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才是堪称锻造了北京城“元气”的人!︱中轴线上的人物2

 颐源书屋 2022-04-19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更多完整内容,点击收听音频!
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他的身边有一位汉人谋臣,帮助他定国号,建都城,起草礼仪规范,制定官员考核制度。这个人通晓阴阳八卦、风水堪舆,并且传说知晓身后事。特别是他设计的元大都,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独辟蹊径只开11门,且左右对称、前后起伏,传达出中正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我们今天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就是元朝重臣刘秉忠。

图片


01

他才是堪称锻造了北京城“元气”的人?

图片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图片
这是元代重臣刘秉忠在没有走上仕途,更没有成为忽必烈重臣时写下的一首《南乡子·南北短长亭》,也许他那时更爱竹窗前读书。
作为北京人,我想都会自豪于这个城市的伟大,但对于最初规划设计这座城市的总设计师刘秉忠,您又有多少了解呢?

图片


在三千年北京建城史上,元大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城彪炳千秋的人物本节目制作人小强认为应该有五位,分别是:元代刘秉忠、郭守敬,明代蒯祥,明末清初雷发达,近现代梁思成。其中,蒯祥和雷发达是建筑师,负责宫殿等具体建筑物的设计建设。梁思成不仅在北京解放和其后的一系列运动中,倡导保护了古城墙等北京旧城老物件,并且主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共和国形象工程的设计制作。与这三位不同,刘秉忠和郭守敬是最重量级的人物。他们师徒联袂,成就大手笔,堪称锻造了北京城的“元气”。刘秉忠在空旷领土上规划设计,建立一个全新的都市。郭守敬负责城市水利设施,解决了生产生活的根本问题。元大都是刘秉忠、郭守敬师徒珠联璧合贡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最贵重文化盛宴。

北京城的“元气”


图片
图片
刘秉忠,字仲晦,初名刘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秉忠。他是河北邢台人,出身官宦世家。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国统治多年。他的祖父刘泽,当过金国的邢州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邢台市市长;父亲刘润,历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刘秉忠自幼聪颖,酷爱学习,八岁入学就能日诵文数百言,并能写诗作赋,可惜,就在这一年,他的母亲张氏离开了人世。刘秉忠在成长过程中博览群书,满腹学问。但刘家毕竟是汉人,又掌握地方大权,所以到刘秉忠13岁时,就被金朝要求前往都元帅府作为人质。都元帅府是金朝最高的军事机构,刘秉忠虽为“质子”身份,却因祸得福,能够接触到一些金廷的军事高官和要员。朝廷大员的指点江山,也在一定程度震撼了这位少年郎的内心,刘秉忠的野心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种子。
17岁,刘秉忠凭借家族关系,担任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但是这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却让刘秉忠抑郁成疾。也就是说,七百多年前心怀高远的刘秉忠并不甘心于令史这份做文案的工作,整天郁郁寡欢。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将笔一丢,叹道:我家世代为官,我怎么就没出息到这儿来当个刀笔吏呢?大丈夫不能立身于世,不如干脆去隐居起来寻求自己的志向吧!他说到做到,真跑到武安山隐居起来了。但他到武安山中隐居到底做了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很多专家推测,他在武安山中隐居,应当是进入道家之门,或是在山中加入全真教参修道家的学说。因为,从他在道教方面所显示出来的重要影响来看,只有这段时间是可以用来研修道教学说的。
不料,蒙古大举进犯金国,战火纷飞,天下大乱,刘秉忠忧郁悲伤。后来,有个叫虚照的大和尚派了个徒弟去把他叫来,让他出家当了和尚。虚照禅师,佛学深厚,德高望众,是当时有名的高僧,同时也是少林传人,人称“再世惠能”。要知道,惠能是禅宗六祖,可见虚照禅师的地位。虚照禅师见刘秉忠才华出众,十分喜欢,悉心教授他佛法,还让他在寺中当了个掌书记,还是要做文案工作,并赐名“子聪”,所以,他也被称为“聪书记”。因为虚照禅师收他作为关门弟子,所以,刘秉忠也受到了大家的敬仰。就这样,刘秉忠又多了一门佛学的学问。刘秉忠当了和尚后,因为邢州闹蝗灾,庄稼收获无几,造成本地人民缺衣少食,他只好应妹夫之邀出游到粮食相对充裕的云中,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并留在云中南堂寺。正好,刘秉忠通过跟随高僧虚照禅师研习,已经精通儒释之学,通晓天文地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也深有所见。虚照禅师知道刘秉忠非池中之物,也乐于让他出寺云游,博览天下。可是,如此看来,刘秉忠就要一辈子出家为僧,不问红尘之事了。那是什么机缘,使得刘秉忠成为忽必烈的重臣呢?


