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彩云学穴位: 13个“大”穴

 钱要向我飞 2022-04-19

  温馨提示:以“大”字命名的穴位,涉及7条经脉的12个穴位,另加1个经外奇穴:

 胃经: 大巨、大迎
 脾经: 大都、大横、大包
 膀胱经: 大杼、大肠俞
 肾经: 大钟、大赫
 心包经: 大陵
 肝经: 大敦
 督脉: 大椎     
 经外奇穴上肢部: 大骨空

 以“大”字命名的穴位,必定气血充盈。


图片

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

   穴在第一椎上凹陷处,因其椎骨最大,故名大椎。

   大,与小对言。脊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备急方》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

图片


   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图片

  大椎穴,清热解表、截虐止痫

 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穴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

  大椎穴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

  大椎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

  大椎穴瘀堵,可导致,空气,空血的状态。气血不能上于头部,会引起头晕,头疼,失眠,健忘。大椎瘀堵,同时还会造成左右肩血脉不通,脑血栓,脑梗,肩周炎,手麻,肩部肌肉劳损!

  作用功效:  解表清热,镇痉安神,通阳理气。

  主治病症: 急慢性热病、中暑、疟疾、感冒、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衄血、精神分裂症、癫狂、痫证、小儿惊风、呕吐、黄疸、齿龈炎、小儿消化不良、老年初期白内障、疔疮、肝炎、血液病、湿疹、瘫痪、尿毒症等。

  按摩手法:用一手食指指尖垂直按压在大椎穴上,逐渐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压30秒。然后沿穴位作旋转式按揉,力度由轻渐重,方向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各30圈,防局部潮红为度,每次3--5分钟。


图片

大陵穴

   大陵穴,别名鬼心。属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五行属土。大为小之对,陵即丘陵,掌根高突如同大陵,此穴在其腕侧陷中,故名大陵。

   大,高大、崇高之意。陵,指大阜、隆高之义。又大陵为星名,主死丧陵墓之事,在积尸星下。考大陵、积尸两星名义,与其应征事物之理,则大陵之星与本穴应症,颇为合洽。其或古人参合星象,而命此穴之名也。本穴在掌根阜起处,有陵丘之象,故名之。刺此穴可使人寐。

图片

   大陵穴。“大”,与小相对,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

   本穴物质为内关穴下传的经水与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质堆积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大陵穴”。

图片

   大陵穴,宁心安神,和营通络,宽胸和胃

   大陵穴有清心宁神,和胃宽胸、清营凉血作用。

   大陵穴系心包经之输穴,也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功同内关。主治功能为催眠,又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证,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清心通络

    主治病症:   心痛、心悸、呕逆、吐血、腕关节痛等 

    按摩手法:首先,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大陵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然后屈伸活动右手腕关节,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的深层,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其强度应以能耐受为度。持续20~30秒后,渐渐放松,再用轻揉局部,如此反复操作。左右手交替进行,每次每侧穴按压5~10分钟,每日1~2次。

    晚上7时-9时是心包经经气最充盛的时刻,可以选择这时对大陵穴进行刺激,效果极佳。

    特效按摩:用拇指指尖垂直掐按大陵穴,每天早晚两侧各掐按1~3分钟,可治疗心胸痛、胃炎、扁桃体炎等疾病。

图片

大赫穴

   大赫穴,属足少阴肾经。大赫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大为小之对,赫即显赫,穴之所在相当于下焦元气显赫盛大之处,故名大赫。

   大赫,盛大也。穴为冲脉少阴之会,内应胞宫精室,因本穴阴气盛大,故而得名。

    大,与小对言。赫,有显赫盛大之义。此穴在横骨穴上1寸,为冲脉、足少阴经之会穴,其穴阳气盛大,精气阜聚,为下焦元阳升起,旺盛之处。又以其穴内临子宫,妇人妊娠之后,此处突起易显,因而名之。

图片

  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耀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其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耀,因其高压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图片

