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眼不舒,中医外治有妙招

 谷山居士 2022-04-19

广东 广州市/

杨佳华 谌祖江

图片

     随着近些年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视屏终端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的低头族也不在少数,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伴随而来的是国人日益堪忧的视力和眼疾。干眼症便是其中常见的眼表疾病,容易继发其他严重的慢性眼科疾病,发病率也呈上升态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干眼症是指泪液分泌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泪膜稳定性下降,导致出现眼干、红、痒、涩、疲劳、烧灼感、异物感、视觉模糊降低等一类眼部不适的症状,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医认为,当前国人体质和健康水平不一,大部分人仅仅是眼部出现不适感,因而干眼症可归属于“未病”的范畴。其可追溯到古籍的“白涩症”“干涩昏花症”“神水将枯症”,也是中医眼科外障的范畴。该病的基本病机在于阴精亏虚,气血津液损耗,目失濡养,根据实证、虚证的不同,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治本,以清利湿热、生津润燥治标,标本同治,以期达到治疗干眼不舒的目的。

     对于干眼症的治疗,西医多采用人工泪液替代、永久或暂时封闭泪道系统、抗炎等方法来改善临床症状,但对干眼症状改善作用不明显,停药后容易反复发作,临床疗效欠佳。中医除了有效的汤药内治法外,外治法对此也有着不错的疗效。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干眼的中医药外治和护理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并日益成为大众推崇的中医特色养生家庭保健疗法。该疗法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手法,蘸取痧油,对体表的经络、腧穴反复刮动和摩擦,在避免患者皮肤破损的情况下,进行强有力的刺激,从而达到活血透痧、驱邪排毒的作用。相关经络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泪液的分泌功能。刮痧疗法可以排泄脏腑浊气于外、宣畅全身气血于内,简便廉价又颇具疗效。

图片

具体操作方法:

   刮痧部位选取头、面、颈3个部位,眼周及面部刮痧采用补法,着重对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穴采用垂直按揉法缓慢按揉。头部刮痧采用平补平泻法,从中间向两边依次刮拭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同时以刮痧板角部采用厉刮法(将刮痧板90°垂直于刮痧部位,摩擦刮拭的方法),垂直按揉头部百会、风池穴。颈部刮痧,以疏通两侧的膀胱经、胆经为主。

    另外,“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取经络的远道作用,腧穴不仅能治局部疾病,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达到远隔部位的病症。让患者俯卧,取与眼部经络密切的大椎、肺俞、膈俞、肝俞、肾俞刮痧,以疏通机体脏腑经络气血。

针灸治疗

     以针灸刺激穴位,可改善眼周血液循环,激发、调节经气,调整人体气血紊乱,平衡阴阳,从而改善眼部营养状况,增加泪液分泌,缓解干眼症状。随着中医的发展,灸法不断得到医家的发扬、发挥,发展出雷火灸、温针灸、核桃灸等具备温热效应的灸法。这些灸法药性更烈、渗透性更强,利用其热效应激发经气,可促进局部皮肤腠理开放,利于药物透达至相应穴位,可显著加快局部血液循环,疏利眼周经络瘀阻所致的水湿停滞,减轻干眼红涩不适的感觉。

图片

雷火灸:

    取穴部位为太阳、睛明、攒竹、鱼腰、翳风、瞳子髎、四白、耳门、合谷。指导患者取坐位,保持头部直立,回旋灸 (即距皮肤1.5~3厘米,用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额头,左右往复2~3分钟,直至额头皮肤微红为度,保持艾条距前额2~3厘米,防止烫伤;患者闭目,艾条缓慢平行移动,顺时针方向旋转灸双眼,每只眼灸2~3分钟,艾条距穴位1~2厘米;艾条由远及近对眼周诸穴进行雀啄灸(像鸟雀啄食一样,将点燃一端的艾条一上一下活动施灸),每穴各点15~20次。

