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确立北京中轴线的竟然是他!︱中轴线上的人物1

 北京的骑士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至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而中轴线最初正式确立形成则是在元代,只不过南端点是在今天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一线,当时的长度是3.75公里。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名,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那您了解最初确立北京中轴线的帝王元世祖忽必烈吗?

图片


元朝时,元大都的城市总体布局以中轴线为中心,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在元代,元大都城墙即为左右对称,南边正门丽正门即在中轴线上。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也是左右对称的。元大都完全是规划出来的城市,那当年的元世祖忽必烈为什么要废弃金中都,营建元大都?他又是如何营建元大都的?

图片 

忽必烈曾两次居住北海琼华岛

曾经辉煌的金中都在蒙古军的三次打击下只剩一片残垣断壁,往日的辉煌一去不复返。金兴定四年,也就是公元1220年,宋嘉定十三年,长春真人丘处机有诗形容金中都城的惨状:“十年兵火万民愁,千万中无一二留”,“无限苍生临白刃,几多华屋变青灰”。
尽管如此,金中都并没有彻底被毁灭。蒙古人占据金中都后,曾一度利用没有被完全毁坏的离宫、公署衙门、道观等处作为临时办公的地方。丽泽门等城门还用于接待宾客,开展重大活动,但当时蒙古国的都城在上京,窝阔台、贵由、蒙哥等统治者正急于对中原、中亚、欧洲及阿拉伯等地用兵,也没有营建新都的意思。
蒙古宪宗蒙哥九年冬,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在从南宋战场赶往开平府途中,来到了燕京城。开平府,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的上都古城。《元史·世祖本纪》记载:“是冬,驻燕京近郊。”元中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260年,忽必烈北上开平府继承皇位以后,他怀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再次从都城和林来到燕京,“驻跸燕京近郊”。据专家考证,忽必烈两次都住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而琼华岛所处位置就是金世宗时期修建的行宫大宁宫。贞祐三年蒙古大军围攻中都,大宁宫地处皇城城垣东北角光泰门的后方,因此尽管中都城内大部分宫殿遭到破坏,城北的大宁宫却幸运地得以保全。正是这个缘故,忽必烈初到燕京时,就选择了这座离城不远的金朝离宫住了下来。这里自然也就成为忽必烈在燕京的主要办公场所。
当然,要说忽必烈营建元大都,还得从忽必烈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说起。因为忽必烈能登上蒙古国大汗皇帝宝座,还颇有几分传奇色彩。

忽必烈是如何登上汗位的?

 1259年8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蒙哥在攻打南宋的战争中去世。当时蒙古人在欧亚大陆的多条战线上同时进行着军事行动,蒙哥去世的消息传到各地后,蒙古帝国的对外扩张行动很快就停顿了下来。因为对于帝国的宗王们来说,眼下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开疆辟土,而是要参与到汗位之争中。
当时蒙古帝国汗位的主要竞争者有两人,分别是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蒙哥的七弟阿里不哥,他们都是成吉思汗的四子托雷的儿子。蒙哥生前从没有公开指定过继承人,但他曾暗示过幼弟阿里不哥有优先继承权。正是这种模糊不清的表态让托雷家族内部出现了分裂。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领导者往往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围绕着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展开的汗位之争,不仅仅是托雷家族内部的争斗,同时也代表着蒙古帝国两个主要派别的路线之争。忽必烈代表的是倾向于汉文化,并且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包容汉人的蒙古人;阿里不哥代表的是坚定捍卫传统的蒙古人,他们认为前者受到外来观点的腐蚀。
蒙哥去世前,阿里不哥奉命留守首都哈拉和林。蒙哥死后,阿里不哥派出信使通知在南方战场上的忽必烈立即返回哈拉和林选举新的大汗。按照蒙古人的传统,大汗去世后,各支宗王都要聚集到蒙古本部参加忽里勒台大会,并选出新大汗。因此阿里不哥的要求完全合情合理。
不过对忽必烈来说,返回蒙古本部却不是个好办法,因为那里已经成了阿里不哥的势力范围,忽必烈一旦北归,那就只能任凭对方发落了。此外,蒙哥生前曾暗示阿里不哥可能成为他的继承人,因此许多蒙古贵族都有意拥护阿里不哥为新大汗,忽必烈在支持率上也远不如阿里不哥。于是忽必烈对信使说:“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忽必烈拒绝北归有两层目的:一是希望迅速击溃南宋,以提高他在汗位之争中的地位;二是避免自己落入阿里不哥的手中,到时候就没得选择了。
1259年的整个冬天,忽必烈都在指挥军队同南宋作战,不过南宋军民拼死抵抗,战事显然无法在短时间内结束。另一方面,阿里不哥已率军向忽必烈后方的大本营开平城进军。
1260年春,忽必烈放弃了对南宋的进攻,率军返回开平准备迎战阿里不哥。根据《元史》上的记载,忽必烈在回到开平后,许多宗王请求他继承汗位,在经过三次象征性的拒绝后,忽必烈于5月5日召开了一次忽里勒台大会,并被众人选举为大汗。可事实却是,大部分蒙古贵族都没有出席忽必烈召集的这次会议,因此他的当选并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
在忽必烈继承汗位后不久,阿里不哥在另外一些贵族支持下,也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哈拉和林宣布继承大汗之位。阿里不哥如此一来,蒙古帝国就出现了两位“大汗”相抗衡的局面。蒙古帝国出现了政权分裂。于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间展开了六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由于双方军事实力比较接近,因此两军虽然经过几次交锋,但谁也无法赢得关键性胜利。

