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揭秘:典故“程门立雪”的发生地

 飘行者19 2014-09-13

我国现在的知名大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书院曾是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我国古代有很多书院都有悠久的历史,流传五六百年甚至千年,到清朝末年才逐渐消失,而欧洲最古老的巴黎大学,于1261年才成立,根本无法与我国悠久的“大学”历史相比。

 

位于嵩山脚下的嵩阳书院始建于公元484年,它也与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一同称为宋代四大书院。在我国古代,很多书院大多都属于民间办学,宋代时期书院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约束,学术可以自由的发展(反之,明代的书院除了教书之外,还和政治挂钩),以至迎来了我国文学历史上空前的繁荣。甚至可以说没有书院就不可能出现宋代的儒学革命,宋代也被成为文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

 

园中亭子里立着一块东魏天平二年刻的嵩阳寺伦统碑,嵩阳寺也是嵩阳书院的前身,碑中刻着一尊尊面貌不同的佛像,而碑文的记载中甚至可以感受到当年嵩阳寺中的香火鼎盛。

 

嵩阳书院中有很多的林木,这其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汉武帝刘彻登上嵩山的时候,就曾经来过嵩阳书院游览。他一进门,就看见一颗柏树身材高大,枝叶茂密,于是赞叹不已,便立马赐封它为“大将军”。封完大将军,汉武帝一行人便朝院内走去,来到正中院的时候,迎面又看见一棵比“大将军”还要大几倍的柏树,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但已开了金口又无法更改,只得将这棵柏树封为“二将军”。而到了内院以后,一颗更大的柏树立在了汉武帝的面前,汉武帝只好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加封这棵最大的柏树为“三将军”。三颗受封的柏树因为汉武帝封的不合理,而心志各异,“三将军”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枝萎叶枯,最终在明朝末年死掉了;“二将军”心中不服,气炸了心肺,树杆裂开了一个大窟窿;而“大将军”则高兴的笑弯了腰。这遗存的两颗将军柏树也一直是这个样子生生不息的生长着,而汉武帝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下令禁止伐嵩山山区的林木。从此民间流传下来了一段这样的民谣:“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走过高高的台阶,跨过嵩阳书院的门槛,仿佛就听到了古代书生的朗朗读书声。我们熟悉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程颢和程颐兄弟是宋代很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提高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绿的待遇,跑到了河南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死后,他仍然立志求学,虚心求教,便和他的好朋友游酢又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当杨时在嵩阳书院见到程颐的时候,正巧遇上了老先生在坐着闭目养神。这时候,天空已经开始下起了雪,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敬的立在屋外,半天过后,程颐才慢慢睁开了眼睛,老先生看到杨时和游酢,非常吃惊,之间二人脚下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厚了,可这二人并没有厌倦和不耐烦的样子。这个故事作为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的典范而影响至今。

 

曾经,这里聚集过老师学生数百人讲学,如今,古时的书生们早已经不在了这里,嵩阳书院就像一位无言的历史老人,目击了这里的兴盛与辉煌,而依旧在诉说着这里的往事,不仅让人感叹千年书院的沧桑变迁。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登封市城北3公里峻极峰下,因坐落于嵩山之阳得名。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登封县地图。

详细标示了嵩山地区的名胜古迹,是联合国首批评定的八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

嵩山的地质遗迹在世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多由石英岩组成,奇峰异谷遍布全区,非常壮观。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景区不仅景色迷人,蕴含其中的文化遗产也是相当丰富。名胜古迹也是数不胜数。

嵩阳书院背依嵩山主峰梭极峰,面对流水潺潺的双溪河,两侧峰峦环拱,古柏参天,环境古幽,清雅静谧。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阳寺伦统碑。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碑中刻着一尊尊面貌不同的佛像。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寺院门前高高的台阶,是否也暗示了那学海无涯的艰辛。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大唐碑。

这座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大唐碑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

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

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

古时,人们是怎样将这么重的碑帽主上去的呢?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这个问题。

在民间,“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故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们,成为品赏大唐碑的重要内容之一。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石碑由三部分组成,碑下部为精雕长方形石座,四面刻有十个石龛:前后各三,两侧各二,龛内十座浮雕武士像。中部碑身上刻碑文。碑首分三层,上层为素面的束腰带座宝珠,宝珠两边,两只卷尾石狮,后脚盘蹬在宝珠的基座上,前爪把持宝珠,狮嘴吞吻在宝珠上面,栩栩如生,十分壮观;中层较大,上面浮雕连续的大朵云气图案;下层的四边稍大于碑身,前面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浮雕双龙、麒麟。该碑雕工精细,达练圆熟,是唐代石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嵩阳书院历史及宗教的不可缺少的史料。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碑的背面和两侧有欧阳永叔跋文和游人题词。

周柏唐碑互相挺峙映衬,为古老的书院增添了一缕古韵清幽。


明末书院毁于兵燹,清代康熙时重建。至今书院内的建筑布局仍保持着清代的风格。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此后,嵩阳书院便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它与河南睢州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我国树龄最高的柏树——汉封“将军柏”,其树龄在4000年以上。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二将军”。

著名诗人朴初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二将军”从后面看,就像一个观音在树上。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碑廊。

在院内中轴线两侧有北宋黄庭坚的《诗碑》、明代的《四箴碑》及《汉封将军柏图碑》、《石刻登封县图碑》等50余通。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现存的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共有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像。

这里曾经吸引了历代的墨客骚人、僧道隐士以及帝王将相,而如今也受到了无数游客的关注。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等也在此讲过学。

金、元时嵩阳书院曾被更名承天宫,明侯泰重修书院时复名嵩阳书院,并建二程祠,

清代叶封与耿介又重修之,使书院又得复兴。耿介曾亲自执教,传经授业,成绩显著。

之后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堂内的墙上有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我们课本上《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泮池。

嵩阳书院环境清幽,是非常适合讲学读书的地方。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这里是儒家弟子中举之后回来举行绕池一周的仪式,来怀念宗师孔子的地方。

据说孔子的故居在泮水之滨,绕池是为纪念先师孔子,表示要效先师之法,安邦治国益于天下。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很多来到这里的游人会在池中投一枚钱币,祈福家中有学业的人能“高考中举”。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它多为滚脊硬山房,覆以灰色筒瓦,现有房舍100余间,面积1万余平方米。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道统祠。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三宝堂。

堂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留言。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藏书楼。

据说当年武则天称帝之后,曾经效仿历代帝王,来嵩山祭天,留下向天帝乞福的手书金笺一封,供奉于嵩阳书院。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有人喜欢这里的建筑,有人喜欢这里的历史,而我更喜欢这里的意境。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石刻碑群。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中岳嵩山,居中为正,乃众山之鼻祖也!

在35亿年以前,当华夏大地还浸没在汪洋大海之中时,巍巍嵩山已经傲然挺立于中岳大地,看尽沧海,唯我耸立。

【嵩山】揭秘:典故鈥湷堂帕⒀┾澋姆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