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敏文集7:我宁愿相信,爸是赴约去了

 艾俊民的游子报 2022-04-21

我宁愿相信,爸是赴约去了

■作者:林  敏

  2022年4月,后疫情时期。江西,鹰潭,昌华小区。14日的午后,一位老人平静地与世长辞,享年90岁。一直环伺床前的儿子和儿媳,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料理了后事。他的两个女儿、孙女和外孙,为“情”所困,既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也无法从外省前往奔丧吊唁。这位老人退休前曾是国营721矿莲塘学校的老师,他就是我的爸爸林峰。

  凡人皆有一死。凡人都有自己人生的沟沟坎坎。我曾在鹰潭陪伴爸妈住了几年,家庭闲聊时,多少能从他们零碎的回忆中拼凑起一些爸的人生经历。爸这一代人的经历堪称丰富。民国、抗日、解放、抗美、四清、文革、改革开放、新冠疫情……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得大失。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翻过无数山后再回首,都是一圈又一圈丰富朴素的年轮。他,高龄善终,不枉此生。

  对爸的记忆之黄金时光是在我的童年,妈没生妹妹之前。那时他会给我梳小辫儿扎头绳,手法温柔细腻,不紧不慢,不似妈那般三把两把,扯得我龇牙咧嘴;送我去托儿所前,会先把几个小蛋卷装进一个塑料袋,用当时特有的塑料扣扎好,让我用手指头勾着塑料扣上面的“耳朵”,然后他背着我,我拎着小蛋卷,一路颠儿颠儿的直到班级门口;做馒头花卷葱油饼时,爸会丢一小坨面团让我在旁边玩儿(他一个福建人,经常学着北方人做各种面点,而且味道还不错,现在想来真的挺Man),开锅第一口一定是先给我。

  随后的岁月我就有些断片儿了,一是因为爸的父权意识过强,在家动不动就暴脾气(可能他把大部分的雅量和耐心留给了同事和学生,对自家人就只剩户主的一面了),肝火不知啥时就被点着,我不喜欢甚至恐惧与他单独相处,父女对话仅限于学习吃饭;二是我在学生时代多与同班同学和小说杂志相伴,对父母的关注度几乎为零,只隐约记得爸是被下放到学校任政治老师的,之前在机关工作。三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工作调动去了云贵高原,每次回家探亲只是短暂停留,根本没有时间和父母深度沟通。

  真正开始对爸有情感倾斜是在1994年底。那时,我刚生完儿子,在婆家坐完月子回娘家接着坐。因为身子虚还要哺乳,爸在尽其所能给我开小灶补充营养之余,还承担了至少六成的带娃工作,给外孙洗澡全是他来,怀抱哄睡就属他最专业,洗尿布烤尿布也不含糊,充分展示了他柔情慈爱任劳的正能量。负面效应就是把襁褓小儿溺爱成了“落地响”,每天必须抱着睡,根本无法撒手放床上,时时刻刻都要霸着一个劳动力。那两个月里,家务事暴增,但无论如何纷杂,如何琐碎,爸与妈总能配合默契,珠联璧合,让家庭奏鸣曲每天正常循环。

  产假休完后,我不得不回到千里之外的西南小城,彼时丈夫驻外,公婆缺席,工作带娃一肩挑,独在异乡举目无亲,即使为母则刚,银牙咬碎也撑不住了,心力交瘁到怀疑人生,只好打电话向爸妈报忧。没成想爸当机立断:你再坚持一下,我和你妈明天就动身去你那!…………

  或许父母觉得子女遇到困难,伸手援助应当应分,义不容辞,可在我心里,这雪中送炭的恩情至死都不能忘。

  退休后的爸妈属于那种不怎么集体的人,遇到人多的活动就有点犯晕。但爸喜欢看报、聊天、看电视,喜欢昌华小区里自带721矿属性的热乎乎的人际关系,喜欢出门时把自己捯饬得有型有范引人注目。近二十年虽与大社会脱节,但在721的某些人群中经常会有他的传说,尤其是老有良伴、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晚年生活,已然超越了大多数同龄人。

  自打妈走后,爸的精神状态就日薄西山,生活自理能力断崖式下滑,日常主要靠哥照料。我偶尔几夜睡不着时,就会在心里练习跟爸临终告别。三年前,因为抢票迟了一天,没能见妈最后一面,八小时的奔丧之路痛彻心扉,惟幸在火化前抚摸到了她的遗容。三年后,却只能隔着手机屏幕对着爸的遗像默哀,抱憾余生。

  我宁愿相信,爸和妈有个来生约定,爸是赴约去了。他已和妈在天上相聚,继续恩恩爱爱,幸福相守!@原文刊载于《游子》第329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