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发!重磅来袭:烧心的成本!

 Karl 2022-04-20

图片

经济学上有个经典的案例:

两个苹果,一个新鲜的,一个有点儿霉烂的,一天只能吃一个。

如果先吃有点儿霉烂的那个,新鲜的那个第二天也会发生霉烂,这就相当于两天吃了两个霉烂的。

如果先吃新鲜的那个,有点霉烂的那个第二天就会彻底地烂掉,只能扔掉,相当于两天只吃了一个苹果,生生地浪费掉了一个。

换成你,你会怎样选择?

两套吃苹果的方案,都有拥趸,双方因此争执不下。

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怎么选择好像都有错。

但有了理论支持,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这里牵涉到了经济学中的两个关于成本的概念:一个叫机会成本,一个叫沉没成本。

什么是机会成本呢?

你选择了A,而放弃了B,那么B就是你选择A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是谓,机会成本。

当然,你选择A时,还有可能放弃B、C、D等机会,那么你选择A时所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B、C、D中代价最大的那一个。

举个例子。

你手里有10万元钱,可以开水饺店,每年赚10万元;可以开水果店,每年赚5万元;可以开蛋糕点,每年赚3万元;可以开鲜花店,每年赚1万元。

如果你选择开了水饺店,那么就是放弃了开水果店、蛋糕店、鲜花店的机会,它们中收益最大的就是水果店,每年可赚5万元。

水果店的收益,就是你放弃的代价。

那么你开水饺店的机会成本,就是代价最大的水果店,每年可以盈利的5万元。

你以每年5万元的机会成本,赢得了一个可以每年赚10万元的实业价值。

显然,这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

如果你选择开鲜花店呢?

那就相当于放弃了开水饺店、水果店、蛋糕店的机会,放弃的机会中,开水饺店的代价最大——因为开水饺店每年可以盈利10万元。

这就相当于付出每年盈利10万元的机会成本,换来了一个每年盈利1万元的实业价值。

虽然开鲜花店每年也能赚1万元,但相比它付出的机会成本,这显然只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

懂得了机会成本,相信朋友们只要不太傻,都会去选择开水饺店,用最小的机会成本换取最大的实业价值。


有了机会成本的概念,我们再来看看那两个苹果的案例。

吃掉新鲜的苹果,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那个霉烂的苹果。

吃掉霉烂的苹果,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那个新鲜的苹果。

新鲜苹果的价值肯定大于霉烂苹果的价值。

选择先吃霉烂苹果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选择先吃新鲜苹果。

所以理性的人肯定会选择吃掉新鲜的苹果,而扔掉那个霉烂的苹果。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

沉没成本就是你已经付出的、再也收不回来的成本。

举个例子。

你花5000元买了一台电视机,用了两年之后,电视机只值2000元。

从5000降到2000元,那3000元跑哪儿去了呢?

消耗掉了。

嘿,消耗掉的那3000元,就是沉没成本,是你支付出去之后就再也收不回来的成本。

记住,沉没成本是你投出去之后,再也收不回来的成本。

有了沉没成本,我们看投入的总成本,或者说原始成本,就划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投出去之后就永远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一部分是可以收回来的残存价值。

买电视付出的5000元,是总成本(原始成本),还能卖掉的2000元是可以回收的残存价值,差价300元就是永远不可以回收的沉没成本。

厘清了这个逻辑,我们再来看看那两个苹果的例子。

如果一个新鲜苹果价值10元钱,一个霉烂苹果价值4元钱。

那么从新鲜,到霉烂,一个苹果的的沉没成本就是6元钱。

这个时候,选择吃新鲜的苹果,得到的价值是10元,丢掉霉烂的苹果,损失的残存价值只是4元钱。

这个时候,选择先吃掉新鲜的苹果是对的。

如果新鲜苹果价值是10元钱,而霉烂苹果的价值是6元钱呢?

