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书单|这一年可有哪些书让你难忘(上)非虚构类

 相宜书社 2022-04-21

春天在缓慢推进领地,我在缓慢整理去年留下的各种印迹。兵荒马乱的2021,阅读领域扩展了一些,许多书籍给我带来了心灵的安定,值得感谢和纪念。希望其中有些也是你喜欢的。

非虚构类

《单读26:全球真实故事集》

(书评:《四楼的囚徒》:不被看见的人们

2021年开始成为单向空间的深度用户,买“单读”书系,看《十三邀》,听《螺丝在拧紧》的播客,甚至蹲王卓越的卖书直播间。2022年,期待去北京或者杭州的线下店坐一坐,和群友们有缘见一见。

我认为,好的文化产品要能让人们把自身与某一议题产生联结,进一步说是与社会产生联结。

《单读26》收录的每篇全球故事都称得上优秀的新闻调查或社会研究报告。社会与个人都是复杂的,不存在以一概全的客观,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建构起了社会和历史。

“当人们感觉彼此之间遥不可及的时候,焦虑和恐惧很可能都会激增。人们不光感受到和精英阶层之间的距离,还感受到和其他大多数人之间的距离。教堂、社区中心已经关闭;临时工合同越来越多,人们社交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少有什么地方可以让人们挤在一起,彼此分享,用双手创造世界。”

《单读25:争夺记忆》

(书评:读书|《争夺记忆》,为自己制造出一个值得过的生活)

疫情在大地徘徊不去,使得阅读这本疫情生活史也是在阅读现在进行时。地摊,夜市,快递,影院……当习以为常的生活动不动就消失暂停,我们才发觉它们的宝贵。邻居家的鸡叫,喧闹的广场舞音乐,烧烤摊的香味,小贩们的招揽笑容,都自带“劫后余生”“岁月静好”的亲切感。越在危机中,人可能越需要这种“活着”的现实感。

“瘟疫的黑年轮和我们的白年轮,相间而行,你无法错开。生长,被磨损。树桩咬住斧刃,好让年轻的嫩芽长出来:为灾馑之年留一圈记号。”

《真故·女性叙事》

真故(“真实故事计划”公众号的简称)出版了北漂、90后、女性、少年抑郁症等好几个主题的单行本,最触动我的还是《女性叙事》。那些故事的吸引力,在于它们可能发生在少年、中年和老年,可能发生在我们母亲身上、姐妹身上、甚至自己生命中。

创伤,是有记忆的。

爱,也可以。

《寻路中国》

初读不太喜欢何伟(中文名)那种揶揄的语气,后来理解到他是深刻体会并汲取了中国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存智慧。再后来我学了些社会学和田野工作的东西,更加敬佩他为中国记录下的2001-2009近十年的社会变迁观察报告。至于客观性问题,只要研究者和研究对象是活人,接受他们的主观性就是一种客观。

“也许某一天,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像他一样,想方设法也要坚持了解有关的基本问题。或许教育制度会得到改进,公民们将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可以跟他们的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在经济开发区,最让我为之一振的是那些个人主义的迹象——一些人据此摆脱了小村子里的群体思维模式,学会了自己拿主意,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2000年以来的西方》

刘擎教授是在“得到”走红的,他在《十三邀》里和许知远的那期对谈,以及这本西方社会思想年度述评的集子,都很不错。真希望除了娱乐明星,也有更多的学者走红。

这本集子从近到远的纪年安排让我喜欢,似乎正适合我们去追溯当今世界是怎样一步步被塑成当今的形态。以史为鉴,以邻为鉴。毕竟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一桩纯粹的'地域性’的事务。

“'矛盾’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一个动力,它永远在那儿。但是秩序的形成意味着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更有效的方式,来把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之内,或者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来解决它,而不必采用大规模的战争和暴力来处理。”

《光之城:巴黎重建与现代大都会的诞生》

讲述19世纪末巴黎改造的小书,体量不大却内容丰富,能看见社会现代化的各种特质:人文关怀和追求效益之间的冲突,繁荣的强权和软弱的民主之间的矛盾,文化变迁引发的心理不适,跨越式发展导致的社会治理跟不上……在仍然面临“现代化”议题的今天,我们的世界有没有更成熟和擅长一点呢?

2022年,作为“未读”的老粉丝,我争取把“未读”出版的另几本里程碑文库系列读完。

“它是一个意识形态象征,代表着法国近代史,还有这个国家伤痕累累的民族自豪感。它是一尊为成就与灾难而建的充满矛盾的纪念碑——初衷是一样,结果则是另一样。”

更多书单 

秋日书单: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夏日书单|他不再是他自己,他成为了一个不受自我意志支配的木偶

印象·阅读:2020相宜的书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