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说的“药食同源”是什么意思?

 儒雅苑林 2022-04-19

“药食同源”是中国古代医学界的一句名言。

翻开药学与烹饪学的历史可以看到,最早的药物大都是食物。秦汉以前,对药物统称为毒药,指药物的偏性。古人认为人患病是身体出了偏差,阴阳失衡。所以,中医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正人体之偏,目的在于恢复阴阳平衡。汉以后,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增多,则将偏性大之归为药,能治病,偏性小之则归为食物,成为食疗佳品。明代医家张景岳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由此可见,中医药学从初起时便与饮食结下不解之缘,最早的医疗方法,正是饮食疗法。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食物被医家作为中药来广泛运用,例如:大枣、百合、莲子、苡仁、白扁豆、山楂、生姜、葱、桂圆等。

同样,也有不少中药被人们作为食物来食用,如:枸杞、车前草、桔梗、板蓝根、鱼腥草、紫苏叶、荷叶等。

(来源:云南省人口和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