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它背依嵩山主峰峻极峰,东傍逍遥谷,西望少室山。
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司马光、范仲淹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且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的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撰写。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由五进院落组成,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书院仪门为牌坊式建筑,上书“高山仰止”四字。设置仪门,是提示学子到这里要注意言行穿戴、不至失礼。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大门正步而行。

整个嵩阳书院的建筑都属于灰筒瓦覆盖、硬山卷棚式建筑,代表着儒家主张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
大门上“嵩阳书院”四字是由宋书范先生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门两侧柱子上有副对联为乾隆皇帝御笔。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笔色彩。
过了大门,便是嵩阳书院之宝:汉封将军柏。
书院内原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

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两根弯曲如翼的庞然大枝,左右伸张,形若雄鹰展翅,金鸡欲飞。
三将军柏毁于明末。

该树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奇特的是小一些的是大将军,大的反倒是二将军。原因倒是很简单,因为汉武帝先看到了“大将军”......
在“将军们”的掩映之下便是古朴的书院建筑了。

先圣殿是嵩阳书院祭祀孔子的场所,又叫先师祠。面阔三间,建于一米多的基台之上。

殿中根据画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画像而塑造了高2.21米孔子行教立像。殿里还有四块石碑,分别刻画了孔子的颜回、曾子、子思、孟子四大弟子。

讲堂是为纪念北宋名儒程颢、程颐在此讲学所修。前面有修竹丛生,为书院平增了许多幽雅的气氛。月台上并列着四块石碑,叫“四箴碑”。箴,即箴言,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说的座右铭。
殿内陈列的用具是1989年根据宋元时期的讲堂风格而复制,一面墙上面绘制有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时的场景;另一面墙壁上介绍了嵩阳书院的教学特点。
过了讲堂,是后人为纪念孔子修建的泮池,以表示不忘先师的意思。
之后便是道统祠。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优秀的文化理论,那么可以说,她是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并极力推动其发展而成的。在孔子之前,中国的先民就在嵩山地区这块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化。道统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创造、发展、继承中国远古文明的先驱者所建造的。
来到殿内,是三尊先圣头像,他们分别是:帝尧、大禹、周公,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都在嵩山地区,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记载和动人的民间传说。

藏书楼是嵩阳书院的最后一层建筑,清朝王日藻捐俸银所建。历史上藏书很多,北宋太宗皇帝曾御赐书院九经藏于楼中,可惜毁于明末大火。现在里面藏有古代书籍8部57册以及部分珍贵刻版,再现了藏书楼的历史原貌。
在这里有一件宝贝:“武则天除罪金简”。是武则天嵩山封禅投放的金简。金简长37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上刻63个字。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皇帝金简。不过这块金简是复制品,真的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嵩阳书院除了古建筑外还有不少值得观赏的文物,这就要仔细的去看了。

这是书院三宝之一的大唐碑。
全称为“大唐嵩阳观纪圣德盛应以颂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碑制宏大,雕刻精美,通篇碑文1078字,内容主要叙述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九转的故事。李林甫撰文,裴迥篆额徐浩的八分隶书。字态端正,刚柔适度,毛法遒雅,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大唐碑重80多吨,仅碑帽就有10多吨重。
书院另有刻立于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登封县图碑,它不仅是一副山川地理图、又是文物分布图、还是旅游向导图。其历史之久远、内容之详细、范围之广大、保存之完整,为国内所罕见,是明代石刻县图的珍品。
还有二程手植槐及御碑亭也很不错。二程手植槐是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此讲学时亲手所栽,应该有千年左右的树龄了。

旁边的亭子中,树立着一块石碑,是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来这里游览所写的诗书碑。

而这里有一块刻立于东魏时期的一块石碑,也是嵩山地区保留下来历史较早的石碑之一。保留有北魏时期造像“曹衣带水”的风格,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造像已经面目全非。上面的文字是典型的魏碑体,字体刚健、笔力圆阔,也是魏碑书法的上品。
在附近有一口古井,是以前书院所用,现在当然成为我们凭吊历史、追思往事的凭证了。沿台阶向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圆形的坛子,中间一棵茂密的杏树。这是为纪念孔子杏树下筑坛而讲学的旧例所建。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儒家思想统领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几千年,而真正发挥其成熟效益的是北宋理学诞生后,而程朱理学也叫洛派理学的诞生地就在这里。可以说,嵩阳书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嵩阳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重要的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基地。同时其景色清幽、环境宜人,又是一个修身、读书、著书、讲学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