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小麦育种目标

 洋溢九洲 2022-04-21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一麦众承”第14号(麦香九州)组的王华俊,任职于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今天受黄泛区地神种业朱高纪老师的委托,代表小组值日。我们组还有地神种业韦胜利老师(组长)、山东农大的田纪春老师、济源农科院彭涛老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刘太国老师、湖北省农科院陈泠老师和秦丹丹老师、地神种业沈庆花老师,非常感谢陈红敏老师为大家创建的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得以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

我没进群之前,有幸通过其他渠道拜读了“一麦众承”部分老师的文章,受益匪浅,进群后看到各位老师的精彩论述、观点深受启发。我1995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与种子行业相关的工作,先是区域试验,随后又学习了种子检验,是国家最早的一批持证种子检验员,也从事过种子烘干、加工及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三圃”种子生产、品种布局等,小麦种子行业除营销外或多或少都有些经历,从2005年开始真正从事小麦育种,但理论知识不足,在育种行业还是个小学生,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

结合这些年的育种工作及育成的中抗赤霉病品种皖垦麦9号,谈谈体会,主要是育种目标方面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育种目标

1、面向市场、面向终端

选育的新品种最终走向市场进行推广,形成生产力。这个过程中为育种者、经营者、种植户、粮食加工企业带来效益。随着品种审定制度的不断发展,国家统一试验、联合体、联合攻关、绿色通道等品种审定渠道增多,品种通过审定变得容易,审定品种呈井喷之势,但在市场上推广的品种很少,能成为大品种的少之又少。所以说新品种在市场上有推广价值,是育种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2、面向种植户、面向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口的变化、城镇化率的提高、土地流转将势不可挡,未来土地将会更加集中,农业机械化率越来越高,种植大户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保证收益,他们一定会把稳产放在第一位,稳产的基础上谈高产。抗性上,抗倒伏第一位。

烟台农科院育成的烟农19因其产量三要素自我调节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及抗逆性较好,虽然抗倒性稍差,但是产量较稳,一度成为安徽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但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种植增多,其抗倒性差的劣势显现,导致面积逐年下降。

品种区域试验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规定的基本苗及不防病与生产应用上不大相符,影响了一些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表现。2020年百农207作为对照种,因其分蘖成穗不足及赤霉病抗性差在试验中表现一般。但种植户在有钱买种无钱买苗的思想意识下,增加基本苗,做好防病的情况下,产量高、品质好,推广面积大。所以品种选育也要考虑种植习惯。

人类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将细分粮食市场。强筋、弱筋、软质、粉质等需求会越来越明细。功能性食品,如富硒、高赖氨酸等对身体有益甚至可以治病的食品也将会是一个发展方向。

3、面向推广区域

  适应河南中北部的品种可以推广到安徽阜阳、亳州偏北一点的地区,但再向东进入安徽宿州地区,向南到沿淮区域面积很少。同样安徽中东部江苏及沿淮地区育成的品种在河南省推广的面积很少。面向推广区域选育品种或审定的品种特征特性适合在哪个区域推广,是育种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每个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应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些适应的品种。河南中北部的品种给我的印象是分蘖成穗率中等偏上,矮杆、大穗、大粒,品质达到中强筋,锈病抗性好。沿淮地区的育咱目标是分蘖成穗较多,三要素协调性好,株高不能太低,根系生长好,抗渍性好,中感赤霉病以上,耐穗发芽,千粒重45克以下。

4、面向育种基地特点

育种基地气候特点和土壤情况,决定着所育品种特性。皖垦麦9号是2020年通过安徽省审定,中抗赤霉病和白粉病,籽粒软质、粉质。该品种在安徽明光潘村湖农场科研基地选育。基地地理位置特殊,三面环水(南面10公里是女山湖,向东5公里、向北7公里是淮河),西边5公里是丘陵,基地地势较低(处于锅底)是湖洼地,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小麦种植季有小旱大丰收之说)。水汽相对充沛,基又外于沿淮,小麦生长季节雨水相对较多,虽然是一麦一豆种植模式,但是赤霉病发生年份多,发病重,是一个鉴定赤霉病抗性的天然场所。

育种过程中也有矮杆大穗大粒类型的后代出现,但是因气候及土壤原因后期病害重,籽粒灌将不足,秕粒多,淘汰。如果这样的材料拿到河南中北部区域种植鉴定也许表现会好一点。

5、后代材料处理

F1根据田间病害和籽粒情况,一般淘汰20-30%;F2种植20平方,密度8-10万基本苗,选择单穗,(之前也选过单株),表、现较好的组合尽可能的多选,室内淘汰不好的籽粒(以前对籽粒千粒重注重不够,导致后代材料粒重不理想,市场推广较难);F3种穗行,选单株;F4及以后种株行,选单株,表现好的收株行,早代鉴定。

图片

                图1 皖垦麦9号灌浆期

图片

            图2 皖垦麦9号成熟期

作者简介:王华俊,1995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农业技术推广专业,分配至安徽省农垦集团潘村湖农场工作,先至农科所从事小麦、大豆试验工作,后至种子公司从事种子检验、加工、品种布局、原种生产等工作。因工作需要2003年回到农科所工作,2005年正式开始小麦育种工作。2015年到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继续从事小麦科研方面工作。牵头成立“皖垦黄淮南片小麦试验联合体”、“皖垦软麦联合体”,主持“国家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黄淮南片东部组品种比较试验”,承担联合攻关6组品种比较试验汇总工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