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博士后,一门心思搞科研,业余写稿不荒废,努力给你惊喜。 ——朱小鹿
2011年的一天,听到一个学生要从北大转学过来读书,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院长童华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一年,周浩放弃“北大学子”的光环,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在这家以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他开始学习数控技术。不单单因为他从北大这所顶尖学府退学,更因为他选择了一所职业院校,从高层次人才变成一名技术工人。在世俗的眼光中,这简直是脱离普通教育的“正轨”,误入职业教育的“歧途”。现在,11年过去了,这个曾经的“北大叛变者”过得如何? 当年的高考,他考出了660分的高分,是青海省理科的前5名。这样的分数,国内任意一所高校,都可以轻松收入囊中。成绩公布后,周浩家里和学校一片喜气洋洋,唯独他自己高兴不起来。别的小孩都在看动画片,他却喜欢将家里的收音机、钟表一次次地拆开又重装。因为心中的“机械梦”,他一直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视为理想院校。那里不仅有他喜爱的机械课程,还有15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基地,是学技术的人梦寐以求的去处。但这个想法遭到了家人和老师的一致反对,大家都觉得,这样高的分数不去清华北大简直太浪费了。在学校、家庭的共同“帮助”下,周浩还是妥协了,报考了北大的生命科学专业。当时年纪尚小的他不知道,这个选择竟会成为困扰他几年的梦靥。生命科学是一门微观学科,课程内容侧重于理论分析,这让从小就喜欢动手实操的周浩很不适应。因为专业不喜欢,知识吃不透,他对学习越来越不积极,很少去上自习,连作业也是敷衍了事。有兴趣的课还能勉强考到七八十分,不感兴趣的连及格线都通不过。一开始,周浩觉得是自己适应能力太差,尝试了各种办法去融入北大的学习氛围。周边的同学见状给他出了个主意,可以去别的学院蹭课。单纯的理论课无法满足周浩的求知欲,于是,他开始谋划转专业。他读的生科院和想转的工科院基本上没有课程交集,达不到转院必须满足的公共课学分要求。旁听、转院、逃避均无果,接二连三的打击之后,周浩陷入了绝望。 休学的这一年里,周浩四处辗转打工,试着转换身份,寻找新的出路。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擅长交际的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也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在一家电感线圈厂工作的两个多月里,周浩先后尝试了组装、点胶、烘烤、出品包装多个岗位。因为上手特别快,他被车间主任看中,作为骨干人才培养。这让周浩意识到,离开大学这座象牙塔,自己依然有用武之地。重回校园后,周浩对自己的专业仍是满满的排斥与厌倦,对机械技术的兴趣却在日益滋长。原来周浩又迷上了数控技术,在网上查找相关课程时,他发现普通大学并不能教他这门技术,反而技术院校才是“出路”所在。这时,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进入他的视野,而数控正是这所学校的王牌专业。 (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听了周浩的“疯狂”想法,父亲打了很多电话给他,劝他再坚持坚持。但周浩十分坚定,他只想找一个可以真正学到技术的地方。她没想到,儿子在北大竟然过得这么痛苦,这不是她希望儿子过的人生。如果我过得很精彩,总有一天,可以证明给当初质疑自己的人看。 2011年,周浩决定从北大退学,转学去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当他讲出自己的经历,北工业的老师们不敢相信,这竟是一个正常的年轻小伙。直到再三确认,周浩是一门心思要学数控,北工业院长童华强才为他敞开了大门。 这年冬天,周浩收起铺盖,从北大到了北工业,站在了人生新起点。初入新学校,他就感到了巨大的落差,这里的硬件和北大比,差得太远了。这里的教室比一般大学的要长许多,前半部分是黑板和桌椅,后半部分则摆着多台维修演示的实训台。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就去实训台尝试编写控制系统的程序。如果发现程序执行不下去,就再回到课桌边讨论解决方案。 工厂一般的校园环境,工学一体化的学习模式,让喜欢实践操作的周浩十分欣喜。往年,这里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甚至有些连初中学业都没完成,很少有周浩这样的名牌大学学生。抱着这样的信念,北工业为周浩“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 因为文化课基础好,学校让他跳过中级工、高级工课程,直接进入了技师班学习,采用小班授课方式,由老师一对一带教。比想象中“难得多”的数控专业,唤醒了周浩的学习兴趣。他每天花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研究机床,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晚上查阅资料时发现,还有一种“行星滚珠丝杠”技术,马上冲到办公室拉着老师一起研究。还利用外语优势上外文网站查资料,自学了很多国外的高精尖数控技术。很快,周浩便成了班里项目完成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学生。别人用两三个月才能做好的工作日志,他往往只需要一个星期。班里的同学爱听周浩讲北大的故事,那里的篮球赛、老师的讲课方式、做过的动物实验…… 而在周浩看来,这些被贴上“社会青年”标签的技校学生,和以往的同学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且和他们在一起,自己想聊什么就聊什么,反而感到很轻松。离开北大,周浩在这所职业学校里,终于找到了一片能够畅快呼吸的天地。每个人只要在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岗位上工作,都会很强大的! 2014年,两年一届的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如期举办,周浩跃跃欲试。他立志,一定要在这个代表国内数控专业最高水平的竞赛上,拿下冠军。大家都想看看,这个“特殊”的男孩,究竟能有怎样惊人的表现。不出所料,在全国811名参赛选手中,周浩脱颖而出,拿到了冠军。