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作,放下“我贡献”的执念——解决“总不被”提拔的魔咒

 渐华 2022-04-19

.

一哥们,进单位已然10多年。

虽然论能力、论成绩、论资历...论清白,都是“应当被提”的对象——但哥们就是上不去,屡屡被排除在提拔之外。

哥们郁闷极了。

痛定思痛,哥们回家卧床想了3天,终于得出结论——我不够努力,我还不够好,所以才不被提。

哥们暗下决心,从此一定要更努力,一定要做个更有素质的人。

.

要一直这么搞下去,哥们的结局可以想见。最终不是他被“总不提”逼疯,就是自己把自己搞翻。

.

哥们“总”不被的原因,其实挺简单。

哥们向来信奉能力主义——以及能力主义的想当然。

翻译一下,就是“我的能力、业绩、贡献在那摆着,单位就应当提拔我,否则就是不正确”。

哥们因此日常关注能力的增长、贡献的多寡——对于“关于提拔的研究与应用”,则一向嗤之以鼻。

哥们想,只要能力到位了,那一切就水到渠成。

.

但可惜的是,单位(领导)并不如此想。

在“有提拔权”的人那里,提拔“应当提拔的”(对自己有用的、有利的、有帮助的),才是最正确的正确。

.

至于群众是否如此认为,那(对领导来说)不重要。

领导只要他认为,不要别人认为——尤其在提拔这件关系切身利益、自身安全的事上面,更是如此。

.

.

“总”不提拔,更多与“总上不了道”有关。

不是说“应当”,就应当这样,或者应当那样……世界从来没那般黑白分明,竞争场更是。

单位更是如此。并非硬件、能力…到达“应当被提拔”的地步,就理所、应当被提拔。

提拔这种“关系许多人利益”的事,向来更多是“某些人的利益”的直接映射——若不在那个映射圈里,提拔不易。

要总跟那个“圈圈”沾不上边,那还是埋头干活吧。

至少,还能从工作中得到些切实的快感。

.

.

提拔与能力其实关系不大,这个要明白。

某小单位,十几个人,六七条枪,一向半死不活地熬着。

单位没啥突出的能人,且业务方面经常出事故,经常被系统内通报批评,

在系统大会上,一把手经常被专门提溜出来批评,颜面尽扫。

.

单位难道招不来人,还是这单位的人全是学不配位?

一把手难道就是个含辛茹苦的心肠?

当然不是。

只是一把手的业务底子太过薄弱,且怎么努力都改善不了。

但一把手不愿承认这一点——且很害怕这一点成为自己不可描述的软肋。

于是,一把手弄了个业务(比自己)更差的,放在业务的最关键岗位,制成一面既烂得不能直视、且结实的盾牌。

有那块烂牌子挡着,能力太强的自会被过滤(打压)掉,有野心的也没了下手之处。

——要是冒出个把烂牌子挡不住的能干人儿,一把手就亲自上阵,又打又压,难看的事干一堆...干服了就躺平留下,干不服就搞走。

.

这个案例虽有点极端,但却能真实反映许多单位关于“能力”的心态,与能力者得到的待遇。

事实上,“胸怀”那个东西,需要切实的生存能力加持——若本身生存能力欠缺,没有太多的余裕献给素质,那“为生存而战”才是首要。

其他都是浮云。

.

所以别总把“能力”与提拔挂钩,那太想当然。

.

.

提起“关于提拔”的警惕,提拔才能在前方隐隐现身。

第一是如前面所强调的,不能力主义、贡献主义不要在竞争场上太过想当然。

.

第二,运作起来。

:根据事物的特性而加以利用。

这“事物的特性”,就指单位的环境、普遍的文化,以及“有提拔权”人群的特定倾向(如性格,利益点)。

先把这些研究个差不离,才能有.的.放.矢。

.

作,即“操作”,就是把研究出的“特性”,想办法利用起来,操作起来,最终获得自己想要之物。

虽然各人性格不同、想法不同,但作为“人”,大致都有一些共同点存在。

如:

对“不威胁者”的倾斜;(聪明,但锋芒不锐)

对“有利益者”的偏爱;(一定的背景或资源,或较大的好处)

......

以及,对“全臣服”的渴望。(如更好的态度,更温顺的行事作风。至于要不要把底线放到无限低,这个不作建议)

.

别一直埋头于工作。

工作也许能带来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但“工作”手里没权,不能提拔谁。

工作只渴望你去完成它、完美它,其他则不关工作的毛事。

.

第三,放下“我贡献”的执念,做个平静的单位人。

虽然成绩是自己辛苦做出来的,甚至是牺牲了个人时间、身体健康做出来的...且这辛苦付出的受益者是全单位的人。

但不代表单位的人愿意听见辛苦者强调自己的贡献和辛苦。

“强调”除了勾起他人的不愉快(劣等感)——还会让一些并不踏实的生存之心,不由自主动就作起来。

各种的职场绊子,从此纷至沓来。

.

领导其实也差不多。虽然领导其实是“贡献”的最大受益者——但领导不大愿意被人强调“受了别人的益处”。

过分的强调,甚至会勾起领导内心深处的人性之恶来。

.

做个安静的单位人,不过分强调(付出和奉献),是“关于提拔”的重要素质。

.

.

“有程度地表现能力”,是重要的职场眼色。

虽然能力越强越好.....但那只能针对自己。

没人愿意身边站着一个比自己高、比自己大的人,那只会勾出皮裤下藏着的“小”来。

所以能力强不是错误,但要不要展现它、展现到什么程度,则要依环境而行。

若环境中能力强的占绝大多数,且领导要么能力强、要么实力强,那自己越强越好。

.

同样,若自己成为“前几名”的存在,但实力又不足以自保,那必将是一场又一场的劫难。

不要说“提拔”,就连安生待着,都是奢侈品。

.

别太过能力主义——有时候,这项殊荣并不属于“还没提拔”的人。

.

.

总之,提拔更多与“提拔的运作”有关,如研究与分析(有提拔权人群的利益点),如就(研究与分析的)结果开展各种操作。

与能力、成绩、资历…等“关于工作的故事”,则没有太大的关系。

不会运作,或提不起运作的警惕,那提拔不易。

.

且“能力越强,越不易提拔”,是职场的基础知识。

不明白这个,那更容易走进提拔的误区。

.

不认为能力即一切,是(进入)提拔(路线)的首要。

.

被小人陷害,领导明知却偏袒——真相不重要,利益关系才重要

别在权力失控的单位谋求“工作能力方面的发展”,那不科学

人在单位,该怒就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