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新芳|新莲池书院揽胜——红色文献 设馆典藏

 唯我英才 2022-06-11 发布于河北

新莲池书院万卷楼藏书中单独辟出红色文献收藏馆,重点收藏《晋察冀日报》,还有晋察冀红色文献、晋察冀出版的红色书刊以及红色票证、钱币等革命纪念物6000余件。它们见证了保定的革命历史。

战火中不倒的旗帜——《晋察冀日报》

新莲池书院收藏了红色报刊《晋察冀日报》和《抗敌报》。

《晋察冀日报》的主管单位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编辑出版,原名《抗敌报》,由舒同任主编。1938年8月改由晋察冀边区编辑出版,邓拓任社长兼总编,成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1941年11月,《抗敌报》从第457期开始更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6月14日在平山县里庄村发表了邓拓撰写的终刊启事,在10年6个月零3天时间里,共出版报纸2854期。

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在邯郸出版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华北中央局的《人民日报》,同时担负中共中央机关报职能,1948年8月1日定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晋察冀日报》伴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见证了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在办报期间,面对敌人层层封锁和恶劣环境,《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巧妙地绕过敌人的封锁线,源源不断地获取消息,出版报纸。像地雷战英雄李勇、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王二小,还有冀中的地道战、白洋淀的雁翎队等英雄事迹都是在该报首次刊出的。

《晋察冀日报》传递着党中央、毛主席的声音,传递着前后方的各种新闻资讯,成为当时革命根据地广大军民了解八路军政策和根据地战况的主要渠道,是当年飘扬在华北地区军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是战火中不倒的旗帜。

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在社长邓拓的带领下,10年半的时间里,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用八匹骡子驮着印刷器材,冲破了日寇一次次的“扫荡”,坚持出报,打击敌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晋察冀日报社还在1944年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晋察冀边区的军民热爱这张报纸,在斗争最困难的时候,这张报纸给了他们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力量。一次,阜平县马兰村被日寇包围,被围困的乡亲们谁也不说印报的机器和设备埋藏的地点。《晋察冀日报》在边区军民心中的地位高于自己的生命。党的新闻战士忘不了这些乡亲们,社长邓拓日后写作的《燕山夜话》所用的笔名“马南邨”就是取马兰村的谐音,以志不忘。

为了这份报纸,沈镇衍、雷烨、应唯鲁、陈辉等58名新闻战士英勇献身。他们大都是20岁左右的文化青年,其中有个叫苏生的少年,河北人,被敌人杀害时年仅15岁。他们践行了邓拓社长的誓言:宁死不当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他们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是中国新闻界永远的光荣。

全国解放后,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称这张报纸是“无价之宝”,聂荣臻元帅早在1938年就为《晋察冀日报》题词:“民族的号筒”。

红色典藏——革命文献与书刊

新莲池书院的红色收藏除《晋察冀日报》之外,还有如下系列:

红色文献系列。主要是晋察冀边区党委、政府和军队下达的文件、颁布的政令、学习整风文献等,这是研究晋察冀历史非常重要的史料,特别是收藏了《晋察冀日报》当年编辑的中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

红色文艺书刊系列。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部门非常重视思想战线、文化战线、文学艺术战线的工作,大批理论家、作家、诗人、艺术家,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创造了大量反映战斗、打击敌人、讴歌英雄的小说、散文、诗歌、鼓词、活报剧、秧歌剧、话剧、版画等文学艺术作品,出版了大量图书、画报、木刻等,新莲池书院尽可能地加以收藏,此外还有红色票证、钱币系列,包括地契、税票、纸币等。

坚定文化自信——开展革命教育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竞秀区在新莲池书院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见证——革命史料文献展”,书院将收藏的《晋察冀日报》原版报纸和复制版报纸隆重展出,还将《晋察冀日报》1938—1947年每年7月1日发表的社论和重要文章摘录编辑,形成系列,让读者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和晋察冀军民的斗争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念,中央党史办等部门给予了高度评价。

2021年12月25日,新莲池书院配合竞秀区开战了以“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竞秀区党史学习教育讲红色故事的活动,特邀“《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晋察冀日报》社总编兼社长邓拓的女儿邓小岚、《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编辑张正光的儿子张培等人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故事。当年革命队伍中,很多青年自觉投身革命,贡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乃至生命。邓小岚讲了《晋察冀日报》司马均成的故事,讲到他那年年仅24岁,为掩护战友时壮烈牺牲的场景,在场很多年轻人心灵震颤,人们流下了眼泪。

新莲池书院红色文献馆典藏丰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同竞秀区委以及新莲池书院于2022年2月23日在新莲池书院举办了“《晋察冀日报》创刊85周年暨邓拓诞辰110周年纪念展览”,该研究会会长邓小岚,《晋察冀日报》编辑陈春森之女陈华、张正光之子张培,以及省文联、省书协、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竞秀区委等部门领导参加了开幕式。会上展出了珍贵的《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合订本以及1944年5月晋察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和大量红色文献书刊,同时展出了舒同、邓拓、陈春森等老一辈新闻战士在战争年代创作的书法30余幅。邓小岚退休后,回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阜平,18年扎根马兰村,用音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在她的努力下,孩子们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闭幕式上唱响天籁之音。这次,邓小岚又将部分孩子带到活动现场,亲自指挥演唱了《题马兰烈士墓》《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三首革命歌曲。

邓拓有诗云:“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晋察冀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作者:郑新芳   编辑:苏若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