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skysun000001 2022-04-19

距离你上次看完一本书,过去多久了?

是一天、一周、一个月、还是一年?

我自己观察发现,现代人才被分成了两类:

一种是漏斗型、一种是海绵型。

你可以自我关照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

漏斗型:擅长搜索,即插即用,从不深度阅读,没有了互联网设备,脑袋空空。

海绵型:擅长阅读,吸收能力强,能够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系统的价值输出。

可悲的是,对大部分人来说,离开学校是学习的终点,而不是起点。
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漏斗型“人才”:迷信工具,从不阅读,靠搜索来解决问题,还洋洋得意,普通而自信。
正如尼古拉斯·卡尔所著的《浅薄》一书中提到:
由于互联网全面地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集体性地患上了一种慢性注意力涣散症。互联网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也由于互联网的到来,时代的节奏在加快,碎片化的思维在入侵。
1►
现在很多人不读书,都有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网上都有。
算数不用学,有计算机就行。
语文不用背,百度搜索就行。
归根结底,都是人性里的浮躁偏激。
国家每年花大力气推广读书,每年世界读书日都开展各种活动,就是为了防止大家一头插进所谓的“实用主义”里,成为“漏斗学者”,浅薄而不自知。
不瞒大家,小Z每次坐地铁时,最喜欢观察打工人都在干嘛。
一般来说,抱着手机龇牙咧嘴的一定是在刷短视频,整个人的情绪跟着短短几十秒视频坐过山车,一会儿哈哈大笑,一会儿愤怒难遏。
而长期阅读的人坐在那一眼就能看出,整个人的厚重感立马就出来了,眉眼舒展,气定神闲,我愿称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2
往小了看,读书会影响一个人的气质,往大了说,读书对整个社会意义极其重大。尤其是在这个大变局时代,大家都忙着追潮流,买最新款的衣服,听最红歌星的歌,人这么走下去就等于变成了活着的机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也曾吐槽,“我当时布置了24本书的阅读任务,在一门课上读6本书,3周读一本。我以为并不困难,但其实是有的,因为他们把太多时间花在阅读微信和其他社交媒体上面。”
显然,阅读是一种能力,大多数人却在失去。
当我们沉迷在短视频、社交媒体、游戏的丰富性、多样性、即时性时,自以为视野变得更开阔、观点变得更多元。
实际上,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封闭、贫瘠。
“花费太多时间阅读段子、小视频,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这会导致成年人的'童稚化’,不能延迟满足。”
媒介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分钟之内看完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习惯了“太长不读”的即时满足,习惯了只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们就无法再承载任何的绵长、深厚、多元。

3
那普通人要如何找到归宿,找到理想境界呢?
我想保持阅读习惯,就是最好的答案。
纸质的、印刷的书本对于人类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纸质书的消失不只是一种媒介形式的消失,更是这种媒介形式里所包含的某种特质。它实际上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在这种不自由的状态当中,你进入到一种专注。
读书本就是一件“无用”之事,最不该与世俗功利挂钩,它无法明码标价、斤斤计较,但它对我们的影响是长远深厚、潜移默化的。
然而,“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所以,古往今来的无数名家大拿才会不约而同地推崇读书这件“无用”之事。
周国平写道:“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王尔德说过:“正是你在不必要阅读时去读的那些书,决定了你身不由己时成为的那个人。”
乔治 · 马丁认为:“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所以,放下你手中的手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