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养生

 沧海一粟1951 2022-04-21
庄子养生

       养生这个话题,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日久而弥新。随着生命愈来愈被珍视,养生这个话题也愈加被提升到一个高度,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饮食及行为活动中。可以说只要有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这个话题将永远不会衰竭。关于生命,关于生命保健意识,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系列的思想家如老子、庄子、墨子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载入典籍之中。他们的理念不尽完善,却闪耀着先秦哲人的智慧。庄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大师,不仅在哲学与文学上独树一帜,其养生理念也是独到而深刻的,其中之精髓仍为后世人们所遵从沿用,有着后人能够发展却不能超越的魅力

  一、顺应自然保全身性

  庄子谈养生最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他把人视作自然界的一物,《秋水》篇言:“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一。四海之内,天地之大,万物之多,人只占其一。所以人应该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将自己置于宇宙该占的位置。而现实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他生活的小圈子看成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把他的特殊的个人生活作为宇宙的标准。”(恩斯特·卡西尔《人论》)自婴儿时期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识始终没有因之长大成人而消退。人的狂妄自大导致藐视自然,充分肯定人的力量而不倦地追求富贵,追求知识,与自然搏斗,认为人定会战胜自然,结果惩罚的是人类自己。庄子基于人是自然界之一物,提出养生之道即顺应自然。

  庄子十分珍视生命,他认为只有安命无为,顺其自然,才能保重身体,保全本性。《养生主》篇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认为拿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有涯”的人生、生命就不知不觉地被“无涯”的那些“知”所吞没了。庄子认为养生就像疱丁解牛一样应该“顺其自然”,避开社会的锋芒与矛盾,庖丁使其刃游于骨节之间的空隙中,不去与牛身上的大骨头和筋骨交错的地方硬碰,而是“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做到一切顺乎自然,避免与外界事物发生矛盾、冲突,就能避免许多危害,才能全身养生。

  虽然庄子十分珍视生命,反对一切损害性命之事,但是看待死亡,看待生命的消逝却不回避不惧怕,依然本着顺应自然的宗旨要义。在他看来人是自然之物,终要复归自然“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在宥》。如果说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解释得不是很清楚,那么庄子给我们阐释清楚了,道化生万物的过程中,有一个中间环节,即气。道生气气感万物,所谓“通天下一气耳”。在看待人的问题上“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粒子,人的生死即是气的聚散,生来死归,是自然变化的必然结果,所以不必悦生,也不必惧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人的生命有其必然的开始与结束的时间,对于死亡不必哀怨,不必伤神伤身,“安其而处顺”就好,这是一种极为放达的态度。

  二、 简朴的饮食观

  在《庄子》这部著作中,庄子勾勒出了圣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理想的生活境界,亦宣扬了他的饮食观念。

  《天运》“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

  《人世间》“吾食也执粗而不臧,爨无欲清之人。”

  《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思深深。”

  《天地》“且夫失性者有五:……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

  在庄子的观念中,饮食就是要“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简朴单纯的生活。“其食不甘”即不追求美味,是真人的饮食状态,宣扬了庄子简朴的饮食观,不追求珍馐美味。因为“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过分追求美味,追求感官的刺激,会丧失人的本性,庄子提倡过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以恢复人的本真状态。

  《达生》篇言“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说明饮食要有限度,过于追求是十分危害的。老子也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与庄子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圣人饮食只求适度,而不贪欲无度。在食物资料极为丰富的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用此来规范人们的饮食是最好的。多少人从追求吃喝开始,继而追求玩乐及其他方面的享乐,身心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来不知道自己有益的追求而腐败堕落。饮食是一种自控能力,是一种节制。

  在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中,最高的境界莫过于《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一种极美妙的境界,不吃五谷这些人间的农产品,追求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绝对自由。这是神的境界。当然对于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观念是不可取的。食物,作为保持体内热量和维持人生命的基本原料,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墨翟有此论述“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说明了食物的作用是补充人体的热量与体能。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有表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养精气”。而庄子笔下追求的理想的饮食境界显然只是他美好的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具有现实意义。而那种随心所欲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各司其职的人们来说也只是一种理想国。

  三、 纯粹而不杂的养神之道

  在庄子的养生体系中,养神是一个极重要的命题。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有机体是由“形”和“神”两部分组成。二者之中,神是本,形是末,“形得仁义,神之本也”,“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天道》)由此看来,养神是庄子养生思想的主导方面。那么如何来养神呢?

  《刻意》篇中有清楚的表达:“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恬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精神纯粹而没有杂质,静止专一而不改变,行动因顺天然,保持心性的纯朴,是养护精神的办法。做到了这样,就能始终保持体内阴阳调和,如文中所言“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养神即要做到平易恬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去除一切欲望去杂质。《天地》篇中言:“且夫失性者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顙;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芸芸众生,欲望太多,声色犬马,名利地位,追求者蝇营狗苟,最后迷失在物质世界中,麻木不仁,纯真的本性尽失。

  养神之道在于保持纯粹而不杂的心灵,无欲无念,进入虚静的境界。《知北游》中有“形若槁骸,心若死灰”;《齐物论》中有“吾丧我”;《在宥》中有“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和“解心释神,蓦然无魂”;《刻意》篇中有“纯素之道,为神是守”。说明人在练功时需要凝神静虑,进入忘我的境界,在忘我的境界中清静虚无心灵,把自我融化在宇宙之中,与道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以达到庄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养生作为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其涵盖面是非常广的,不仅包含了饮食、哲学,还与政治、宗教等有奇妙的联系,其理论精华为后人所高度赞扬、研究学习并不断完善。庄子生活在生产力低下、物质经济极不丰富发达的先秦时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他在构筑自己的理想王国时不免充盈着浪漫主义色彩,有其不可行的一面,但也正是如此,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与审美的愉悦,毕竟积极的幻想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心理体验的。

来源:39健康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