周浩老家的相关部门领导也大老远赶到学校,提出“如果他愿意回青海,可以安排工作”。眼看周浩毕业在即,院长童华强也为他的未来做了精心打算:可以出国继续深造,或者去和北工业长期合作的企业工作,还可以留校任教。 百般考量下,周浩放弃了国内顶尖制造企业和老家单位伸出的橄榄枝,选择留在数控领域继续学习。 2014年,24岁的周浩从北工业毕业,留校当了一名教师。根据北京当时的落户政策,技校毕业的学生要想获得北京户口,要比大学生困难许多。但周浩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后,满足了特殊人才引进条件,成功在北京扎下了根。站上讲台的周浩发现,在数控技术之外,自己更喜欢且擅长教书。“数控技术是通过生产的产品间接影响人,而当老师可以直接影响人。”除了每周18-22课时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企业员工培训,还承担了很多学校的项目。按照惯例,新老师要从辅讲开始做起,但留校的第二学期,周浩就迅速成长为主讲老师。2018年,周浩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并获得一等奖。此时的周浩刚刚进入留校任教的第4年,年轻有为,职业前景一片光明。就在这个时候,外部环境的细微变化,让他嗅到了一丝危机。原来,因为北京城市规划的调整,机械制造行业开始逐渐搬离首都圈。随着大批企业退出,曾经前景大好的数控行业需求日益萎缩。 周浩不得不面临两难抉择,是在新的技术领域从头积累资源,还是往教学管理岗位发展。左右权衡之下,周浩决定转型,从一线教师转为行政管理。相较之下,技校毕业的周浩根本没有资格参与管理岗的选拔。因为学历上的劣势,在求职过程中被区别对待,这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普遍遭遇。即便是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有一系列国家级奖项证明实力的周浩也未能幸免。走到这里,似乎一切事情都在证明,周浩的选择错了,他还是被学历打败了。 眼看周浩面临转型困境,已经离校创业的童华强伸出援手,邀请他加入自己的教育咨询公司。这位北工业原院长爱惜周浩的才华,更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的影子。1988年,童华强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同班同学大多去大学任教,他却阴差阳错到了北工业。当时,全国技工院校基本属于企业办学,教师也从企业中来,办学质量并不理想,根本没有能力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工人。二十多年过去,全国技工院校的整体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北工业也在童华强的带领下,成了国家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示范校。后来,童华强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技工院校推动师资培养、课程改革,于是在2016年辞职成立了咨询公司。看着周浩一路成长,童华强心里明白,单单就能力和水平而言,他已远超普通大学毕业生,甚至比有的博士生还厉害。但在现有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周浩没有被普遍认可的“学历”。 晋升通道比大学毕业生要少得多,一身才华很可能就此埋没。周浩的困境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童华强努力想要改变的现状。这时的周浩也意识到,当一名老师能影响的只有自己的学生。 但成为一个职业教育咨询师,却有机会影响千千万万的学生。也就是在这一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但现实中,传统的社会观念并没有因为一纸文件转变,职业教育改革仍是“上热下冷”。到了招生季,各类技工院校因为“学历”不被认可,仍然招不到心仪的学生。周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迫切地希望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些学校提供一点帮助。很快,他接到一个项目,指导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建设新课程体系。原来,这所学校培养出的高级工和技师,虽然在政策上享受与大专及以上学历同等待遇,但面临着“国家承认、家长不承认”的窘境。他们对所学专业对标的工作岗位缺少认可,很多在毕业后就转行了。想方设法给技术院校的学生传递价值感,并且通过课程改革,帮助他们毕业后找到匹配的岗位,这是周浩需要完成的任务。他发现,工美以往的课程主要教学生如何按照图纸制作产品,导致学生毕业后只能从事特定的技术岗位,就业面比较窄。他建议在新课程体系中增加设计、运营和营销类课程,让学生具备商务洽谈、图纸设计、产品制作多方面的能力,在找工作时更具竞争力。周浩的课程改革建议,虽然实施起来有难度,但符合市场的人才需求。 项目实施后,周浩几乎每周都要驱车前往学校两三次,和老师面对面沟通,不断调整优化课程内容。他还结合自己技校学习3年,任教5年的经历,给工美的老师提供培训。 为了当好“老师的老师”,周浩开始系统学习教育学知识,不但去北京师范大学旁听课程,还有了攻读教育学硕士、博士的计划。就这样,从北大退学11年后,周浩还是回到了他曾经逃离的普通教育体系。但对于他来说,这个选择有助于发展职业教育,为此,他愿意让步,与现实和解。他坚信,人生的意义并不是拥有多高的荣誉,背负多大的光环,而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各有志,有人把读名校当作毕生目标,也有人用坚持和努力,走出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因为北大和技校间的巨大落差,周浩退学的举动曾被很多人质疑,嘲讽他是“天之骄子落凡间”,要“用社会的残酷逼这个'浪子’回头”。在巨大的社会压力面前,他不为所动,在职业教育的路上“死磕”。一路上,他也曾遭受命运捉弄,面临职业危机,但好在都撑过来了。现在的他不仅收获了知识、技能和荣誉,还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更多技校的孩子被大家看见”。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比起徒然坚守名校光环,当一个人被热情点燃,才是真正活得闪亮。追随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想过的人生,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