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山少林寺的老照片 该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因其名曰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赏,赐田千顷,水碾一具,并称少林僧人为僧兵,从此,少林寺名扬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至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14000多亩,寺基540亩,楼台殿阁5000余间,僧徒达2000多人。达摩开创的禅宗教派在唐朝兴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1928年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将少林寺焚毁,现在看到的几乎都是重建的。以前的少林寺是个什么样子,只能从一些遗存的老照片上看到。 1907年法国人爱德华.沙畹拍了一些照片: 1918年一个日本人拍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原版收藏在日本京都达摩寺):
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禅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的祖庭,禅宗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为要旨。在佛门眼中,参禅是正道,少林功夫传人释延芫曰:拳勇一类乃是末技,僧众们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同时也有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效果。 下图系上世纪70年代,波兰纪实摄影师Tomasz Gudzowaty拍摄的一系列少林武僧修行练武的老照片。 少林寺建筑群主要包括三部分:常住院(即人们通称的少林寺)、塔林、初祖庵。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中轴线建筑共7进,由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第一进:山门,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门额悬康熙皇帝书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内塑有弥勒佛和韦驮像,山门左右各建单间硬山掖门。进山门中为甬道,两侧有马道,甬道边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古碑30余通。第二进:天王殿,此殿原为少林寺山门,初建于元,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少林寺大修时,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门,原门改称天王殿。1986年重建。新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加前、后廊,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上下层屋檐之间,悬挂由楚图南题的“天王殿”风字匾(又称竖匾)。门前半圆月台为原构,原址柱顶石,除个别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构件。殿内塑像内容、位置皆如旧制。殿前重塑了两座高大的佛教金刚护法神像,殿后重塑了四大天王像,均栩栩如生。第三进:大雄宝殿位于少林寺常住院的中间位置,是全寺佛事活动的中心。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1984年-1986年重建。殿内金柱下麒麟柱顶石、狮子柱顶石各一对,皆用整石雕刻而成,式样与毁前相同。门匾“大雄宝殿”四字由赵朴初赐题。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胁侍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合称“华严三圣”。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又称“大医王师”,其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胁侍为观音、大势至两菩萨,他们合称西方三圣。佛像端庄肃穆、耐人寻味。其两侧新塑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的少林寺文化特色,与其他寺院有所不同。东、西山墙边的神台上塑十八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殿前月台及边沿的石柱基本为原物。正面垂带栏杆下端放抱鼓石处,用一龙一虎代替了抱鼓石,形式罕见,雕工精致,是寺内重要石刻作品之一。大雄宝殿左右两厢自南而北为钟楼(左)、鼓楼(右)。鼓楼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清代雍正十三年“藏阁”改为“鼓楼”。 鼓楼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历时四年于大德四年(1300年)完工。楼上原贮藏经,后设轮式阅读藏经的转轮,因名转轮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改名鼓楼,与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1928年,少林寺鼓楼原殿被石友三焚毁。1996年重建鼓楼,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楼老照片并参考明代碑刻上钟楼的线刻图,照原式重新设计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时新制巨鼓一面悬于鼓楼上。钟楼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1928年毁于兵火。今天的钟楼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钟楼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阁。钟架为自地面单独建立的木构体系,与钟楼结构分开,撞钟的震动不会影响楼阁。钟架上悬挂新铸铜钟一口,是仿照原钟楼内已毁的铁钟设计,高2米,口径1.7米,重一万三千斤。原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年),重一万一千斤。原少林寺钟楼内有明弘治元年(1488年)铸造的地藏王菩萨铁像一尊,高1.75米,身披袈裟,跏趺坐于宝装莲花座上。钟楼被焚毁时,铁像被损,经过修复后,仍供奉在钟楼一层佛台上。还重建了紧那罗王殿(左)、六祖殿(右)、东西禅堂和僧院。六祖殿和西禅堂后为塔院,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年建砖塔两座。第四进为法堂(藏经阁)。