温避寒和喜钻孔洞的特性,当人体在外感病的病程中,出现内环境失调,尤其是上热下寒的时候,对环境极其敏感的蛔虫,就会不安其处而上行,于是就可能钻入胆道而导致胆道蛔虫症,又可以通过十二指肠而钻入胃中,但胃中为酸性环境,不适宜于蛔虫的生存,于是便会发生吐蛔的现象。也就是说,只要有吐蛔现象或胆道蛔虫症的出现,就意味着病人已经存在着上热下寒的内环境的紊乱。胆道蛔虫症所导致的胆绞痛,有钻顶样疼痛的特征,有的病人伴有灼痛感,这很像“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虫钻入胆道后,引发胆道的急性炎症,于是就出现了寒战、高热、口渴等热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厥阴郁火,郁极乃发,相火上炎。而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症,事实证明是有确切疗效的。

鉴别:本条所述消渴,与太阳蓄水之消渴不同。本条为厥阴木火燔灼津液之消渴,属于上热证,除消水作渴之外,当伴有舌红脉数,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症,治宜乌梅丸清上温下。而太阳蓄水之消渴,为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津液不能输布上承,病在下焦,伴见小便不利、少腹苦里急等膀胱气化不利的表现和浮,发热等表证,治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本证之消渴亦不同于阳明热证之大渴。阳明热证,胃热弥漫,津气两伤,除见大烦渴不解外,还可见高热、汗出、脉洪大等,而无气上撞心,心中疼热。


   

   

   

   

配图

01

思维导图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高清导图加小编微信进社群获取

02

漫画说伤寒论


       

       


       

03

漫画说金匮要略


       

       


       

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