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国与文明(5-5)

 书虫小记 2022-04-19

9.柏林

柏林确实后起太多了。直到公元13世纪,这里还没有城市的痕迹,只是一些分散的定居点。最早有定居点的是今天柏林西边的勃兰登堡,勃兰登堡在12世纪的统治者是阿斯坎尼家族的大熊阿尔布雷希特,他后来被统治北部德意志的霍亨斯道芬王朝的腓特烈一世,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其实与罗马已经没有关系),任命为伯爵。

其时,整个德意志地区基本是处于法兰克、罗马的瓜分之下,一直到公元10世纪,才有了萨克森家族的奥托一世专门统治这片区域。

到勃兰登堡确立了城市地位,才有了莱茵河流域的德意志人的聚集。大熊阿尔布雷希特家族的徽章——黑熊,也就成了今天柏林的市徽。

柏林这个名字的起源,当然也是古斯拉夫语的沼泽berl,还有德语中的熊baren,后来逐步演化为柏林这个名字。

1320年,奇怪的是大熊家族居然断绝了。慕尼黑区域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承袭了勃兰登堡伯爵,后来又是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承继了这一职。

卢森堡家族就是今天卢森堡大公国的前身,其实来自波西米亚区域。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了著名的《金玺诏书》,明确规定了德意志地区国王有承继资格的七个贵族。

1415年,卢森堡家族的西吉斯蒙德封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一世为选帝侯。霍亨索伦家族正式登上德意志舞台。此前,这个神奇的家族是在德意志南部的士瓦本,以忠于西吉斯蒙德闻名——哪里有反对西吉斯蒙德的,哪里就有霍亨索伦家族的军队去镇压。由此被确定为选帝侯。

1417年,霍亨索伦家族的腓特烈一世正式入驻柏林。此时的柏林,依然只是个草木茂盛的乡镇。

那么普鲁士又是怎么来的呢?

公元13世纪,十字军东征开始,各国都开始设立骑士团。当时的霍亨索伦家族设立了条顿骑士团。条顿骑士团的领袖赫尔曼是个很有远见和野心的人,他趁着东征,向东北方向的波罗的海沿岸拓展领地,一直打到了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柯尼斯堡。

这个地域的土著居民就是普鲁士族人。赫尔曼率领的条顿骑士团就在柯尼斯堡扎根,并开始兴建城市。这时是1255年。

1410年,条顿骑士团的柯尼斯堡更名为普鲁士公国,附属于波兰王国。

一直到两百年后的1618年,经过两百年的持续扩张,霍亨索伦王朝终于东向吞并了普鲁士公国,不久,从公国上升为王国。——其实这个过程,与一千八百年前中国的秦国有些类似。

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霍亨索伦普鲁士公国的弗里德里希·威廉顶住了战争压力,保住了柏林,并且还从波兰王国把普鲁士领地夺了过来,这才坐实了普鲁士公爵的名位。

1685年,威廉颁布波茨坦饬令,与之前法兰西亨利四世颁布对胡格诺加尔文教徒的特赦令一样,当法国的路易四世居然废除了此前给法国带来繁荣的特赦令,把加尔文教徒们又赶出了巴黎,由是他们又蜂拥到了柏林。

这批优秀的人才在带给了法国先进技术和商业贸易之后,又把同样的技术带给了柏林,带给了瑞士,为德意志的崛起奠定了坚实人才和技术基础。

题外话——从伦敦、巴黎和柏林的城市历史可以看到,它们的崛起都有赖于对意识形态的松绑——当时的意识形态就是基督教,谁能持有宽松的宗教政策,也就是不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第一位,包容异见异己,谁就能吸引到人流和人才,谁就能拥有技术和贸易优势,谁就能快速发展崛起。

反过来,谁要把意识形态放到第一位,奉行价值观不宽容,排斥异见异己,谁就丧失人才和贸易,进而失去创造力和价值生产,社会停滞并内卷。从古至今,任何地域,盖莫能外

1701年,由于霍亨索伦王朝响应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的要求攻打法国,利奥波德授予了霍亨索伦普鲁士王国称号。由此,霍亨索伦的腓特烈三世成为了普鲁士王国开国君主,他改称自己为腓特烈一世。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致力于修建首都柏林,这项工作一直承接到1788年的威廉二世手上。

