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二战后苏联没有接纳新的国家加入联盟?

 思明居士 2022-04-20

1917年二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俄罗斯帝国解体,俄国国内却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并存的局面。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结束了这种一个国家两个政府的奇怪局面,苏维埃政权正式在俄国建立起来。

此后根据俄共(布)提出的民族自决权原则,原沙皇俄国境内的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者自治共和国。

但是由于铺天盖地而来的各路敌人,此起彼伏的叛乱,内战又在俄国全境爆发了。

在内战期间,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苏维埃俄国和白俄罗斯、乌、南高加索联邦建立了军事组织同盟,为以后的国家联盟奠定了基础。

1922年,随着内战的胜利和经济的恢复,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最高苏维埃内部提出各国联合的计划。

文章图片1

1922年8月,列宁已经因为中风住进了医院,苏俄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委员会,讨论各国联合的问题。

按照斯大林的想法,各苏维埃共和国都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组成一个统一国家。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格鲁吉亚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因此这位大兄弟遭到了斯大林的粗暴对待。

起初列宁并不知晓这起事件的发生,因为斯大林已经把卧病在床的他看管了起来,并隔绝了外部信息。

但列宁还是知道了,他这才发现跟随了自己20多年,一直表现得忠心耿耿的小弟竟然欺骗和看管自己。

这才有了那句他对斯大林的评价:“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

文章图片2

接着列宁向俄共中央写信,严厉批判斯大林“自治化”的方案,他建议各苏维埃共和国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一起加入苏维埃共和国联盟。

最终按照列宁的要求,从1922年12月30日到1940年8月,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外高加索三国、中亚五国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撤销)相继加入联盟,共同组成了苏联。

我们可以发现,15个加盟共和国中,大部分都是二战前加入,有个别是二战中加入,为什么二战结束后就没有国家加入苏联呢?

文章图片3

第一:对斯大林来说,苏联扩张仅仅是收复故土而已。

一战前,沙皇俄国的版图比苏联时代的国土还要广袤,包含芬兰全境,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东部,中亚的斯坦国,高加索地区国家等。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俄国这30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扩张史。

从16世纪的280万平方公里,扩张到横跨亚欧大陆的2280万平方公里。

300年,领土扩张了10倍。

文章图片4

因此,对于提出让各加盟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并入俄罗斯联邦的斯大林来说,苏联在二战前和二战中的扩张根本不是对外侵略,只不过是拿回俄罗斯帝国失去的领土。

在他的意识里,那些白花花的土地都应该是苏联的。

过去300多年,这些国家都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有大量的俄罗斯族人。

因此15个加盟共和国的加入,正好满足斯大林收复帝国故土的心理需求。

对于捷克、匈牙利这些曾经没有被沙俄帝国染指过的国家,斯大林虽然也想,但并没有强迫他们加入苏联。

当然,苏联家门口那个被沙俄侵占统治了100多年的芬兰,在斯大林眼里就是自己家的,是真的想拿回来,只是没成功。

二战期间,芬兰和苏联两度交手。

1939~1940年的冬季战争,在瑞典的协助下,芬兰元帅曼纳海姆创造过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但由于国力悬殊,经过3个月的血战,苏联惨胜,这让苏联丢尽颜面。

这场战争之前,斯大林已经在占领的芬兰领土上成立了以芬共领袖库西宁为首的“芬兰民主共和国政府”,准备在占领芬兰后将其作为芬兰的傀儡政府,并让芬兰像波罗的海三国一样加入苏联,奈何以大欺小还是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大清洗严重打击了苏联红军的战斗力)。

虽然目标没有实现,斯大林还是在1940年3月31日决定将卡累利阿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升格为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第16个加盟共和国(该加盟共和国于16年后撤销,彻底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1~1944年的继续战争,这场战争中纳粹德国对芬兰提供了帮助,芬兰人通过该战争收复了卡累利阿地区(此战中芬兰一度向美国求援,但美国担心横插一脚会把苏联踢向德国一边,于是宁可让芬兰被苏联占领)。

西瓜丢了,芝麻也没了,斯大林自然是不服的。

1944年,苏联再次发动反攻,重新占领了被芬兰夺回的领土。

二战结束后,巴黎条约确定了苏联与芬兰的新边界,规定卡累利阿-芬兰为苏联领土,此时的国际形势下,斯大林再想全面占领芬兰已是痴人说梦。

第二:二战后的苏联卫星国,属于强势的民族主义国家。

苏联本就是在俄罗斯帝国的残骸上建立起来的,在成立之初向各加盟共和国保证,联盟中各国地位平等,遵循自愿进退的原则,共同组成反抗资本主义的壁垒。

但苏联成立时,社会主义国家就那么几个,他们的结合是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的。

决定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基础的主体就是构成这个国家的主要民族。

文章图片5

在历史上,欧洲东部和东南部都是东斯拉夫人的聚集地,他们生活在东欧平原上,第聂伯河畔是东斯拉夫人的摇篮。

中亚斯坦国在19世纪初就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有大量俄罗斯族人和与蒙古人的混血族人存在。

各国在民族属性上就有一定的民族向心力。

此外在革命战争中,各国领导人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因此为了共同抵抗外敌,构筑统一战线,他们愿意加入国家联盟。

然而,二战后成为苏联卫星国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则不同,比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

这些国家都是本国民族主义强势的国家,拥有很强的民族独立自主意识。

虽然二战中苏联占领了这些国家,但不管是当地人民还是当地领导人,走苏联的路子可以,但加入是不行的,必须保持独立性。

为了不激起当地人民对苏联的反抗,防止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苏联只在当地实行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强迫他们加入苏联。

因此在二战后随着冷战铁幕的拉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只加入了华约,没有并入苏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