   大赫穴,益肾助阳,调经止带

   大赫穴有益肾填精的作用。

   大赫穴有调补肝肾、助热生阳之功,即龙雷在下,水中发火之意。

 《黄帝内经素问》:“火太过,曰赫曦。”

 《诗经》:“赫赫明明”,“赫赫炎炎”,“王赫斯怒”,俱为隆盛奋发之意。本穴平于中极,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与胞宫精室相应,蕴有赫赫之势。其所治症,多属子宫、阴器、局部之虚证。

  作用功效益肾填精,调理冲任。

  治疗疾病:   遗精、白带、精索神经痛。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腹从上向下推摩大赫穴,每次3~5分钟,可治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

图片

大迎穴

   大迎穴,别名髓孔。属足阳明胃经。古以下颔角前方之骨称“大迎骨”,穴当其处,故名大迎。

图片

  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以此得名。

图片

  大迎,祛风通络,消肿止痛

  大迎有开关利窍、止痛消肿等作用。

  大迎穴有清头散风、通利牙关作用,主治牙关紧闭,口渴,颊肿,齿痛,面肿等证。

   作用功效:利窍通关,清热解毒,宁心安神。

   主治疾病:面神经麻痹、流行性腮腺炎、三叉神经痛、牙痛、眼睑痉挛、面部蜂窝组织炎、面肌痉挛。

   按摩手法:用食指指腹按揉大迎穴,每次1~3分钟,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预防和调理三叉神经痛等面部疾病。

图片

大巨穴

  大巨穴,别名腋门液门掖门。属足阳明胃经。大为小之对,巨即巨大,穴在腹部最大隆起处,故名大巨

  大,饱满充实之意。巨,同钜,富也。大巨者,像腹壁之丰满光泽,而内容又复钜富也。本穴适当腹部隆起最高大处,内应小肠及膀胱部位,其所包裹者至为丰富珍贵,有如巨大之仓库,小肠属手太阳经,膀胱属足太阳经,二经俱称巨阳。古太与大通,故本穴命名取“大巨”,以其功用在两太阳经也。其主治为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故名为“大巨”。

图片

   大巨。二词合解,指穴内气血物质所占据的区域为大为巨。本穴物质为外陵穴传来的地部水液,其下传之水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来源及流经区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图片

   大巨, 调肠胃,固肾气

   大巨有理气益肾作用。

   大巨有理气和血作用,主治小腹胀满及小便不利。

   作用功效:  固肾益气,填补肾精。

  主治病症: 肠梗阻、尿潴留、膀胱炎、遗精、失眠、四肢倦怠、腹直肌痉挛、疝气、便秘等。

  按摩手法:

   1. 大巨穴离人体胞宫非常近,胞宫是人体储藏生命遗传物质的场所,蕴涵人体精华。刺激大巨穴,可间接起到刺激胞宫的作用,对女性而言,有利于加速雌激素的分泌,而雌激素的分泌对乳腺又将产生刺激作用,促进乳房的再发育,让女性拥有坚挺的乳房和傲人的胸部曲线,增强女性魅力。 

   具体手法如下:先将单手拇指置于大巨穴上,然后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吐出,在吐气的过程中,用拇指压下穴位并保持6秒钟,吸气时再松开。如此再做10次即可。

   2.腹部是平时运动时极容易被忽略的部位,因此,脂肪易聚集于此,形成肚腩,影响体形。大巨穴是胃经经水传输的门户,刺激该穴位,可增强胃动力,促进肠道蠕动,使胃肠气血通畅,新陈代谢加快,加速脂肪的消解和排出。

   以肚脐为中心,配合腹部其他穴位做圆周按摩,重点按摩大巨穴消脂效果更佳。

   3.食欲不振常常导致营养不良,从而引发皮肤暗淡无光、面色发黄等一系列面部问题。大巨穴是腹部的重要穴位,刺激它,可增强胃部消化能力,加强肠道蠕动。人体消化功能增强,便容易产生食欲,消除营养不良引起的各种面部问题。