图片

温针灸:

     在攒竹、太阳、足三里、三阴交穴位上常规针刺后,在针柄上放置艾条,从其靠近皮肤的一端点燃熏烤,自然燃烧殆尽,将灰烬弹去。一般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以皮肤红晕为度,避免烫伤眼部皮肤。

图片

核桃灸:

     取吃剩的核桃壳,将核桃壳浸泡到菊花、麦冬、枸杞子、五味子各等份的药液中备用。眼针取肝、胆、肾、上焦,体针取太阳、风池、合谷、太冲。用时将备用的核桃壳覆盖在患者眼睛上,然后点燃外置在镜架上的陈艾熏眼,使艾条药力透过多孔核桃壳被更好吸收。每天1次,每次灸2壮,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核桃灸是隔物灸的一种,是以核桃壳为隔垫物,上置艾炷施灸的方法。)

耳穴贴压治疗

耳郭虽小,却环绕诸多经络,各腧穴分别对应全身各个脏腑,通过对腧穴的刺激,可对相应的脏腑经气进行调理,调节阴阳平衡,使脏腑趋于和调,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耳穴贴压疗法是使用药物、磁珠等圆形物贴敷按揉在耳穴上,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疗法。该法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补肾健脾等功能,刺激效应稳定,可靠灵活,无毒副作用。同时,不同于以往的针刺,避免了感染和疼痛,对临床各科疾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图片

具体操作方法:

     耳穴取神门、肝、肾、脾、眼、目1、目2、皮质下、内分泌,先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一侧耳郭皮肤,在上述耳穴分布区域寻找刺激反应点,贴压磁珠到明显的反应点,每次单耳贴压,双耳交替进行。叮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刺激3次,至耳郭发红、发热为度。如患者出现眼部灼热感、红肿、结膜充血等热象症状,可配合耳尖放血治疗。

中药外用熏蒸、雾化

     中药雾化即利用眼科治疗仪或超声雾化器,将药液蒸腾雾化并熏蒸于双眼和泪腺部位。中药熏蒸可通过温热效应和药物作用,最大限度透过皮肤,促进眼部药物吸收,并促进患眼泪液循环和泪液分泌。同时,使用的中药多具有疏风清热、滋阴生津润目的药效,可减轻患者眼部干涩感和疲劳感。

图片

具体操作方法:

World Health Day

     密蒙花、金银花各20克,荆芥穗、防风、桑叶、苏叶、黄柏各15克,细辛、薄荷、秦皮各10克,天花粉、玄参、麦冬各10克,制成药液,在中药熏眼器中加入300毫升药液。患者取端坐位,患眼距熏眼器10~15厘米,进行熏眼,10分钟/次,2次/天,7天为一疗程。根据雾化效果适当调整熏蒸时间和温度,以能耐受为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雾化疗法较为温和,熏蒸一定温度的药液能更好地促进吸收,但熏蒸一定时间后眼睛容易产生对温度的适应性和治疗的依赖性,因此应注意药液的温度以及熏蒸的时长和距离,防止眼球和眼周组织的慢性烫伤,泪液的慢性损耗,造成反效果。

综合疗法

     中西医疗法联合使用,即使用人工泪液或眼药水滴眼联合中药内服,运用刮痧疗法、针灸治疗、耳穴贴压治疗、中药外用热敷、熏蒸并配合穴位按摩治疗。

     综上,中医外治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临床实践中,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早期的干眼不适感很容易被人察觉,在尚未发展成泪液明显减少的干眼症前提下,采用以上几种外治方法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是完全能够改善治愈的。其中部分方法操作便捷、价格低廉,患者在家即可自行配合体验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1+1>2”的效果。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改善居室环境湿度,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按摩眼周穴位保健,注意劳逸结合,多多外出锻炼,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健眼食物等预防调护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病情较为严重,需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辅助用药治疗,防止恶化。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本文作者:杨佳华,谌祖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