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大临:凝一生才气,断一个佳句

 林歌作品 2022-04-19

  

潘大临,字邠老,江西诗派代表人物,善诗文,又工书,备受黄庭坚、张耒等推崇。

黄庭坚称赞他:“邠老天下奇才也。”

神宗元丰七年,中了秀才的潘大临,离开家乡黄州,前往东京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临行之前,被贬黄州已四年的苏轼相送,并赠了他一首词《蝶恋花·送潘大临》:

别酒劝君君一醉,清润潘郎,又是何郎婿。记取钗头新利市,莫将分付东邻子。

回首长安佳丽地,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花枝缺处馀名字。

苏轼一向务实乐观,即便遭遇挫折也不改豪放本色。

这首词略带戏谑,引人遐想。

上阕写两人痛饮别酒,叹清润俊朗的潘郎,下次相见,不知是何人的乘龙快婿。

下阙写苏轼以自己假设为还未赴试者对的美妙人生构想来激奋潘大临的功名心。

全词,写苏轼鼓励潘大临赴省参试。以“青楼”、“佳丽”这一题材来嘱托、期望潘大临赴省参试获得成功。

不过潘大临最终还是没能考上,后来虽然多次参加考试,但屡试不第,终身布衣。

当时,他隐居黄州柯山,“无知其才而力振之于囚者”,与谪居黄州躬耕田亩的苏轼为邻,沽酒市脯、诗酒自娱。

有一次,牢城失火,危及苏轼和相邻的潘大临家宅。

为此,苏轼曾在写给巢元修的信中讲述:失火时“潘家皆奔 ”。

后来,苏轼离开黄州,将家产委托给潘家代管,以待他日返回。不想这一别竟成永诀。

苏轼离开之后,潘大临又与谢无逸相交,常以诗文自娱。

谢无逸也是屡举不第的士子,与吕希哲、汪革、谢薖并成为“临川四才子”

两人同命相怜、无话不谈,时时切磋诗作。

有一次,谢无逸前来拜访,问他:“时值三秋,金风送爽,江南景色宜人,可有新作?愿一睹为快。”

潘大临叹息不止,说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只恨时时为俗事侵扰,无法成诗。就说昨天吧,窗外风雨吹打着竹林,淅淅沥沥,竹韵萧萧,我听着听着,只觉风雨满怀,四野之声,声声入耳,顿时诗兴勃郁,不禁欣然跃起,提笔在粉墙上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句,正要往下续写,忽听得柴门被拍得乒乓山响,悚然一惊,遐思顿飞,如大梦初醒。这时吆五喝六地冲进凶神般两个人来。原来是来催逼欠租的。待我好言好语把他们送走,再站到刚写下的那句诗前,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唉,诗兴早为催租人败坏,至今续不出第二句。今日蒙你垂询,我只此一句奉寄,实在令人唏嘘叹息啊!”

谢无逸深深嗟叹,说:“谁说诗穷而后工?连饭都没得吃的了,哪里还会有诗!”

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有气势,有意境,绘声绘色,浑然天成,惹人遐思,耐人品味,成为史上唯一一首仅一句诗。

后来,谢无逸每每吟诵“满城风雨近重阳”,都禁不住摇头,叹息不止。

当时的著名诗人吕本中,即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读了“满城风雨近重阳”也称赏叫绝,说“文章之妙,至此极矣。”

而南宋著名李学军赵蕃对这句诗的评价更高:“好诗不在多,自足传不朽……我谓此七字,已敌三千首。”

不久,潘大临在贫困潦倒中死去。

直到离开人世,都未能把这句诗续下去。

潘大临的死,使谢无逸无限悲痛。

他痛切怀念亡友的深情,耿耿于怀,日夜难忘。

第二年,时近重阳,又是风雨大作。

他伫立在窗前,凝望着漫天风雨,不由得想起亡友的诗句。

突然,心头灵光一闪,写了三首绝句,每首都用“满城风雨近重阳”开头。

在三首绝句前有一小序道:“亡友潘邠老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今去重阳四日,而风雨大作,遂用邠老之句,广为三绝。”

下面就是谢无逸《续潘邠老句》三首:

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

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满城风雨近重阳,不见修文地下郎。

想得武昌门外柳,垂垂老叶半青黄。

满城风雨近重阳,安得斯人共一觞。

欲问小冯今健否?云中孤鸿不成行。

谢无逸用三首诗,反复倾诉了对亡友潘大临的无限思念与诚挚情谊。

不过,以现有的目光来看谢无逸的续诗,虽然全诗意境与“满城风雨近重阳”句融汇一体,但总有斧凿之痕。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同是吟重阳,思想感情也会不同。

南宋著名诗人方岳,也附和了一首《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向潘大临致敬。

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

又是江南离别处,烟寒吹雁不成行。

之后,又陆续有宋代诗人王龟龄、韩淲、许月卿、李处全,元代诗人倪瓒,明代文人文征明,清代诗人虞景璜、戴梓等撰写续诗。

但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续作,都未让人觉得完美。

“满城风雨近重阳”句,也成了诗坛上断臂的维纳斯,闪烁着惊艳残缺之美。

再后来,这句诗催生了一个成语“满城风雨”。

意思是说,城里到处刮风下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