拿破仑崛起后,柏林被法国控制,不过法国人带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却激发了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1810年,柏林大学成立,成为德语教育以及德国民族意识的策源地。

拿破仑时代落幕后,德意志分裂为普鲁士王国、德意志联邦和奥地利帝国。到十九世纪中叶,威廉一世与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走向了鼎盛。1871年,在战胜法国之后,威廉一世正式任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得以成型。

随后的一战导致德意志帝国垮台,左派势力成立了斯巴达克同盟,于1918年建立德国共产党。这场社会主义运动最终被社民党和旧派势力剿杀。社民党最终执政,颁布了魏玛宪法。

随后就是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的混乱,其后的历史就是众所周知的了。

10.罗马

其实在公元293年开始,罗马就已经不再是罗马帝国的首都了,戴克里先把国都迁到了君士坦丁堡。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首都也不是罗马,而是米兰)灭亡之后,罗马就与罗马帝国再无关系。

罗马市的早期居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主要都是从东欧迁移过来的,一群说拉丁语的部族。罗马始建于公元前753年,建城的传说大家实在是耳熟能详。

罗马的开国者罗慕路斯显然是率领了一支外族军队入侵的罗马,不然也就不会有他们需要去附近的萨宾抢夺女人来生儿育女的情况了。到公元前509年,罗马的王政突然间就结束了——此前有七位罗马王,但却不是同一血脉。王政垮台之后,各部族势力就形成了共和政体——市民与贵族联合执政的共和制度。

可见,要说政治制度的早熟,可并不一定是中国。中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大一统,废除封建,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正好与罗马是反过来。之所以罗马和中国能走上不同道路,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地理因素——罗马三面环海,商贸发达,中国则相反,农耕发达。

公元前390年,在被高卢人入侵过一次之后,罗马开始修建城池。公元前264年,罗马开始与腓尼基争夺地中海霸权,经过了布匿战争和后来的马其顿战争之后,到公元前148年,罗马帝国的地位就已经无可撼动了。

实际上,共和政体一直给罗马帝国带来混乱,这场混乱从公元前133年提比略遭暗杀开始,经历了马略、苏拉、斯巴达克起义、前三巨头(庞培、凯撒、克拉苏)、后三巨头(安东尼、屋大维、雷必达)整整一百余年的纷争,终于在公元前28年被屋大维结束,屋大维恢复了中央集权,由此成为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

公元60年,帝国皇帝尼禄开启了罗马城的规划——此前罗马遭遇了一场大火——其中的故事敝号在去年随笔《你往何处去》中有详尽介绍。今天的古罗马广场就是从尼禄时代开始的。

尼禄身后是五贤帝时代——哈德良、图拉真、庇护、奥勒留、戴克里先,如此一直持续到公元330年。

戴克里先把帝国首都迁走后,罗马教会一直留在了罗马。罗马城的主宰就成了教皇。

有趣的是,由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垄断了当时最发达地区——东部区域的传教活动,罗马教会就只能向当时落后的西部地区传教。

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因材施教——因为法兰西、德意志区域的部落不通文字,所以格里高利一世发明了歌曲和图画形式的传教——这成了宗教颂歌、壁画乃至后来美声唱法的起源。从此时起,罗马教会就与法兰西各王朝结成了同盟关系。

这种同盟关系发展成了教皇为国王加冕——先后有法兰克的查理曼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后有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

罗马城的修复与美化,发端于十六世纪,也都源于罗马教会的持续治理。

十九世纪的拿破仑把民族主义带给了意大利,撒丁王国趁势而起,从哈布斯堡家族手中夺回意大利领土,建立意大利王国,后来定都罗马。至此,罗马教皇再无领土。

以上即是敝号从书中选取的十座城池之简史。毫无疑问,从中可以看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起源、发展和壮大有着几乎共同的因素和故事框架,而其衰落和停滞,则各有原因。

读史吧。今天的读史,不求明志,但求明智、明理,尊重逻辑,保持谦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