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书中,为什么要举周文王周武王几代人的案例?为什么800多年的周朝是家天下中最最难得的榜样?为什么说周文王周武王的丰功伟业,是上天对他们祖先德行的回馈与补偿?家族企业能够做长做久,最核心的秘码又是什么?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我们先用今天的家常话,把这一段文字尝试着翻译一遍。说到没有忧愁和烦恼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了吧?他有王季那样贤德的父亲,还有周武王那样英明伟大的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又能继承他的遗志,帮他来完成未竟的事业。周武王继承了曾祖父古公亶父、祖父王季、父亲周文王的事业,一穿上战袍讨伐无道的商纣王,就迅速地取得了整个天下。他本人也没有因此失去天下显赫的圣名,其尊贵的程度,达到了成为天子,富有的程度,达到拥有四海之内的财富。其死后,人们在宗庙中祭祀他,子子孙孙们能够继续保有他的功业。周武王是晚年才受命成为天子的,是在周公旦的辅佐下成王,才真正的完成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德业。追谥太王、王季为王,并且用天子之礼去祭祀历代祖先,而且,把他所制定的礼制一直推行和应用到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各个阶层。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那么父亲去世时用大夫之礼安葬,而祭祀的时候则采用士礼。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那么父亲去世时用士礼安葬,用大夫之礼祭祀。为旁系亲属服的一年之丧,应用范围从平民一直到大夫为止。为父母服三年之丧的礼制,则一直实行到了天子。为父母服丧的要求,不分贵贱,全天下人都一样。2018年2月28号,精读这一章的《中庸》,先给自己提了第一个问题:《中庸》这本书讲的是中庸之道,为什么这里又举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例子呢?整个周朝,它的建立到发展和中庸之道有什么关系呢?周朝总共传了30代,37王,共约788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传了868年。把历史书翻一翻,这应该是家天下当中最最难得的榜样了。而周的真正兴盛强大是始于文王,子思先生在书中引述孔子对周文王的评价,应该还是在继续论证它的“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和必得其寿”。也就是说,他的潜台词是,姬家能够受天命,主要原因是一代一代的都很有德,都尊天道。其实,周文王能够把周变的强大,周武王能够灭殷而称天子,周公能够制定礼乐,这些都是树上开的花、结的果,而姬家祖先的大德是根、是因。周的始祖名字叫做弃,也就是后世被尊为农神的后稷。后稷传到了公刘,公刘起又传九代,到了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开始事商,也就是开始归顺和服从殷商的管理。古公亶父特别偏爱他的小儿子季历,古公亶父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能够顺自己父亲的意愿,自己逃亡到荆蛮之地,与当地的本土士族结合,后来成为周朝的吴国。因为按理说,古公亶父的位置应该传给长子太伯,但是古公亶父作为父亲偏爱小儿子,所以他的长子太伯没有像常见的那些长子一样,在家族内部兴起夺权的内斗。而是和弟弟古公亶父的次子仲雍,一起离开父亲,离开周的封地,目的就是为了孝顺自己的父亲。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周文王之前,周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他们祖上有大德于民,而且家族内部是父慈子孝,为了部落的子民安危,经历了非常多的苦难。所以,我们就可以按照子思先生前文的说法,推论出周文王、周武王的大成就,实际上是上天对他们家族历代祖先德行的一种回馈和补偿。这是因和果的合一、对等、平衡,本质上就是中庸之道的最生动体现。通俗一点说,周文王父子成就之花果鲜艳茂盛。最关键是其列祖列宗的根系粗壮。如果读懂了周文王父子的案例,我们就会对因果有更深的信心,就会对上天的回报有足够的耐心。西方说贵族的养成要三代,而周天下的建立岂止是三代,三四个三代一起努力、一起有德、一起爱民、一起慈孝,才有了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的大位、大名、大禄、大寿的成就。其实中庸之道,在人世上的表现就是“大德者,必得其禄,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前面举了大舜的例子,这里又把周文王他们家祖宗八代讲了一遍,目的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德行、所有的善行,都能得到上天的反馈和呼应。这是因和果的对等平衡,这是得和失的对等和平衡。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别人不怎么努力、不怎么优秀,但是很有福报,那说明人家祖上积过德。如果我们自己做了好事,帮了他人去广结善缘,但是并没有见到别人认同,别人回报自己,我们也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等待,因为那是我们在替自己的子子孙孙积累福报。大舜也好,周文王、周武王也罢,他们之所以有大位、大禄、大名、大寿,都是因为他们有大德这个前因。这也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强调厚德载物,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所以,读懂了这一段,我们就该告诫自己,心平气和地去行善,去积德。看到没有德行的人享受福报,我们不要羡慕,不要嫉妒,因为天道求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