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兰州家长 2023-08-22 发布于甘肃

邓小岚作为“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花儿”。

她把自己的后半生都用来在此扶贫助学。

这个西部深山中的小村落,创办出了《人民日报》的部分前身《晋察冀日报》,更是《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均与此地有着不解之缘。

邓、丁二人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其光辉事迹却在那个特殊时期被“掩盖”殆尽。

今天就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看看邓、丁二人之女邓小岚眼中的父母,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忙碌的父亲

邓小岚眼中的父亲总是忙碌的,似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同其他中年男子打牌、下棋的嗜好不同。邓小岚看到父亲的闲暇之余也都是读书、看报、听音乐。

哦对了,还有收藏字画。

父亲还特地为邓小岚他们办过一场“家庭藏画展”。

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摆满了房间,一一为孩子们讲解。

父亲认真通俗地为邓小岚讲解这些藏画的意义,作者的时代背景,背后蕴藏的故事等。

邓小岚跟随着父亲的引领,仿佛踏入了一个神奇的森林中,那些晦涩难懂的画作尽管让邓小岚感到茫然。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却逐渐领悟到了祖国文化历史的博大精深。

古代众多文人画家虽饱经沧桑和厄运,却对生活怀揣着炽热的热情与眷恋。

他们用笔勾勒出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都充溢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邓小岚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

父亲还会和母亲一同唱歌,在晋察冀日报社时还亲自创作过歌曲。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这也使得邓小岚的兄弟姐妹们深受二人的熏陶,家庭聚会时每个人都能“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而对父亲的崇敬和往事的了解,还是在邓小岚长大之后帮助母亲整理《晋察冀日报》报史资料时,从那些发黄的故纸堆里探寻到的。

邓小岚表示,父亲是从1938年4月被派到晋察冀边区《抗敌报》社(后来的《晋察冀日报》)工作的。

从此便与我党的新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出版报纸可想而知是多么艰难的事情。

可邓拓和报社同志们争分夺秒,舍生忘死地工作。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在物资匮乏,敌人搜捕,交通封锁的情况下,邓拓和报社同志表示:“只要拥有24个小时的栖身地,我们就会全力以赴出版一份报纸。”

无论遭遇何种困难,他们都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信念,毫不退缩地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这与邓小岚印象中那个总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父亲截然不同。

在那个年代,邓拓不仅是一名报社编辑,更是一名战士,一名无产阶级斗士。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手榴弹,敌人来犯时与其英雄作战,空闲下来便各司其职,成为了报社工作人员。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在日寇进行“扫荡”活动时,邓拓带领着报社的战友们,勇往直前穿越千仞高山、茂密的密林和险峻的峡谷,在与敌人周旋的同时坚持出版报纸。

他们每一次出报、转移,都做好了拼死一搏的准备。

而邓小岚就是在这种“辗转各地打游击”的情况下出生的。出生地恰好就在马兰村附近,邓小岚一家与此地真是有着不解之缘!

最令邓小岚珍惜的,莫过于父亲留下来的“遗物”了。

其中父亲的一封“回信”更是每每读起,都让邓小岚泪流满面。

那是邓小岚初中时远离家门外出求学时的回信。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邓小岚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舞台剧”后便对芭蕾舞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尽管父母都不太希望专业邓小岚学习舞蹈(二人希望邓小岚以知识类学习为重),但还是对她表达了支持的态度。

不仅一有机会就带邓小岚去看“舞剧”,还在学校给邓小岚报名了舞蹈课程。

舞蹈用品更是一应俱全的给邓小岚准备好,父亲还送给了她一幅芭蕾舞演员的速写画。

其实在前往外地求学期间,邓、丁二人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母亲丁一岚被错误地定了“右倾”的帽子,父亲的处境也不太好。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但二人都没有把自身的危机传达到邓小岚身上,还是坚定地支持邓小岚去求学。这也让邓小岚每每想起,都十分自责。

父亲给邓小岚的回信中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孩子,你一定要以自己的聪明智慧,翻来覆去地从各个方面仔细考虑,正确地安排自己要走的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父亲对邓小岚专业学习舞蹈有着不小的担忧,但依旧以商量的口吻,尊重孩子的决定,这是多么开明的父亲啊!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慈爱的母亲

母亲在邓小岚的印象中则一直是温柔、慈爱、善良的。

母亲把自己和弟弟妹妹的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会照顾自己的“公主病”。

记得有一次自己给心爱的娃娃做了一套被褥,但不会做帽子,就胡乱卷了块布条当帽子,然后去睡觉了。

母亲下班回到家看到了娃娃头上的布条,竟然连夜把它缝制成了一顶睡帽。

第二天醒来的邓小岚欢欣不已,不住地亲吻母亲,表达自己孩童的喜悦。

母亲还是个爱美的女子。

每天早上出门前,母亲都会对着镜子把自己一头乌黑的长发扎成辫子,然后在头顶盘出一个花纹状,好看极了!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可在那个特殊时期,母亲却遭到了极大的羞辱,被单位里的人剪成了“阴阳头”。(通常将头发分成两半,一侧剃得很短或光头,另一侧保留较长的头发。这种发型在两侧的长度和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但母亲却没有因此记恨什么,她耐心地向邓小岚和弟弟妹妹们讲解缘由。

表示违反党的政策的只是一小部分人,不应该因此记恨党和大多数群众。

那一晚,年幼的孩子们依偎在母亲丁一岚身边,都哭成了泪人。

与对父亲的事迹知之甚少相比,邓小岚原本以为自己很了解母亲的工作。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可在“国庆30周年”的一次专题展览上,当母亲年轻的声音出现在开国大典的录像带里时,邓小岚知道自己还是“小瞧”了母亲。

1949年10月1日,母亲丁一岚与齐越一起,担任了开国大典现场实况转播的播音员,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6个半小时。

这是多么至高无上的一份荣誉,可母亲却从未提起,她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

在父亲邓拓“沉冤得雪”后,母亲丁一岚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担任起了《晋察冀日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负责搜集、修复战火中延续的报史资料。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母亲此时已经退休,并且患有严重的“尿毒症”。

可她工作起来更是不分昼夜,她想把父亲的心血延续下去。为了更好地解读、整理父亲的文章著作,她以70岁的高龄专门报名了老年大学古典文学班学习古典诗词。

丁一岚先后整理出版了《邓拓诗集》《邓拓文集》《燕山夜话》《中国救荒史》等共计200多万字的文章书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瑰宝,精神财富。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照亮“马兰花儿”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邓小岚自然也具备文人风骨,民族大义,更有着对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的深深眷恋。

1997年邓小岚回到马兰村,开始了她余生的“奉献之路”。

邓小岚回到马兰村,立即着手帮助村民扶贫。

她深知村里的困难和贫困状况,决心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她组织开展了红色革命旅游项目,将马兰村的红色革命历史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村里。

通过开展红色革命主题的旅游活动,马兰村逐渐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邓小岚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的教育工作。

她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争取到了一定的资金支持。

同时,邓小岚还着手修建学校,改善村里的教育设施。

除了基础教育,邓小岚还特别重视艺术教育。

她每年一半的时间都用来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们义务教授音乐课程。

她组织了一个音乐班,每周定期给孩子们上课,并且定期组织音乐比赛和演出,提高孩子们的艺术修养,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希腊语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就是出自邓小岚教导的44位来自大山深处马兰村的孩子之口。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邓拓、丁一岚是好样的,他们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夯实了基础。

邓小岚也是好样的,她把希望的种子洒到了大山深处。

中国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来建设,才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富强!

邓小岚回忆:我们的父亲邓拓、母亲丁一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