  具体方法如下: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双手交叠于穴位上,按揉即可。

图片

大抒穴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杼,即织机上的梭子。脊椎两侧有横突隆出,形似织杼,古称杼骨。穴为“背中大输,在杼骨之端”,故名大杼。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图片

  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该穴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

图片

  大杼穴,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

   作用功效: 祛风解表,宣肺定喘,舒筋通络。

   主治病症:  膝关节骨质增生,颈椎病,骨结核,关节炎,肺炎,支气管炎,肢体麻木,头痛,眩晕,癲痫,胸膜炎,腰背肌痉挛、疼痛等症。

   按摩手法:感觉颈部酸痛、肩部不适的时候,可以按摩、拍打大杼穴,每天拍打按揉2~3次,每次10分钟,可以促进气血畅通。按摩大杼穴时会觉得酸痛感比较明显,但按摩之后会觉得舒服。也可以用梅花针敲打,每天敲打3~5次,每次5分钟。也会有非常不错的效果。
    还有用大拇指按揉大杼穴100~200次,每天坚持,能够治疗肩背疼痛。

图片

大肠俞穴

  大肠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是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为六腑之一,俞即输注,本穴是大肠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大肠俞。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大肠俞。

  大,与小对言。肠是指人体消化器官的后半部分。盖“大肠”即从盲肠至肛门的一段,为六腑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大肠者,传导之府。”此处大肠指大肠本腑。大肠司传导,主变化,体之俞,腑之应也。本穴系大肠在背之俞穴,与大肠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输注之所,因而得名。

图片

   大肠俞穴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图片

    大肠俞,疏调肠腑、理气化滞

    大肠俞为治疗大肠腑病的重要腧穴,也是治疗腰部疾患的主穴。

    大肠俞位于第4腰椎旁,与大肠腑内外相应,是大肠之气转输之处,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可治疗肠病、痔疾。

    大肠俞位于腰部,故可治疗腰痛。

    大肠俞有通调大肠之功,主治大肠疾患。治肠鸣泻痢、绕脐切痛、腰痛、腹胀、食不化、大小便难。诸症之关于大肠者,皆可取此以舒之,凡取用大、小肠俞穴,可与足阳明之太乙门互参。

    大肠俞既为大肠之俞,其与大肠定有通感。至如阳明腑证,大肠有燥粪,甚则狂躁神乱,治法取本穴及阳关。以医理揆之,刺阳关者泻督脉也,刺本穴者泻大肠也。若究之病理,大肠热邪所以上升头脑者,应有导致而然也。其或本穴与阳关之间,有微细横络,可以通督上脑也。由此观点,再再揆之,则本经背部诸俞,俱可横通督脉,若采用本经背部俞穴,兼取两俞中间之督脉穴,则疗效或能更大。

   作用功效:温里散寒,通调肠腑。 

   主治病症: 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肠出血、淋病、遗尿、肾炎、脚气、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急性肠梗阻、阑尾炎、坐骨神经痛。

  按摩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图片

大敦穴

  大敦穴,属足厥阴肝经。大敦是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五行属木。大为小之对,敦即敦厚,此穴在大趾内侧,局部肌肉敦厚,故名大敦。

   敦,厚也。穴在足大趾端外侧,其肉敦厚;又穴当厥阴之初,厥阴根于大敦,穴处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而得名。

  大,与小对言,有宽广、高大、丰富之意。敦,有厚、聚义。有聚而未发之意,与少阳之气会于人身之最下(地五会)。则一阴(厥阴)生发之气,萌动于下,而资长全生,即动养万物也。本穴当厥阴之初,承少阳交与之气聚于足之大指。在拇趾背肌肉丰厚、汗毛聚集之处,形犹如土堆,凡阴气之聚于下者,经之井穴,经气充盛,犹如井泉之水,源源不断,至博至厚,故名“大敦”。

