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学先生:广结墨缘 书艺博学 书法,可以提升人的心性,可以让浮躁的世俗心态趋于平和,可以使人事理通达。一个人,若心向善,人格正,气调和,或可以成为一家体。一件完美的作品,首先打动人的是其精神,具有一种永恒的长久的内在力量。对书法虔诚态度、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探索、平和的心境和高尚的人格修为,正是王广学先生的真实写照。 2021年4月21日,先生在家中仙逝,享年90岁。在王老仙逝一周年之际,好友浦效信先生向笔者介绍了王广学老师一生在书法艺术中的追求。谨以此篇,缅怀先生传奇人生。 王广学先生书法作品 有的人活着,他已死去,有的人死去,但还活在人们的心里。王广学老师的一生值得人们怀念。“我们纪念王老师,要从两方面,首先是先生的书品,其次是先生的字品”。 说先生一生传奇,得从先生“三不会员”说起。他是南京市书协筹备组成员,但却不是南京市书协会员。他的学生是江苏省书协副秘书长,但他也不是江苏省书协会员。他明明跟原中国书协副主席,现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母亲熟悉,可也不是中国书协会员。 在物欲横流,找关系,开后门的社会风气当下,他认认真真,沉下心来研究书法,练习书法。没有进入所畏的圈子里,是不是先生书法写不好?其实不然,先生的书法水平在圈内得到公认。
说起先生的字,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运笔中锋侧锋并用,笔锋或藏或露,忽起忽倒,随时都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笔势纵横洒脱,达到心手相忘之境。其草书行云流水,力透纸背,有唐朝著名书法家孙过庭的影子。(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北京的几位书法教授看过王广学老师的书法后,建议去北京展览,并说,他的书法有灵魂。 王广学先生为南京天妃宫正门书写对联 网络上被评为中国碑贴第一人的常志成评价说“王广学老师的书法才是好书法。”(常志成,中国当代碑文匾额第一大书家,男,1939年生,号笔公,书法世家。江苏南京市人,祖居金陵几百年。原南京工业大学书法协会会长兼授书法,南京晚晴书画院顾问,徐悲鸿故居书画院顾问,中国艺术投资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醉心书法数十载,时或发表书法文章、论文。受邀撰写碑文、匾额无数,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及寺庙古迹均有其墨迹流传。) 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李双阳的老师,中国笫四届书法展一等奖第一名,最年长(81岁)得奖者瓦翁这样评价。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可以通过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中感受到老先生的思想火花。 瓦翁先生评价王广学书法作品 自古就有“书品如人品,心正则书正”的说法。一位书法家的人格修养,决定了其作品的格调。潜心于书法的王老先生,作风格越发清新淡雅,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老人的做人真谛,即淡漠名利,儒雅从容。 没有进“三会”,是不是先生文化底蕴不够?上世纪未,建造南京玄武隧道的一位副总工程师,星期天到中华门城堡参观古建筑,了解古文化,在跟展示人员交流过程中,说到中国诗词文化,他说李白的一首诗对他一生成长,影响深远,可现在n全诗背不出来,但后二句是“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王老师在旁边听后说,这是李白的《江上吟》,并把全诗背诵了一遍。当时这位副总很惊叹,并询问展馆负责人,这位先生做什么工作?当告知王老师是书法家时,忙请王老师为其书写《江上吟》书法,回单位装裱,悬挂在办公室。王老师当场书写,一气呵成。令这位副总很滿意,称赞好书法,并拿出三百元作润笔费请展馆负责人转交王老师。可王老师只收了100元,把200元留给了展馆。
王老师一生很喜欢写赋,可见他的记忆力特别好。《韩伯庸幽兰赋》,《明高启梅花九首》,《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都是几百上千字数,他全都背着写,一气呵成,可想文学功底之深厚。 有一次,王老师在裱画店看到南师大的著名书法家在裱的一幅书法作品上有二个错别字,他让裱画师转告教授,并说书法家成天跟字打交道,一定不能写错别字。从这些小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的书品和字品。 王广学的一生,不争名,不争利,低调做人,但给中华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些不可磨灭的作品。如今,先生走了,但精神在,作品在,师德师范永承传。 2005年国民党破冰之旅,大陆赠送一幅书画《梅花情》涵意深长:梅花映两岸,何缘处处香,本是同根生,不畏雪和霜,历经风和雨,情深义更长。此画作提款书法王广学老师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