图片


忽必烈为什么要废弃金中都,营建元大都?

忽必烈在击败阿里不哥之后,采取了一项重要的整治措施就是取消蒙古都城和林的政治中心地位,并在此设置岭北行省。同时在中统五年(1264),将自己藩邸所在的开平府升格为上都。出于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上都显然不具备掌控庞大疆域的中央机枢的条件,忽必烈决定在中原地区建造一座新的都城。他采纳了大臣的建议:“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地,非燕不可。
但是曾经辉煌一时的金中都因屡遭战火,已经残破不堪。忽必烈继位之初,就有迁都燕京之意,但因城市过于残败,宫室无存,因此忽必烈每次来燕京,总是居住在近郊的大宁宫中。这就让他有了营建一个新都城的打算。
至元四年,也就是公元1267年,忽必烈诏刘秉忠到中都燕京“修建皇城和宫城”。刘秉忠,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出生于官宦人家,从小聪慧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17 岁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但刘秉忠对担任令史这样的刀笔吏时常感到郁闷,一日他感叹道:“我家世代为官,难道我宁愿沦为刀笔小吏吗?大丈夫生不逢时,只有隐退以待时而起”,便弃官隐居于武安山中。后来,忽必烈路过云中时,经刘秉忠的师傅,海云禅师的推荐,忽必烈发现刘秉忠的才学,颇为倚重。
在利用燕京作为正式国都的朝议中,刘秉忠特别提出在旧中都城内营造宫室已不可能,因无法将大量居住在原皇城区的百姓全部搬迁。即使能搬迁,他们的搬迁费用庞大,还不如择地建新城更划算;再说金中都的东面和南面地势低洼,尽是沼泽泥潭,西北面又有浑河的威胁,都不宜建新宫室,只有放弃原金中都的皇城旧址,而在金中都旧城外的东北部以大宁宫为中心,营造新都城较为妥当。刘秉忠的建议得到忽必烈的完全赞同,同时命令刘秉忠负责大都城的整体设计工作。
至元四年(1267)正月,忽必烈下令正式修造大都城,朝廷设立专门管理皇城、宫城宫殿施工的机构提点宫城所。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正式建立元王朝,尊成吉思汗为元太祖,而忽必烈则被后世尊为元世祖。刘秉忠是元初重臣,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倚重。至元十一年(1274)八月,刘秉忠逝世,享年 59 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刘秉忠死后,他的遗体葬于现丰台区的卢沟桥北。
大都城的建造用了整整十八年的时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大都城内的基本建筑完成。这一年,元政府将旧城里的商铺和政府部门、税务机构等从原金中都迁入新城。

图片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
图片
参考资料:

《丰台史话》 陈民 王真胜

《北京通史5》曹子西主编

《元世祖忽必烈传》  曹金洪 编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