02

刘秉忠是怎么成为海云禅师弟子的?

就在刘秉忠留居云中南堂寺的时候,他人生的转折点出现了,燕地高僧海云禅师去漠北拜见宗王忽必烈,路过云中,在南堂寺见到了刘秉忠,于是,就带着他一起到漠北都城和林。海云禅师生存的年代,是金末元初时期,可以说他是生逢战乱。他18岁那年,成吉思汗带兵围攻岚城,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寺院里的僧人都四散奔逃了,只有海云禅师没有走,因为这时候他的师傅已经年老,正病重在床,他于是守在身边侍奉师傅。中观师傅说:“我年以老大,死不足惜,你正年轻,如此玉石俱焚有什么好处呢?你还是赶快离开吧!”海云当时哭着回答:“因果无差,生死有命,我怎么能够离开师父,自求脱免呢?即使能免一死,我还算个人吗?”城破之后,成吉思汗知道了这件事情,非常感动,派遣木华黎太师传达他的旨意,要求属下不得欺辱他师徒二人,并且问候:“小长老好!”从此天下皆以“小长老”称呼他。

图片


因为他们师徒共向蒙古军献“安民之策”而受到尊敬,木华黎太师封二人分别为“寂照英悟大师”和“慈云正觉大师”。
一年后,海云禅师19岁时,师傅中观圆寂,海云独自来到燕京参拜大庆寿寺禅师中和璋,中和璋让他掌书记,一年后,便将衣钵传于他。自此,海云成为禅宗临济宗正宗第十六代祖师。
他作为禅宗临济宗的领袖,做了许多功德之事。并且他看出刘秉忠是不世之材,也把他收为门徒。

03

刘秉忠是如何得到忽必烈赏识?

公元1242年,刘秉忠随海云禅师云游四方,来到漠北。因为海云禅师是有名的高僧,忽必烈听说过他的名声,把他请到自己帐内,虚心请教。忽必烈当时二十八岁,只是一个宗王,却向海云禅师请教治国之道。
海云禅师微微一笑,说:“ 佛法无边,只是普渡众生,贫僧不懂治国之道。中原的大贤硕儒,皆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大王可以请教他们。
刘秉忠见忽必烈向和尚请教治国之道,也觉得好笑,但认为忽必烈有安邦济世之志,又十分敬佩。当时,窝阔台刚死不久,乃马真后摄政,汗位之争激烈,朝政一片混乱。忽必烈素有大志,所以着急地请教治国之策。
刘秉忠忍不住向忽必烈讲起了儒家学说和中原政权的一些做法,忽必烈听得津津有味,眼界大开。忽必烈留海云禅师和刘秉忠住了好多天,舍不得让他们走,最后恳求海云禅师,把刘秉忠留下。海云禅师见刘秉忠凡心未泯,只好同意了。
从此,刘秉忠受到忽必烈的赏识,刘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又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忽必烈大喜过望,认为自己终于觅得大贤,便让刘秉忠常伴左右,开始展示他的政治才干,成了他的幕僚和谋士。

图片


03

刘秉忠在设计元大都之前,其实也设计了元上都!

刘秉忠当年还被人称为释子聪,这是他佛家的法名。因为他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时年仅仅二十七岁。
1250年夏,刘秉忠向忽必烈上呈万言书。在万言书中,刘秉忠把忽必烈同母兄长蒙哥比作周武王,把忽必烈比作周公,建议忽必烈效仿周公,辅佐蒙哥,一展宏图。针对蒙古统治下中原的实际情况,就正朝廷、振纪纲、选贤任相、安民固本、设学养士、建官定禄、修史定历、尊孔复祭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建议。他极力强调文治的重要,建议忽必烈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先进的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方式治理中原,在那里恢复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封建统治机构、官僚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封建典章制度,迅速结束金末以来“马上治国”的混乱局面,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此巩固提高自己在蒙古诸王中的地位。刘秉忠的万言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议时政书,其中列举了好几十件事,比如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禄,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他的主张对于忽必烈采用“汉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忽必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以儒治国”的施政纲领。
在这里,咱们得补充一句: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将营帐移到金莲川,并在1256年命刘秉忠在当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开平,忽必烈称帝后改为上都。而刘秉忠设计建造元上都,也为他日后设计建造元大都积累了经验,为他设立北京中轴线提供了试验参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