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天人相应谈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昵称54971243 2018-05-04

近二十年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称为“时间生物学”。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的具体运用,它是六十年代以来萌芽的一种治疗月经病的新方法,目前正在被临床应用于治疗女性内分泌紊乱所致的各种月经失调性疾病,并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它创立的理论基础应追溯到《内经》。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褚玉霞

1.《内经》的天人相应观:

《内经》认为,人产生于自然界,因此人和天地不言而喻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1]肯定了凡有生命的东西都与天气相通,都和天地一样,以阴阳二气为生存的根本,以阴阳的相互作用为运动变化的根据。基于此,《内经》建立了一套“人与天地相参”的理论。

《内经》中的“天人相应观”,强调了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里的外界环境不仅指地球,而且还指太阳和月球,指整个宇宙。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2]这种天人相应观,一者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随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更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二者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有共同的规律。人与自然不仅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而且在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上,也有相通应的关系。在这一理论的前提下,《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3]《素问·举痛论》也指出:“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4]它主张把探讨自然界和研究人体统一起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并把这当作认识人体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原则。当前,现代科学明显地显示出的综合发展趋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更高阶段上,对体现了朴素系统观点的古代科学的回复。《内经》所表现的古代科学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是现代科学综合发展过程的原始形态。《内经》的“天人相应观”与神秘主义的“天人合一论”和“天人感应论”有原则性区别,无异它是很科学的。

人体生存于自然界之中,与天地万物有着持续不断的信息交换与联系,因此每一个体,又是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体的形态和功能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人体又利用自身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和改变自然。人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使得人体适应于自然,并在其中得以生存,故人体的一些生理节律具有与环境同步的效应。人类所处的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日、月、时令、季节和地域等等,人体对环境信息的反应产生了相应的生理功能和习性。《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5]这是人体对太阳日周期的适应,属阳气之节律。与之相对应的人体阴血的消长,则与太阴月周期相适应,呈现28~30天为一周期的近似月节律变化。人体的月节律以妇女的月经周期表现得最显著,它的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受日月的引力、光照和其它地球物理因素的影响,并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月经周期的调节与月相的关系:

月经周期的形成,是肾—天癸—冲任—胞宫协调作用的结果,其整个过程与脏腑、气血、经络有密切关系。月经周期的调节以肾为主导,“肾藏精”,而“胞络者系于肾”,肾之藏泻有度,则胞宫之蓄溢如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6]全身各脏腑之精气血盛满,乃能充养肾中之精气,使之臻于充盛而排泄阴精,亦即天癸,天癸充盛,下盈冲任,使血海充盛而输注于胞宫,此时,胞宫行使“脏”的功能,藏精血而不泻,若此时阴阳相合,两精相搏于胞中而成胎孕,则肾气闭藏以聚血养胎。否则,血海由满而溢,肾关不能闭固,胞宫乃以腑为用,泻而不藏,使经血得以导下,一个月经周期便告终结,继而开始下一个周期的藏与泻。胞宫的蓄溢受肾气的的控制与调节,而肾之“泻”是以“藏”为基础的。

肾脏与胞宫的藏泻受阴精、血气盛衰的影响,而精血之化生,除与脏腑关系密切外,还和外界环境有联系。张介宾在《类经》中说:“月属阴,水之精也,故潮汐之消长应月。人之形体属阴,血脉属水,故其虚实浮沉,亦应于月”。[7]认为阴血之消长与月之盈亏相应。从新月至满月阶段,阴阳气血由虚而渐盛,阴血渐生,阳气始行,至月郭满盈之时,血气旺盛,形体之肌肉、皮肤、腠理皆形充实。在此期间,脏腑之精渐满,肾气盛,天癸至,是“氤氲乐育”之“的候”阶段,相当于现代医学之“排卵期”。月满以后阴血盛极,阴精长之极期,乃转化为阳,阴消而阳长。历半个月左右,阴精得不到进一步补充,形体、腠理皆不充,阳根于阴,肾精衰,肾气乃不能闭藏,血海决而溢下,胞宫以通为用,排出精血,此即一个月经周期中气血盛衰及阴阳消长的变化。

月经的节律约为一个太阳月。健康妇女的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左右,这与“恒星月”周期的27天7小时43分11.5秒和“朔望月”周期的29天12小时44分2.8秒很接近,介乎两者之间,因有月经之称。明代·李时珍指出:“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8]张景岳也说:“女体属阴,其气应月。月以三旬而一虚,经以三旬而一至,月月如期,经常不变,故谓之月经,又谓之月信。”[9]皆认为月经的节律与月相的朔望变化相对应。《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10]说明了人体的生理活动随月节律变化而变化。为了证实月节律与月经周期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均进行过研究,德国的妇科医师调查了10400名妇女的月经周期,发现望月夜晚经量成倍的增加,而其它月相情况下正相反。广州中医学院罗颂平于1982年对广州、北京两地部分大专院校女学生922人月经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月经周期较多开始于朔望月的朔日附近,而排卵期多发生在望日附近,说明月经周期始终在时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律,月经的节律与朔望月的变化呈现同步效应。[11]这些报导使《内经》中的“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的理论得到了科学的印证。但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许多因素均可对它发生影响,因此,月经周期可因人而异,个体特异性较大,月相只是与月经周期调节有关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3.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在临床的运用: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是在月经周期的各个不同阶段,针对其不同的生理变化特点,选用不同的治疗原则,按周期按阶段给药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模拟了现代医学的“乙黄周期”,所以称之为“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3.1            制方原则、方药及其运用:

