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点将录|陈传席:藏锋过深不精神——评舒同

 顺其自然h 2022-04-20

图片

《中国美术报》第264期 副刊

【开栏的话】美术史论家陈传席的“画坛点将录”曾经风靡一时,其对现代美术大家的评论,为美术史学者和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与独到的分析。而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相对而言,社会上习书者尤其众多,耳熟能详的诸多书坛名家也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为此,本刊特开设“书坛点将录”栏目,邀请陈传席续写“点将录”。

自序:余昔著《画坛点将录》,众出版社再版不绝。书界朋友则屡催余著《书坛点将录》,域外朋友亦催问不绝,盛情难却。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又著《法书要录》,自云:“有好事者得余二书,书画之事毕矣,岂敢言具哉。”然余岂敢有前贤之想,亦非为树德建言,不得已也。

图片

舒同 杖国延年 1926年

“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姜白石)

“八面锋一齐都来,尚了不得,如何说中锋。”(沈周)

“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齐白石)

舒同(1905-1998),又名宜禄,字文藻,江西东乡人。少入私塾,1921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即投身革命,立志以身报国。后加入红军,经历五次反围剿,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后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然后任章丘县委书记,后又任陕西省委书记、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至1981年,筹建中国书法家协会,并任第一届书协主席。

舒同的书法,很多人谓之肉头肉脑,看了不痛快。但毛泽东十分欣赏他的书法,称他是“军中一支笔”,又有人称他是“马背书法家”。毛泽东是懂书法的,称赞他的书法,不会没有道理。

近看到舒同于1926年时书写的“杖国延年”四字,十分震惊。四字写得雄浑厚重,圆润饱满,深沉大气,力能抗鼎。看得出他有很深的颜字功底,但又不是颜体所能笼罩得了。他融篆隶之浑融、楷行之沉稳、何绍基之内在变化,而形成了独到的风貌。那时他才21岁。

舒同早期的书法,我看到不多,就凭这“杖国延年”四字,他被称为“军中一支笔”,真是名至实归。

他后来的字,内蕴丰富,内在变化,仍然很有功力,风格也比以前突出,但结体和精神状态却不如以前。一般人看书法,首先是看结体和精神状态。书法的结体很重要,神彩更重要。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说:“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形质(结体)和神彩都好才是好字。

图片

舒同作品

舒同后期的书法,据了解他的舒安论述,用笔上“全部藏锋内敛,中锋运笔”。问题就出在这里。书法用笔,过于露锋当然不好,必须学会藏锋。但藏之过深则损精神,更无朝气。这正如一个人,锋芒毕露,甚至到处炫耀,少年轻狂,是最不成熟的表现,必须有所收敛。但藏之过深,城府太深,也是人们所讨厌的。

姜白石《续书谱·论用笔》有云:“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据研究家论述,舒同于20世纪60年代初结识了山东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关友声先生。两人经常在一起认真地讨论书法和书法史问题。我想可能是关友声建议他藏锋和中锋用笔。总之,他开始“全部藏锋”。全部藏锋的结果是用笔更圆,笔画也显得略肥,“肥则形浊”(舒同的书法笔画并不肥,只是太圆,显得肥)。不露锋而持重,他做到了。但过分藏锋,即“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藏之过分,则失去朝气,失去锐气,过于老成,则乏于神彩,此一病也。

正锋以立骨,侧锋以取态。二者如何和谐,需要体悟,更需要锻炼。过分强调中锋,则失之锐气和妩媚,也就是缺少英俊之气。观之舒同书法,“全部中锋”,而且刻意为之。细览古今名家,王羲之、颜真卿等,下笔时几乎全是侧锋(偏锋)。比如《兰亭序》第一个字“永”字起笔处几乎笔笔侧锋,其第五笔那一撇,更明显是侧锋落笔,实际上也露锋。但书法之露锋一定在笔画之外,一撇不可露锋,但落笔之侧锋是在正笔之外的。如此,方可取态。“岁”字第一笔也是侧锋落下,然后中锋运笔。又如“少长咸集”的“咸”字,第一笔的一撇,收笔时踢上去,最后露了锋。但这锋是在正体之外露的,正是为了保证正体不露锋,而在外露了,不是露,而是自然随意的出锋。还有“叙”字第一笔,“人”字、“少”字,都是明显的偏锋落笔。

颜真卿的楷书,大多落笔皆以偏锋。

苏东坡《寒食帖》第一字“我”字第一笔就是偏锋下笔,第二笔的一横,显然是用偏锋切下,转中锋运行,“食”“偷”第一笔更明显是偏锋下笔。其他字偏锋下笔不明显而已。

《爨宝子》全靠偏锋取态,无一字不偏锋。

包世臣《艺舟双楫》有云:“近又以草法至难,数百年皆苦偏软缭绕,力祛积弊,唯起笔未能绝偏耳。”末句是唯说起笔不能完全杜绝偏锋。

徐渭说:“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自不容己也。”(见《珊瑚网》卷二四下《王元美艺苑评》)又说:“作字虽用正锋,贵平稳,不可不直矣。若要妩媚,亦需微倒其锋……侧锋取妍,晋魏不传之秘。”(徐渭《笔玄要旨》)

徐渭说的“偏(侧锋)以取态”“侧锋取妍”,是十分重要的老实话。一般人不敢这么讲,老是强调中锋。

当然,中锋还是很重要的。笔画当中,主要靠中锋。圆润、厚重、立体、沉着,主要是中锋的功劳。

但过分中锋,笔笔中锋、全面中锋、全面藏锋,则谬也。

舒同的字“全部藏锋内敛,中锋运笔”,则没有任何棱角,也没有朝气。傅山说的“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都没有做到。

全部中锋,起笔也中锋。如沈周言:“八面锋一齐都来,尚了不得,如何说中锋。”齐白石言:“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

经常听人说:“某某书画好,因为他笔笔中锋。”其实中锋并不难,笔锋运在当中就行了,十分简单。而舒同过分中锋,使他的笔画过于圆润而显得肥浊。加之藏锋过分,而显得“体不精神”。这都和他对书法的认识有关。■

(原文有删减)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冯雅颖

 校对  | 王密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