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刍议

 亲阳曾子 2022-04-19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刍议

冯珂, 纪立金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出自《素问· 生气通天论》, 历代医家对此多有注释, 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认识, 现分析如下。

1 古今医家之见解

对于“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 历代文献不乏注解。 杨上善率先作出 注解: “卫气之精, 昼行六腑, 夜行五脏, 令五神 清 明, 行四 支 及身, 令筋柔弱也。” 其后, 王冰注云: “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 然阳气者, 内化精微, 养于神气, 外为 柔软, 以固 于筋。” 后世注者多以王冰为是, 如马莳之流。 至吴崑又有所变化“阳气者, 内化精微养于神气, 外为津液以柔于筋。” 及至景岳, 其注又云“神之灵通变化, 阳 气之精明也, 筋之运动便利, 阳气之柔和也。” 高世栻更注曰: “精, 精粹也。 柔, 柔和也。 ……'阳气者, 精则养神’ , 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精, 而神无所养也。 ……所以申明上文,阳气不柔, 则筋无所养也。” 尤怡云: “阳 之精, 如日 光明洞达, 故养神; 阳 之柔, 如春景和畅, 故养筋。” 至于张志聪, 则注云: “承上文而言, 阳 气者, 内 养五脏之神, 出而荣养筋骨……。 阳气者, 水谷之精气也。 故先养于五脏之神。 柔者, 少阳初生之气也……。” [1]

时至现代, 对该句的注解仍未停歇, 现代内经教材中多认为“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 是倒装结构, 应理解为“养神则精, 养筋则柔” ; 其中“精”一般解释为精神爽慧, “柔”多解释为筋肉柔和; 全句意为阳 气功能正常, 养神则精神爽慧, 养筋则筋柔和之意。 张新渝则认为阳气是人体之气的总称, 精乃精微、 精纯之义, 柔此指浊杂、浓厚之意; 意为阳气中精微者行于脉内、 营运五脏以养五脏之神: 浊杂者行于脉外、布散体表以养形体筋肉 [2] 。 彭一清认为“精”在古时可作“清”字解, 清静之意。 “柔” , 解释为柔和。 该句理解为“人身 之阳气, 在形体清净之时, 则能内 化精微养于神气; 在情志柔和之时, 则能外为津液以柔于筋 [3] 。 李金庸、贾延利皆认为“精则养神” , “柔则养筋”两句为乃言“静则养神” , “静则养筋” , 意为阳气安静就能养神和养筋 [4 - 5] 。

2 内涵之辨析

2. 1 阳气之概念

阳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阐释机体生理病理、 指导临床诊疗和养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阳气的概念内 涵的阐释, 在中医界历来就存在着争议。 在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因阳气的概念内涵一直未能明确界定, 故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泛化趋势。

阳气来源于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物质“气” 。至《内经》时代, 阴阳理论作为哲学观和方法论被引入医学领域, 明确将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分为“阴阳二气” , 并用以阐释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因此, 阳气是“气”中属阳的部分。 有学者通过检出 了《内 经》160 篇中“阳 气”二字连续读者 138 处, 分为 102 条, 分析了《内 经》 中 阳 气的涵义, 推出阳气的基本概念: 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煦、兴奋特性的部分, 是人体内 具有温煦、 推动、 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 [6] 。此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杨上善将“阳气”释为“卫气” , 张新渝认为阳气是人体之气的总称; 两者将阳气的概念范围缩小和扩大化, 不符合《内经》的原旨。

2. 2 “精”与“柔”之解析

纵观古今医家的观点, 虽然对于阳气的解析也有不同观点, 但该句争论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精”与“柔”的理解上。

对于“精”与“柔”的理解,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种观点认为“精”与“柔”是阳气发生的作用或阳气具有的性质。 “精”与“柔” , 王冰意为“内 化精微”与“外为柔软” , 都是阳气的作用, 看似有内 外之别, 实际“精”是一种化生精微的动作, 而“柔”则是一种阳 气的状态, 两者的描述并不对等, 似乎并不妥帖。 吴崑似是认识到这一点, 提出“内化精微”与“外为津液”以避免这种问题, 然而“内 化精微”的动作可以用“精”字来理解, 但“外为津液”的动作却是无字来解释的; “外为津液”似是单纯为了与“内化精微”对应而提出的。

张介宾、高世栻、 尤怡将精与柔理解为 阳 之精与阳 之柔之意, 即阳气有阳之精与阳之柔的区别。 人体一身之气分阴阳, 在阳气的基础上再分阴阳似乎并未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此种认识也有待商榷。 张志聪认为阳气是水谷之精气; 柔为少阳 初生之气也, 在此未有可靠依据, 属臆测。 现代学者彭一清将该句理解为“人身 之阳气, 在形体清净之时, 则能内 化精微养于神气; 在情志柔和之时, 则能外为津液以柔于筋。 从句子结构上看, 形体清净与情志柔和似乎相对应了, 但此种表达有不妥之处, 情志柔和时阳气没有内 化精微吗? 身体清净时阳气没有化为津液的作用吗? 并且内 化精微、 外为津液该句并未表达出这种观点, 仍有拼凑之嫌。

至于李金庸、贾延利认为“精”与“柔”都是“静”的意思,这与阴阳的特性是相矛盾的, 《内 经》 明确提出“阴静阳躁” , “阳主动, 阴主静”的观点, 阳的特性是躁动的,阴的特性才是安静的, 这与“阳 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的前提“阳气”不符, 他们想要表达的无非是阳气不过分躁动的一种正常状态。