月经周期的变化,是女性生殖生理的反应,月经的异常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功能失调,稳态破坏的表现。治疗原则莫不以恢复正常月经周期为根本。由于月经有明显的周期性,故调经之法也应注重适时用药。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各地组方用法颇不一致,一个月经周期中有分两阶段、三阶段、四个阶段用药的不等,笔者在《内经》天人相应及月经周期调节理论的指导下,拟订的人工周期疗法如下:

3.1.1 经后期:

相当于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增生期。由于月经来潮,精血耗伤,血海空虚,同时,阴血外泄,阳也必外泄,此时气血阴阳俱虚,而以阴血虚为主,“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肾为经水之源,肾阴为月经来潮的物质基础,肾中真阴充实,才能促使“的候”的来临,使“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因此,经后期应采用滋肾补肾,佐以疏肝和胃的治则,以利先天精血的转化及后天水谷的不断化生,使阴血渐生,为排卵奠定物质基础。方用“调周1号”:黄芪30克  当归15克  熟地20克  山萸肉15克  杞果15克  女贞子10克  制首乌30克  菟丝子30克  香附15克  砂仁6克  陈皮12克。于月经周期的第5~12天,每天一付,连服8天。

3.1.2  经间期:

相当于“排卵期”,古人又称“真机期”,“的候”,经上期的阴生阴长,至此期阴长至“重阴阶段”阴长至极,重阴必阳,便开始了月经周期中的第一次转化,转化的结果导致排卵。为了适应阴阳消长,由阴转阳突变的需要,治宜养血活血,理气温通。用“调周2号”方:当归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5克  丹参30克  泽兰15克  益母草20克  香附15克  乌药12克  怀牛膝15克。于月经周期的第13~16天,每天一付,连服4天。

3.1.3  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期,子宫内膜分泌期。此期阴血由生至化,机体由阴转阳,阳气渐长,月经将至,故此期为“阳长阶段”,治疗原则要考虑以阳为主的特点,以维持基础体温的高相水平,肾为水火之脏,“静则藏,动则泄”,治应着重于阳,但宜水中补火,阴中求阳,才能使阴阳达到正常水平的平衡,黄体发育良好而功能健全。宜温肾调肝,以补冲任。方用“调周3号”:黄芪30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熟地20克  菟丝子30克  巴戟天10克  紫石英30克  仙灵脾30克  香附15克  砂仁6克  柴松10克  川牛膝15克。于月经周期的第17~28天,每天一付,连服12天。

3.1.4月经期:

此期气血阴阳俱盛,故血海由满而溢,月经来潮,只是阳长至“重阳”而已,阳长至极,重阳必阴,实现了月经周期中阴阳的第二次转化,为“阴化阶段”,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通经,以因势利导,促使月经畅行。方用“调周4号”:当归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5克  红花15克  丹参30克  泽兰15克  香附15克  乌药12克  官桂10克  川牛膝15克,红糖引。于月经周期的第1~4天,每天一付,连服4天。

3.2  适应证及疗程:

本疗法适用于辨证属肾虚的功能性闭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泌乳综合征;青春期崩漏的复旧治疗;功能性痛经、逆经的经间期治疗;以及排卵障碍所引起的不孕症等。

关于本法的使用,以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临床需序贯进行2~3疗程的治疗,方能巩固疗效,提高治愈率。

3.3  临证心悟:

3.3.1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仅是治疗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月经病的一般规律,临床应用时尚不可忽视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大法,例如经后期,因行经造成暂时性的阴血不足,按人体阴阳消长过程,本属“阴长阶段”,理应以滋补肾阴为主,但若辨证为肾阳虚者,也不可拘泥于滋补,法当取其阳中有阴,治阳顾阴,使阳生阴长。又如,一闭经患者,形体肥胖,体重75公斤,因失恋患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冬眠灵等镇静药,继发闭经两年,吾以豁痰利湿,理气化瘀之法两剂而月经来潮,以后仍守此法而恢复排卵;又一患者人流后继发不孕三年,月经先期,经前烦躁,乳房胀痛,不能触衣,余用丹栀逍遥散六剂而促其受孕,正常产一子。这些取效甚捷的病例,是祖国医学“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因人而异,优越性的佐证。所以在应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时,必须灵活变通,切不可墨守成规,方可应付错综复杂之病机变化。

3.3.2  月经周期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许多因素均可对它发生影响,如体质、情志、地理、气候、环境等,当这些因素的影响超过了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就会使节律紊乱,出现月经异常,因而月经周期可因人而异,个体特异性较大,月相只是与月经周期调节有关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所以本人拟定的周期疗法只注重了月经周期中人体阴阳消长、气血运行的节律及肾脏胞宫之藏泻规律,尚未按月之盈亏给药,但并不否认按月之盈亏给药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4] [5] [6] [10]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497、41、8、355页

[2] [3] 《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507、254页

[7] 张介宾《类经》卷十九,43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

[8]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7

[9] 罗元恺点注《妇人规》25页,广东科技出版社,1984

[11] 罗颂平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关系的探讨166页《全国中医妇科师资班资料汇编》 ,1984。

 

                                                                                  《河南中医函大》 ,1988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