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271、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月经周延后7天以上,甚至延后3~5个月一行,经期正 常者,称为“月经后期”(。传统中医疗法常以温经养血或活血行滞为主治之,效果并不尽如人意。2003年2月~2004年12月,笔者运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月经后期30例,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30例均为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患者。年龄在17~42岁之间,平均为28.2岁;未婚者13例,已婚者17例,已婚未孕(育)者6例,已婚已孕(育)者11例。治疗前均排除卵巢、子宫、垂体等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1)经后期用1号方(左归丸合四物汤加减):熟地、构杞、巴戟天各10g,白芳12g,山药、当归、山茱萸、丹参、茯苓各15g,菟丝子30g。7剂。 (2)排卵期用2号方(五子衍宗汤加减):熟地、枸杞、桃仁、红花各10g,仙灵脾、丹参各12g,覆盆子、车前子、茺蔚子各15g。7剂。 (3)经前期用3号方(二仙汤合八珍汤加减):当归、茯苓、丹参各15g,白术、鸡血藤各30g,制香附、仙灵脾各12g, 巴戟天10g。7剂。 (4)经期用4号方(生化汤加减):当归24g,川芎、桃仁、川牛膝各10g,益母草、丹参各15g,制香附12g,甘草6g。7 剂。 加减:肝郁者加柴胡6g,玫瑰12g;气滞者加枳売10g,瓜 蒌15g;湿重者加扁豆15g,砂仁6g;气血两虚者加太子参、黄芪各15g;阴虚者加沙参、麦冬各10g;寒凝血瘀痛经者,在经前方中加蒲黄15g,五灵脂10g,桂枝6g;腰酸者加续断、桑寄生各15g;经前乳胀者,在经期和经前中加柴胡6g,郁金 10g。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 疗效标准》拟定。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 BBT 呈典型双相,随访3个月未复发或妊娠;有效:月经周期错后减少为7 ~10天;无效:月经周期错后无明显改善。 3.2结果 30例中,治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 90.0%。在有效的11例中,有8例续治1~3个月经周期后达到治愈标准。 4讨论 中药周期疗法以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为基点,结合现代医学有关月经的神经内分泌周期调节理论,在月经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特点,选用不同的治法与方药,用以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恢复“肾或肝、脾、心﹣冲任一胞宫”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功能性月经失调的目的。 经后期胞中精血耗伤,血海空虚,基础体温为低温相。应治以以滋肾养血为主,方用1号方,以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同时酌加温补肾阳药,以阳中求阴。 排卵期阴精充足,阳气渐长,基础体温由低温相转人高温 相,应治以补肾活血为主,方用2号方合桃仁、红花以促进排卵和高温相的形成 经前期基础体温呈高温相水平,此时阴已转人阳,应治以温肾健脾为主,以维持基础体温的高温相水平,并助血海充盈,为行经作好物质准备,方用3号养血活血,温肾助阳。 经期冲任相滋,胞宫气血下注应治以活血行气通经为主,方用4号方,以利子官内膜剥脱完整,行经通畅。 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温补肾阳药如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能增加实验大鼠垂体和卵巢的重量,提高垂体对下丘脑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LH - RH )的反应,促使分泌更多的黄体生成素( LH ),提高 HCG / LH 受体功能,从而改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桃仁、红花合用,能明显增加大鼠卵巢、子宫静脉中的前列腺素的含量,促进排卵。温肾益精养血药,有明显增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周期疗法根据月经周期不同时期阴阳气血变化规律,分期施治,既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又以现代医学为依据,标本兼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经方法。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07. L2] 程泾著、月经失调与中医周期疗法[ 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9. 3] 章巧萍、调经重在补肾活血[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12):60. 4 方肇勤.二仙汤及其拆方对老年龄大鼠血浆性激素和促性腺 激素含量的影响[ J ].中国医药学报,1992,7( S ):24-26. (收稿日期:2005-03-30编辑:姜爱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