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德日报

 青梅煮茶 2022-04-21

□朱晓明

“杨花落尽子规啼”,转眼间,又到了柳絮飞落、新萍出水、牡丹吐蕊、樱桃红熟的时节。谷雨天,时至暮春,融和天气,是一年中最舒适的日子。早年读《论语》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便心向往之,那是曾皙对理想生活的描摹,字里行间却写出了这个时节的惬意,难怪孔子发出了“吾与点也!”的喟叹。

除了和煦的风,谷雨天自然少不了雨,与乍暖还寒早春的冷雨不同,这个时节的雨水暖意满满,大概是因为此时“雨生百谷”的缘故,古人便把这一时节称作“谷雨”。在谷雨节气,寒冷的天气已渐行渐远,正好种瓜点豆。有诗为证:“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

放眼沅澧大地,满目青翠自不必说,空气中分明弥漫着清甜的茶香,无论是在东山峰、在壶瓶山,还是在那些无名的山丘、短岗,采茶女开始忙碌开来,像点缀在茶树丛的音符,成为江南茶乡一种独有的景致。

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经过一春的滋养,在充沛的雨水中,茶树之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香气怡人。谷雨茶虽不及明前茶那般细嫩,但积累的养分更加丰富,在不少茶客眼里,雨前茶因为价格实惠,香久耐泡,汤色碧绿,滋味鲜浓,清新爽口而更受青睐。

而在丘陵山冈之下,布谷声声之中,广袤的洞庭湖平原,农民此时正忙着“布谷”,这是平湖区农民的插秧季,如织的谷雨往往勾起缠绵的乡愁。一个名为“木屐”的物件便从我脑海中跳将出来。

据说木屐在我国使用过三千多年,是湖区雨天主要的鞋具,木屐以木板为底,类似一座单孔小桥,前后桥墩各有两颗宽钉,上面用牛皮做成鞋帮,再用铁钉牢牢钉在木底板上,一到雨天,一双双木屐就整齐地放在了阶檐上,谁要出门,连鞋往里一套就行,简单又方便,走在泥泞的路上,稳稳当当,到了干处,木屐一脱,原来穿的鞋子依然干索。

穿木屐也有技巧,我小时候在爷爷家试过几回,穿上后一步步移,一不小心就跌倒在地,引得叔叔哥哥们哄堂大笑,说我今后必然吃不了种田的饭。

过去的农村,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柏油路,一遇雨天,房前屋后和乡间小路都是一片泥泞,谷雨多雨,前后几天几乎没有干路可走,大人们此时要下田插秧,常常是一片赤脚,放在屋檐下的木屐就成为小孩们嬉闹的玩具。我那些关于木屐的记忆也就定格在了谷雨时节,与木屐相联的还有蓑衣,只不过那东西又笨又沉,我终究只能将它留在独钓江雪的蓑笠翁身上。

如今,作为雨具的木屐已成为历史,除了到村到组的水泥、柏油路外,就是下田插秧也可不湿脚了,沅水两岸、澧阳平原,一丘丘水田里来回穿梭的是一辆辆插秧机、抛秧机,在农机手的操作下,机械开过之处,一行行秧苗便整齐地挺立起来,雨滴洒在水田上,激起一圈圈涟漪,织就一幅幅满是诗意的春插图画。“牛耕地、人插秧”的传统种植模式,已然只在记忆中留存。

机耕机插的全面铺开,为早稻生产按下了“快进键”。据说以前熟练的“农把事”累死累活一人一天最多也只能插秧一亩多,还要有人不断地为他抛秧,而现在一台抛秧机一天可抛秧60亩左右,一台插秧机能轻轻松松插秧35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科技的发展,让最苦最累的农活也变得轻松起来,人们便多了些闲情逸致,如果说“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只是过去不事农活的仕子们“吾侪饱饭幸无事,日繙芸简寻遗芳”的话,那么,今时今日,在谷雨时节踏青赏花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常德,除了风乎柳湖、寻幽桃源、赏花枫林外,农家乐旅游更是大行其道。笔者曾填《青玉案》一阕,其词云:“黄花遍地春光好,碧碧水,青青草,斗鸟翻飞争窈窕,携妻牵子,一车欢笑,争入春怀抱。风清柳嫩尘霾杳,水暖沙平好垂钓。利害闲愁都忘了,一盘鲜鲫,两只鸡爪,滋味谁人晓。”抒写了这个时节放飞心情的畅快。

欣欣然中,当然不能忘了身体的调理,谷雨处于春夏之交,是换季的日子,加之雨水连绵、柳絮飞扬,极易头疼脑热、皮肤瘙痒,不妨多食用些薏米红豆以健脾补血,多注意些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

弹指一挥间,天气就要走向炎热,站在夏日的门槛边,回望谷雨,我们可能心生留恋,但是,时光的步履从来不会停下,接下来的日子,谷雨播下的种子会破土发芽、长出茎叶、苞蘖开花、生蒂挂果,所以,我们要目光向前,更多的精彩正从不远处姗姗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