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阳书院

 新用户8287dExv 2022-04-19
嵩阳书院

图片 明代石刻登封县地图,刻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 《登封县图》 明神宗万历年登封知县陈国章主持刻制。碑高1.05米,宽0.86米,厚0.2米,平首方趺(fū 碑下的石座)。碑是以写景画法,运用平线浅雕手法刻绘而成的。

图片刻在石碑上的嵩阳书院鸟瞰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阳故而得名,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时称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605年隋朝大业年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到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改建为太室书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

图片远处房子就是嵩阳书院,1918年6月,日本学者关野贞拍的照片

仪门

   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仪门的设置是提示学子到此要注意言行举止,注重礼仪。

图片

图片登封历史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图片 仪门为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因书院除具有讲学的主要功能外,还有藏书和祭祀孔子的功能,仪门的设置是提示学子到此要注意言行举止,注重礼仪。

图片

    嵩阳书院,嵩山历史建筑群国家文物之一,登封历史建筑群(“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图片 碑与寺,1918年6月,日本学者关野贞拍的照片 大唐碑和嵩阳书院,1918年6月,日本学者关野贞拍的照片

图片碑与寺,1918年6月,日本学者关野贞拍的照片

图片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两侧对联为乾隆御笔:“近四旁为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瀍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四大书院的说法始唐代,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与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有争议。

     国家邮政局1998年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的人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选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雅致不俗,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赡富,文物奇特名扬古今。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后人把程颢、程颐二人创立的新儒学称为“洛学”,并与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和朱熹的“闽学”,并称宋代理学四大学派。后人誉之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中,二程是核心的人物。

   宋代理学:北宋时期的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为宋代理学的开山祖,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邵雍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并使之成为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张载则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两一学说的集成者。

    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同“气”)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两一学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的学说,盖天说 、浑天说,后又有宣夜说 。

    盖天说 

    盖天说是中国最古老的讨论天地结构的体系。早期的盖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扣着的大锅覆盖着棋盘一样的大地。这样的天地形状很容易让人们产生疑问:圆形的天怎么能够与方形的大地合拢呢?随后,盖天家又主张:天像圆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盘子,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这种盖天说即能克服“天圆地方”说的缺点,也能解释很多天象。 

     盖天家认为,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运动一年中有七条道路,称为“七衡”。最内一道叫'内衡',夏至日太阳就沿内衡走一圈;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阳的路径;其它节气里,太阳沿中间的五道运行。这就是盖天家的“七衡六间”。他们还主张,太阳只能照射16.7万里,超过这个距离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因此白天就是太阳走到距离我们16.7万里以内的范围,而晚上则在该范围之外。 

    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仪注》一文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壳之裹黄”。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这是对浑天说的经典论述之一。 

浑天说还认为天球北高南低,绕通过南北天极的轴旋转。垂直于南北极轴把天球平分成南北两半的大圆就是天赤道。与赤道斜交成大约24度角的大圆是黄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过日心并与天赤道平行的圆是太阳的周日平行圈,它代表着太阳每日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天球绕南北极轴旋转一周就是一日。夏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北点,太阳的周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着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多,在地下的时间少,日出在东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阳处在黄道最南点,周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阳在地上的时间少,而在地下的时间多,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 

浑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浑仪和浑象的结构就和浑天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天文学的有关理论问题的解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宣夜说 

《列子.天瑞篇》记载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传说春秋战国杞国有一个人听说天是由气体形成的,日月星辰就漂浮其中之后,他非常担心天体会掉下来,让他无处躲藏,于是整日忧心忡忡,茶饭不思。朋友把他拉到一位智者那里,智者开导他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形成的会发光的物体,即使它们掉下来,也是气体落入气体中,不会造成任何损伤。” 

     盖天说和浑天说中的日月星辰都有一个可供附着的天壳,盖天说的附着在天盖上,浑天说的附着在像蛋壳一样的天球上,都不用担心会掉下来。但是后来人们观测到日月星辰的运动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时间中停滞不前,根本就不像附着在一个东西上。所以就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宣夜说”。 

     宣夜说主张:天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没有任何形质,我们之所以看天有一种苍苍然的感觉,是因为它离我们太深远了。日月星辰自然地漂浮在空气中,不需要任何依托,因此它们各自遵循自己的运动规律。宣夜说打破了天的边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宇宙空间。

藏书楼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现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里面还藏有嵩阳书院的第三宝:武则天除罪金简。公元700年,武则天派使臣胡超将她祈告上天的一封金简投放在嵩山主峰峻极峰上。1982年,金简被当地的一位采药老农发现,后献给国家。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上面很多文字是武则天自创。这块金简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事件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鉴于金简的文物价值极高,国家文物局已禁止其出外展出。而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处展示的是复制品。

大唐碑

图片大唐碑1918年6月,日本学者关野贞拍的照片

图片

图片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旧址

图片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图片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图片大唐碑顶

图片大唐碑底

图片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

    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柏三株

    嵩阳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 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每当山风吹起,枝叶摇动,如响环佩,犹闻丝竹之音,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图片大将军柏,树高12米,胸围5.4米,冠幅11.5米

图片大将军

图片二将军柏,位于大将军柏向北60米处。树高18.9米,胸围13.8米,冠幅17.8米。

图片二将军

图片二将军

图片

   为何二将军反而比大将军粗壮,亦有相关传说。据说当年汉武帝游览嵩山时此处还是茂密森林,他偶然遇到了第一棵大柏树,叹为观止,信口封为“大将军”。前行不久发现第二棵更大柏树,汉武帝踌躇半天,由于皇帝金口玉言,只好按照先入为主的方法,封其为“二将军”。谁知没走多远又发现了第三棵树,比前面两棵更大!汉武帝无奈自嘲地说:“再大你也只能当三将军了!”汉武帝走后,三个将军各有反应,三将军身为最大的柏树,却屈居最末,遂羞愤而亡。二将军气性相对较小,一口气把肚皮给气炸了,形成现在的树洞。大将军有自知之明,体量最小却被封为大将军,羞愧难当,终日耷拉着脑袋,天长日久,树干也歪倒在墙头上了。

蒋公井

   1936年9月,蒋介石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唯近处山野水源缺乏,即命人在书院内凿百米深井一眼。

乾隆御碑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蔡卞与蔡京题刻(复制品与拓片)

图片

魏碑亭

嵩阳寺伦统碑雕造于东魏天平后年(535)

图片过仪门不远,路边柏竹翠影掩映下有魏碑亭。亭内石碑源于东魏时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石碑上有许多佛教造像,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以追溯当时佛教寺院的兴旺程度,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

图片

讲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泮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杏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拾阶而上,左边空地有一个圆形的石坛,周匝平台栏杆,中间一棵杏树亭亭如盖。清初中州著名学者耿介主持倡兴嵩阳书院,循孔子杏坛讲学旧说,在此除地为坛,坛上古杏树传为耿介手植。

先圣殿

图片 先圣殿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 塑像两侧立四块石碑,分别刻画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四位著名儒家代表

图片

图片先圣殿里孔子雕塑

图片

图片学员在先圣殿前拜孔子

图片

道统祠

图片

图片帝尧、大禹、周公

图片

图片

碑亭、碑廊、其他建筑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