藏经阁又名法堂,位于少林寺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少林寺藏经阁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据碑铭记载,此阁创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年间。少林寺藏经阁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1928年,该殿被石友三焚烧,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14根。现藏经阁是依据毁前资料,于1992至1993年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阁后地势突起,形成高台院落,为第五进方丈院,主室面阔5间, 硬山式建筑,匾题“方丈”2字。院东、西两侧各建硬山寮房5间。方丈室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9月30日,清高宗弘历游少林寺时即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廓然堂又名官厅,《少林寺志》云“廓然堂旧在方丈东,南向。明巡抚蔡汝南建,沈荃题额,今废”。今门额改题“静中静”,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1914-1987年)圆寂前久居之所。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东寮与西寮,在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第六进为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称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庑殿顶,石柱上有明代题字,殿内悬乾隆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东间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铜钟1口。立雪亭原是初祖殿东西两侧的亭子,两亭子被毁后,移名于初祖殿。据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所立《少林住持泰公禅师之碑》载,初祖殿(即今立雪亭)最晚当建于元代初年。但从现存结构特点及殿内石柱题记可知,今殿当为明正德六年(1511年)前后筹建,正德七年(1512年)后建成,明、清两代多有维修。立雪亭面阔三间(11.37米),进深三间(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此殿虽小,但外形大方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立雪亭檐下用三踩单昂斗拱,平身科斗拱正背面、次间各用两攒,侧面各间均用一攒。南面明间装四扇格扇门,左右为方窗。殿内悬有清乾隆皇帝御题“雪印心珠”横匾。明间佛台上置木雕佛龛,本尊供明正德年间造的铜铸达摩坐像。铜像前六祖塑像为近年新塑。殿内东南隅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造的铁钟一口。此殿于1983年进行了维修。外壁原有碑刻,现已移于碑廊等处。第七进为千佛殿,又名毗卢殿,千佛殿是少林寺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少林寺现存最大的佛殿。因殿内绘有大型壁画五百罗汉而得名。殿内供毗卢佛,故又称毗卢阁。千佛殿明末重建。佛龛中供明代铸造的毗卢佛铜像。神龛后面北壁及东、西两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壁画高七米五,长四十二米,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米。其规模之大为全国同类壁画中所罕见。五百罗汉形貌奇特,分为35组,各表达一个故事,据说色彩数年一更。整个三层画面采用重彩平涂法,朱黑和谐,勾勒粗劲有力。线条简炼,笔法流畅。东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弥陀佛玉石像。殿内陆面上有48个排列成深20厘米的陷坑,据说是少林武僧练拳习武的脚坑遗址。清代朝廷禁止民间习武,少林武僧只好选择最隐蔽空旷的千佛殿习武。千佛殿东侧的白衣殿,三面墙绘有少林拳谱壁画,壁画长约20米,很生动地表现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情景。面阔7间,硬山式建筑,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檐下悬挂“西方圣人”匾,殿内明间佛龛中有铜铸毗卢像,东墙下供有明周王赠 汉白玉“南无阿弥陀佛”1尊,东、西、北三壁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壁画。殿内陆面上有48个武僧练功的站桩脚窝。大殿东厢为白衣殿,西厢为地藏殿。白衣殿(又名锤谱殿)面阔5间,硬山,出前廊,殿内佛龛中供铜铸白衣菩萨像。北墙绘16组拳术对打观武图,南墙绘持械格斗图,东墙被神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绘“ 十三棍僧救唐王”壁画,南半部绘“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大殿东北和东南壁角绘文殊、普贤二菩萨像等壁画,神龛两侧分别绘制降龙伏虎罗汉。地藏殿,建筑形式同白衣殿,殿内塑地藏王,北壁和南壁绘十地阎君画像,西壁绘二十四孝图。 塔林 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约300米的小山脚下,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现代砖石墓塔231座。这里是历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现存唐朝至清朝历代砖、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塔类繁多,大小参差,高低不同,粗细不一,形式多样、排列散乱,看似茂林,故称为塔林。 初祖庵 初祖庵,位于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据少林寺1.3公里,是宋代人为纪念“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而营造的纪念建筑。因达摩常游化于嵩洛之间,修禅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静坐,所以此庵又称作“达摩面壁之庵”。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毁额存。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石额今存于寺内,另有古碑四十余通。1983年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时,建围墙二百余米,恢复了完整的院落。现庵中建筑有山门、大殿、面壁亭、千佛阁等。 这是一组由外国游客拍摄的80年代的少林寺老照片 |
|
来自: 新用户8287dEx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