此时买一个苹果的沉没成本是4元钱。

那么先选择吃新鲜苹果、扔掉霉烂苹果,就未必是最佳选择了。

因为先吃掉一个霉烂苹果,第二天等那个新鲜苹果再变成霉烂苹果后吃掉,相当于消费了两个霉烂苹果,获得了两个霉烂苹果的价值。

而两个霉烂苹果的残存价值是12元,比一个新鲜苹果的10元价值要大2元。

所以综合起来看,这两个苹果的案例,应该先吃哪个,答案不是唯一的。

选择哪个方案好,主要看你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让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

关于利益最大化的这一点,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如果换成我,我会选择在第一天就把这两个苹果全吃掉。

因为题干上强调一人一天只能吃一个,所以我会邀请我们家腾腾同志过来一起分享。

谁吃好的、谁吃坏的,按我们家的规矩,大概应该得先是由腾腾定。

哈哈,谁让我是老子呢。

如果腾妈也参加进来,那就更好办了。

把新鲜的那个苹果切成两半,加上有一点霉烂的那个,一家三口,一人一份,所获价值大差不差。

那就更显得公平了。

你看,生活中,老百姓总是比经济学家更有办法。

聊这些,对我们的投资有什么意义吗?

当然有喽,没有的话,我废这么多话干嘛?

1、如果有一只品质好的股票,一只品质差的股票,你应该选择哪只呢?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当然应该选择那只品质好一些的股票喽。

因为选择好股票的机会成本是差股票,而选择差股票的机会成本是好股票。

好股票的价值大于差股票。

所以选择好股票的机会成本最小。

这就是“择善固执”的理论依据。

“谁不知道要买就买好股票呢?”

别以为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腾腾爸明白这一点,是在股市里整整鬼混了十年之后。

新手通常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平庸甚至品质很差的股票身上。

想想,这事儿做得真是惨绝人寰!

但没办法,股市如职场,最蠢最出力不讨好的事,通常都是由新手来干。

2、世上任何一笔交易,都会支付一定的沉没成本,股票交易也不例外。

因为沉没成本是永远也收不回来的成本。

所以投资决策前,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为投资支付太高的沉没成本。

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底线思维。

不赞成朋友们买估值太高的股票的理论基础就在这里:万一泡沫洗尽,你还能留下多少残存价值?

残存价值远远大于沉没成本的,才有可能是好的投资。

否则就是一笔差的投资。

什么是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在经济学家看来,就是考虑到最坏的情况,你最后得到的残存价值还能超过沉没成本。

怎么都不吃亏,或者怎么都少吃亏。

这就是安全边际。

3、沉没成本是再也收不回来的成本,要学会放弃、舍得放弃。

如果在投资中不幸踩雷,我们自认为买了一只好股票,结果发现买了一只很差的股票,不要惋惜已经付出的成本,不要对自己买入的高价念念不忘。

如果确定踩雷,100元买的股票只值2元钱,那么3元钱卖掉,就是一笔极其合理、甚至极赚便宜的交易!

从100元的买价,到实际只值2元的残存价值,中间的98元是沉没成本,应该是永远收不回来了,而你竟然利用市场犯错的机会,多收回来了1元钱,这不就是赚便宜了吗?

我知道这样计算,99%的人会不满意,哭鼻子、翘嘴巴,或对腾腾爸出言不逊。

但没办法,我讲的是投资规律、投资科学。

而你讲的只是好恶、是喜怒、是情绪。

在股市投资中,买是一回事,卖又是一回事。

买的时候,是一次交易,卖的时候,又是一次交易。

每次交易的时候,都有成本和收益之算。

把它们混为一谈,是绝大多数人最容易犯的错。

这种说法很逆人性,不急,你慢慢学会理解。

你不理解,说明你还不到段位。

你理解了,那就说明你进步了。

4、写到这里,笃定会有朋友吐槽:腾腾爸,你讲这些有什么用,去年你就喊80元下的平安是市场在给大家送钱,差不多一年时间过去了,平安现在的股价是46元,付出了这么多时间成本,损失了这么多股价,又该怎么算?