图片

  大敦。大敦,即大树敦也,在此意指穴内气血的生发特性。本穴物质为体内肝经外输的温热水液,而本穴又为肝经之穴,时值为春,水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体表后蒸升扩散,表现出春天气息的生发特性,如大树敦在春天生发新枝一般,故名大敦。

图片

  大敦穴,回阳救逆,调经通淋

  大敦穴有疏肝理气、调经和营的作用。

  大敦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淋、回阳救逆、镇痉宁神之功效。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妇女以血为用,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失于藏血,可导致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大敦穴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妇科疾病。

   肝经井穴具有平肝熄风、泄热急救之特点,故大敦穴可主治肝风内动、肝阳上扰之神志病。

  有通经开窍之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少阳根起于窍阴”,“厥阴根起于大敦。”亦即阴阳互根也。本穴治淋、疝、崩、厥、阴器诸病,以及小腹痛、脐中痛、情志悒悒、喜寐、尸厥、膨胀、遗溺等症。

   作用功效:  苏厥醒神,清利湿热,理气调肝。

   主治病症:  疝气、少腹痛、睾丸炎、功触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血尿、遗尿、精索神经痛、阴茎痛、糖尿病、便秘等。

   按摩手法:正坐垂足,屈曲左膝,把左脚抬起放在座椅上,用右手轻轻握住左脚的脚趾,四指在下,大拇指在上,大拇指弯曲,用指甲尖垂直掐按穴位,有刺痛的感觉,先左后右,两侧穴位每天各掐按3~5分钟即可。

图片

大横穴

  大横穴,别名肾气。属足太阴脾经;大横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横为竖之对,本穴平脐,内应横行结肠,故名大横。

    横,平浅为横,谓旁侧也。穴在脐旁,横平四寸处。因平出脐旁的距离较盲俞穴(平出脐旁五分)、天枢(平出脐旁二寸)等穴都大,故名大横。

   横,与纵、竖、直相对,又指脐。道经称脐为横津。本穴在腹哀下3寸,内应横结肠,其处至广而大,横与脐平,在脐旁之大横纹中,故名“大横”。

图片

   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图片

图片

   大横,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大横有理肠温中的作用。

   大横有通调肠胃作用,能治肠腹气之病,为治腹痛、泻痢的常用穴。


   作用功效: 温中散寒,调理肠胃,宣通腑气。

   主治病症: 流行性感冒、肠炎、习惯性便秘、久痢、肠麻痹、肠寄生虫、四肢痉挛、多汗症等。

   特效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横穴,每次3~5分钟,可促进肠胃消化,防治腰腹肥胖。

图片

大都穴

   大都穴,属足太阴脾经。大都是足太阴脾经的荥穴,五行属火。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为荥,故名大都。

   都,都城。古有四县曰都之说,脾主四肢,故“都”含脾土之意。穴在足大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该处皮肉丰厚,骨关节隆起,枚名大都。

   大,指广泛。都,池也,盛也,丰盈也,又汇聚也。井穴在足大趾内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处,脉之所流为荥,五行属火,为本经之母,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故尊曰大。杨上善说:“水溢为荥”,其气渐盛,经气在此停聚也。由此聚注为俞,故名曰大都。

   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阴,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蓄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

图片

  大都。大,穴内气血场的范围大也。都,都市也,物质的集散之所也。该穴名意指脾经的气血物质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隐白穴传来的生发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如都市之物质聚散也,故名。

图片

   大都,泄热止痛,健脾和中

   大都有健脾理气、化湿止泻的作用。

   大都有健脾和中、回阳救逆之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

     作用功效: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全身倦怠、胃痉挛、腹直肌痉挛、腹胀、急慢性肠炎、中风、小儿惊风、四肢肿。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穴,或用另一支脚的脚大拇指对大都穴点压,每次3-5分钟。

