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支教18年,把44个山里娃送给张艺谋,这个幕后英雄却突然走了…

 城北十五里666 2022-04-20

如果你看了冬奥会开幕式,一定会对这样一个合唱团印象深刻。

这是由一群山区里的小朋友组成的少年合唱团。

他们的歌声有点生涩,但足以撼动人的心灵。

文章图片1

但遗憾的是,我们才刚刚认识这个可爱的少儿合唱团,把他们送上冬奥开幕式舞台的幕后组织者——

邓小岚女士,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

01▼

马兰后人

邓小岚虽然出生在战乱年代,但是成长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母亲丁一岚是开国大典转播播音员之一。

父亲邓拓,时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当年的《晋察冀日报》,也就是《人民日报》的前身。

文章图片2

正值“反扫荡”时期,日军摸清了《晋察冀日报》在马兰一带的藏匿地点,铁了心要来个大清剿。

马兰及附近的村民为了掩护报社,19人壮烈牺牲,无一人泄密。

也是在那一年,邓小岚的父母在马兰生下了她。

刚出生,邓小岚就被放在了附近的一户农家,一直长到了3岁。

文章图片3

三岁以前的生活,邓小岚已经记得不太清了。

她只记得,那时候的马兰就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孩子们上完厕所,都是用鹅卵石擦擦屁股。

但是干娘一家人对邓小岚视如出、疼爱有加。

直到她回到了父母的怀抱,还依然留着她曾经用过的物件,舍不得动。

文章图片4

邓小岚被接回去之后,父亲亲手刻了三个印章。

其中一个上面刻着“马兰后人”四个字,并亲手把它交给了邓小岚。

文章图片5

回到了父母身边之后,邓小岚和兄妹五人度过了温馨快乐的青春岁月。

母亲热爱唱歌,父亲虽然很少唱,但也喜爱音乐。在《晋察冀日报》的时候,还曾写过歌词。

兄弟姐妹从小就学习吹拉弹唱,家庭聚会的时候还能一起表演节目,十分欢快。

她一直保存着1957年的一次家庭音乐会录音。

可以听到年幼的弟弟妹妹演唱《三条鱼》、《花蝴蝶》和《大跃进歌》。

妈妈唱起了《游击队歌》,爸爸用福州特有的唱诗曲调吟唱了他自己的诗作《雷锋》。

音乐,自小就是流淌在邓小岚血液里的。

文章图片6

1955年,邓拓夫妇和5个孩子合影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枚印章所代表的分量。

邓小岚觉得,她的人生始于马兰,便是那些牺牲的烈士生命的延续。

她要带着他们的意志,为这个小村庄做点什么。

02▼

“你们会唱歌吗?”

2003年,《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想在马兰立一块纪念碑。

邓小岚作为后辈,主动承担起了这项重任,爬山、拍照,索性在马兰住了下来。

纪念碑落成之时,邓小岚陪报社的老人们回到了马兰,当时,马兰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也去了。

活动结束后,邓小岚说:“你们会唱歌吗?来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

底下的孩子们沉默了。

“国歌总会唱吧?”

终于有两个小孩举手了,却唱跑调了。

经历过抗战的人,不会不知道歌声的力量。

现在走进了新时代,这里的孩子也不能没有音乐。

于是,邓小岚决定,要教会孩子们唱歌。

文章图片7

从北京出发,坐火车一个半小时到河北定州。

然后再换长途车三个小时到阜平县城,转乘通往各村的公共汽车。

走山路颠簸一个小时,才终于到达马兰村村口简陋的小候车亭。

这是邓小岚再熟悉不过的一条路,风雨无阻,一走就是18年。

03▼

大山里的天籁之音

穷,太穷了。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马兰的破败一览无余。

房屋是漏雨的,一到下雨天家中就是叮咚作响,更别提孩子们能受到什么好的教育。

文章图片8

邓小岚偏就看不得马兰不好。

她找到兄弟姐妹,集资将小学的4间危房翻修成7间校舍;

她开始号召村里“大兴土木”,为村民们修建了水冲厕所。

她还为孩子们建了一间教室,自掏腰包购买了桌椅板凳。

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

文章图片9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鼓励村里的小朋友们加入进来。

有个名叫白伟的小男孩,是班级里出了名的调皮。

邓小岚询问谁愿意学吉他的时候,他第一个高高举起了手。

同学们都说,老师别选他,他是最调皮的。

但是白伟不以为然:“老师就喜欢调皮的学生。”

来到了乐队中,白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吉他手。

不仅如此,他还带来了其他三个小男孩,一起成为了乐队里的核心力量。

文章图片10

小提琴手陈鑫,来自一个清贫的单亲家庭。

父亲一个人在外务工养家,留下陈鑫和奶奶独自留守。

陈鑫从小就很懂事,从不向家里要求过什么,一件衣服也是穿了又穿。

但是来到了马兰小乐队,陈鑫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小提琴。

音乐打开了她的内心世界,让她走向了更辽阔的远方。

文章图片11

后来,甚至有家长受到了邓小岚的鼓舞,加入到了乐队当中。

用自制的乐器敲击节拍,家门口的水泥地变成了舞台,那是小村庄最有活力的一刻。

文章图片12

在马兰小乐队,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

他们没有城市中孩子们的迪士尼、动物园、游乐场,但是他们拥有青草、树林、溪流、花朵……

邓小岚还为他们带来了音乐,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种富有想象力的人生。

不仅如此,她还为孩子们建立了音乐教室,举办了公益活动。

孩子们有了新钢琴、复读机、音乐教学课本。

山里的闭塞、父母无法陪伴在身边的孤单,全都被音乐抚慰了。

文章图片13

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小提琴、手风琴、竖笛、吉他,已经能完整地完成一首乐曲。

“彩云轻轻飘过铁冠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

孩子们悠扬的歌声穿破云层,为他们在奥运舞台的发光埋下了种子。

04▼

“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2008年,在北京中山公园,马兰小乐队给《晋察冀日报》的老人做了演出。

这是马兰小乐队的舞台首秀。

也是在这里一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参观了鸟巢。

有一个孩子感叹道:“和我们村树上的鸟窝可真像啊!”

媒体报道后,小乐队外出演出的机会越来越多,2012年还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晚。

北京冬奥组委正是看了马兰小乐队的视频,才找到了阜平。

最终决定在这里选拔一个儿童合唱团,演唱《奥林匹克颂》。

在冬奥组委的一次工作会议上,一位分场导演说:

“这帮孩子底子太薄了、太薄了,(只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看看能达到什么效果”。

张艺谋说:“没关系,我们创造奇迹”。

孩子们真的创造了奇迹。

文章图片14

《马兰的歌声》纪录片中,有一个孩子们围住邓小岚,一位小男孩对她说:

“邓老师,我想学小提琴。”

邓小兰对他说:“小提琴不好学,你能坚持吗?”

孩子笃定地说:“能。”

邓老师为山里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和光。

文章图片15

但令人心碎的是,拍摄纪录片的时候,68岁的邓小岚还身体健朗,走路矫健有力,为了孩子们演出的事宜到处奔波。

而如今,她已经永远地离开了马兰村,离开了她热爱的马兰村。

文章图片16

马兰小乐队到今天已经16年了。

每次被问到是怎么坚持这么长时间的,邓小岚都会笑着说:

“你们好多人问我,怎么坚持了那么多年,我听了老觉得不对,我不用坚持,我没觉得我在坚持做什么。”

“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啦啦啦啦鲜花盛开……”

这首动人的歌,会永远在马兰的山间流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