我以前讲过太多的中国平安。

前两天还有朋友吐槽:你组合里那么多只股票,但你好像开口就离不开平安,都听得我反胃了。

实话实说,我也反胃了。

但没办法,很多网友已经把我标签化了,我拿平安举例、说事儿,好像大家更容易理解。

上边讲的这位虚拟朋友的吐槽,引出了网友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成本概念——时间成本。

非常有讨论的价值。

是我们投资中,经常遇到、避无可避的问题。

所以,没办法,请对平安有反胃感受的朋友再稍微忍耐一下,听我顺手把时间成本的概念也跟大伙儿聊聊。

今年的10元钱,和去年的10元钱,以及明年的10元钱,不是一回事儿。

因为钱会生长。

存到银行里有利息,投资出去有收益。

你把钱攥在自己手里,只会不断地贬值。

怎样计算钱的生长呢?

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收益,也就会有不同的生长。

但我们把全社会的钱看成一个整体,它会有一个整体性的生长,这个整体性的生长率,我们称之为社会无风险收益。

社会无风险收益的意思,就是全社会的钱,在不承受风险的情况下,能稳稳当当增长的比率。

通常大家把十年期国债利率当成社会无风险收益。

因为国债在最所有投资品种中,从风险的角度说,就是最安全的。

所以人们喜欢把十年期国债利率当成社会无风险收益。

比如说中国现在的10年期国债利率四舍五入后是3%。

那么这个3%,就被我们当成全社会的无风险收益。

按个比率算,去年的10元钱,放到今年应该是10.3元;而明年的10元钱,大约跟今年的9.70元等价,因为今年的9.70元放一年,获得社会无风险收益后恰好就是10元钱。

如果你把10元钱攥在手里一年,看起来什么都没干,实际上你已经至少损失了这个3%的无风险收益。

这就是你作为守财奴、现金癖,所支付的时间成本。

从上边的解说中大家可以看到两点。

第一,时间成本只是一个金融学概念,它不是经济学概念。

因此刚才聊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时,我没提时间成本这档子事儿。

时间成本只有在玩金融的人眼里,才有讨论的价值 。

第二,时间成本也是一种沉没成本。

跟平安股价从80元跌到46元损失掉的那34元一样,都是已经付出、永远收不回来的沉没成本。

如上所述,沉没成本是永远收不回来的成本,在决策如何处置手中股票的残存价值时,应该被完全忽略掉。

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我再补充一点:投资的时间成本,是你在投资决策前的影响因素。

我要买一只股票,一定会先在心里好好地盘算一下:它现在大约值多少钱?我能够持有它多少年?这些年中它大概能给我带来多少回报?这些回报是否能满足我的预期需要?

如果能满足,我就买。

如果不能满足,我就继续寻找下一只我认为能满足的股票。

你看,时间成本应该是你在交易前考虑的事情,而不是交易之后再来抠着手指头计算。

它在你做买入交易的那一刻起,就被凝固住了,然后跟金钱打包到一块,一起投资出去了。

讲这些,还是有些抽象。

那就再回到我的平安举例——我一举例,大家就好容易理解了。

我现在之所以不卖平安,并不是心疼已经付出的一年时间,也不是心疼从80元到46元的股价损失,而是我更认可它现在的内含价值。

在我看来,已经付出的,都是沉没成本。

它们收不回来了,就像人生已经走过的路。

让我决定继续坚守平安的,不是我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

而是它在我眼里现在与未来的价值。

它目前至少5%的股息率很吸引我。

它目前46元的股价很吸引我。

我认为它目前的残存价值,至少在80元以上,而它现在居然只卖46元!

我卖不卖平安,只跟我推断它的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有关,而跟我买它时付出的成本没有任何关系!

你看,我就是如此冷静,冷静得近乎冷漠。

我又是如此理性,理性得就像机器人一样。

好了,今天就讲这么多,不服来辩!

全文完。



作者简介:

我是腾腾爸,畅销书《投资大白话》与《生活中的投资学》作者。

擅长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阐述最深刻复杂的道理。

擅长做市场判断、估值判断和企业分析。

擅长撒泼、打滚、灌水、吹牛、聊天——喜欢从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中思考人生和投资中的大事。

并且喜欢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与操作,让时间和实践来检验自己的投资成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