图片

大包穴

  大包穴,属足太阴脾经。大包为脾之大络。大即巨大,包指包容,穴属脾之大络,脾土居中,与各脏腑有着最广泛的联系,故名大包。

  本穴为脾之大络,统络阴阳诸经,故名大包。

  大,广大也。包,包容,包罗。广大之人体,为先后天之气所包罗。此穴为足太阴脾之大络,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行属土,有坤象,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类经图翼》载:“总统阴阳诸络,由脾灌溉五脏”,脏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杨上善说:“脾为中土,四脏之主包裹处也,故曰大包也。”

   大包为脾之大络。其经气行径,由周荣斜抵胁肋,交贯肝胆心包各经。又与心肾肺胃4经挨近。十二经中独此经与他经挨连最广,故以脾经为总统十二经络,称其最终斜行一段经线,为脾之大络,寓广大包容、通达周布之意也。

图片

  大,穴内气血涉及的范围为大、为广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质为大包穴上部区域流落下来的地部经水,因本穴位处肉之陷的低地势点,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汇聚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传脾脏,气血物质在此有如收裹之状,故名大包。

图片

  大包,统诸络,束筋骨,利胸胁

  大包穴属脾之大络,脾为中土,灌溉四旁,主四肢肌肉,总统全身阴阳诸经,故取之可治疗全身疼痛。

  大包穴位于侧胸部,近于肺脏,故可治疗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大包穴总管阴阳诸经之络,能治全身络脉疾病,但后世多用于治疗胸胁及脾胃疾患,有理气活络之功。

    作用功效:宣肺里气,宽胸益脾。

    主治病症: 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全身疼痛、无力。

    按摩手法: 先找到乳头的位置,水平划过来,两拳相握,拳头拳面位置,放到肋骨的缝隙,用力点揉,点住以后,收肩,扩胸,肩部肌肉收缩后,继续坚持15到20秒钟,然后放松,但是手一直要顶着。
    方法一:拳面顶住大包穴扩胸收肩。
    方法二:以拳为轴顶在穴位处转肩。

图片

  大钟穴,属足少阴肾经。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大为小之对,钟同“踵”,即足跟,此穴在足跟,其骨较大,故名大钟。

   钟,汇聚之意。足少阴之脉气至此汇聚得以深大,故名大钟。

   大,小之对,又同太。钟,指量器,又有聚藏、容受之义,天之所赋为钟(种)。钟,同踵。指穴为经气在踵部藏聚之处,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钟和钟铃也。踵是足跟部。穴当踝关节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摇摆善动,亦钟铃之象也。肾主先天,即人精之聚也,此穴在太溪穴下5分,当跟腱内缘,为脉气盛大、钟聚之处,故名大钟。杨上善说:“钟注也,此穴是少阴大络别注之处,故曰大钟。”

  图片

   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

 图片

  大钟穴,益肾平喘,调理二便

  大钟穴有益肾和血、补精调神的作用。

  足少阴经脉“入肺中”,大钟穴具有滋补肺阴、止咳平喘之功,可主治咳嗽、气喘、咯血。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大钟穴可治疗神志病。

   肾主水,司二便,大钟近于足跟部,经脉又“贯脊属肾”,故大钟穴可补肾气、滋肾阴,治疗二阴病和腰痛、足跟痛。

   大钟穴系肾经之络穴,有滋肾清肺之功,主治咯血,气喘,腰脊强痛,二便不利,足跟痛,痴呆,尤长于诸虚不足之症。

   作用功效:  利水调经,清热降逆,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尿潴留、淋病、子宫痉挛、神经衰弱、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心悸、神经衰弱、痴呆、癔病等。

  按摩手法: 按揉大钟30~50次,也可用指腹按住此处6秒钟,然后慢慢松开,如此反复按压,不拘时做


图片

 大骨空

  大骨空穴为经外奇穴。位于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图片

   穴位释义:骨空,骨节间空隙穴当拇指指间关节间空隙处,故名大骨空。

   功能作用祛风泻火,退翳明目。

   主治疾病目痛,目翳,内障,吐泻,衄血。

   按摩疗法急性鼻出血、急性胃肠炎发作时,可用拇指指尖掐按大骨空。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