另一种观点认为“精”与“柔”是神与筋在阳气作用下分别具有的生理状态。 “精”一般解释为精神爽慧, “柔”多解释为筋肉柔和, 两者皆为形容词, 用以描述神与筋呈现出来的生理状态, 现代内 经教材中多遵从此种观点。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符合临床现状, 且词义通顺, 前后相应, 明确的表达出是阳气的直接作用,达到养神与养筋的结果, 较为科学。

2. 3 阳气之养神养筋

2. 3. 1 阳气温煦之性, 可养神养筋

阴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后, 尽管《内 经》 把阴阳置于对立统一、 相反相成的同等地位, 但在论述其相互关系时, 又认为阴阳之间能平衡协同贵在“阳 密” , 如《素问 · 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表明阳 气在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内经》 从“人与天地相参, 与日 月 相应”角 度出发, 把宇宙万物之一的人放到天地自 然界里考察研究,发现阳气在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 而且是贯穿其生命全过程的。 如《素问 · 生气通天论》 曰: “阳气者, 若天与日 ,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 张景岳《类经附翼》 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 ,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 “凡万物之生由乎阳, 万物之死亦由乎阳。 非阳能死万物, 阳来则生, 阳去则死矣” , “生化之权, 皆由阳气” 。 李中梓《内 经知要》 言:“火者阳气也。 天非此火不能发育万物, 人非此火不能生养命根, 是以 物生必本于阳。” “天之运, 惟日 为本, 天无此日 则昼夜不分, 四时失序, 晦瞑幽暗, 万物不彰矣。 在于人者, 亦惟此阳气为要, 苟无阳气, 孰分清浊? 孰布三焦? 孰为呼吸? 孰为运行? 血何由生? 食何如化? 与天无日 等矣。”

自 然界的太阳能温暖大地, 化生万物。 如果自 然界没有太阳的温暖, 万物就不能生长, 生物就会死亡。万物得阳则生, 阳去则死。 《内 经》、张景岳、 李中梓诸言层层剖析, 以太阳与万物的关系为天然模型推论出人体阳气亦具有温养气化的生理功能。 借用太阳, 形象地说明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 人体之阳气就好像自 然界的太阳一样, 也温养气化着全身, 推动着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 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或丧失, 就会导致功能减退甚至功能丧失, 从而影响健康, 缩短寿命。 人体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正常, 筋骨肌肉活动自 如亦赖阳气的温煦柔养。 阳气温煦之性, 在内 可温煦五脏而养神, 供五脏之神用, 在外则温养全身筋脉之气。

2. 3. 2 生理上神精筋柔

阳气在生理状态下, 在内温煦五脏而养神, 供五脏之神用, 在外则温养全身筋脉之气。 人之神得阳气温养, 才能神清气爽, 精力充沛, 保持正常的意识思维活动; 筋得阳 气温养, 才能弛张自如, 使肢体运动灵活。 阳气只有温养内 外全身组织脏器, 从而达到内致脏腑, 外致筋脉的功能和谐, 气血畅顺, 骨髓坚固, 使气平和, 阳气固密, 才能维持人体相对平衡协调。 故《内 经》 曰: “是以 圣人陈阴 阳, 筋脉和同, 骨髓坚固, 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耳目 聪明, 气立如故。”

2. 3. 3 病理上神失明慧, 筋失柔和

阳气温煦功能正常则神清气爽, 精力充沛, 肢体运动灵活。 当阳气温煦机能异常, 便可产生神失明慧之证, 如“煎厥” “薄厥”“狂”等; 或致筋失柔和之疾, 如“大瘘” “惊骇” “痈肿”“风疟”等。 临床上如肾阳不足, 推动温煦失司, 阴 寒内盛, 往往出现精神萎靡, 面容憔悴, 昏昏欲睡, 思维迟钝, 反应不灵敏, “但欲寐” , 四肢拘急疼痛。 机体阳热内盛, 阳气温煦机能亢奋, 往往也会出现精神的异常,如阳明腑实证会出现神昏谵语; 且会出现四肢的拘挛抽搐, 如《冷炉医话· 今人》: “阳郁化热, 筋脉失养, 则热痛至项, 拘挛痿蹙” 。 此皆阳气温煦功能失常, 神明及筋脉失养所致。

3 意义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表明阳 气有养神与养筋的作用, 提示我们阳气温煦功能失常会出现神及筋的功能的异常, 并指导我们在治疗疾病的过程当中, 当出现神或者筋的病变时可以考虑从调理阳气的角度来治疗。 如抑郁症, 临床表现以精力不足、动力缺乏、易疲劳为核心症状, 同时出现精神运动迟滞、自 责自 罪、生活能力下降、睡眠障碍等。 丁元庆指出抑郁症的发生与阳气、心神密切相关: 抑郁症病位在心; 病机关键在于阳郁不达, 营卫不和, 神机失调; 通阳开郁、振奋心神为抑郁症的基本治法 [7] 。 又如中风, 对中风的认识古今有所不同, 《内 经》 的病机特点有阳 气阻隔、气机上逆及阳 失温养、 固护的区别, 前者阳 气不通属实, 实者当泻。 后者阳气不荣属虚, 虚者宜补。 通过长期的临证观察认为, 中风表现为阳虚证者多见于恢复期, 为阳气温煦失宜, 经脉失养, 气不运血, 血脉瘀滞。可用王清任的补阳 还五汤治疗, 以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 病至后期, 阳气不足, 气不帅血, 用大量补气药配伍少量活血药使气旺血生, 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 鼓舞气血 [8] 。

总之, “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存在着理解差异, 但差异的存在并不妨碍该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需要注意的是, 该理论对于只是从“阳气”这一个角度来考虑神及筋的关系, 与神、 筋有关的因素还有很多,具体临证时还应辨证论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