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针灸常用穴位第十一讲—手掌部位之腕顺一二穴、手解穴

 江湖小郎中7c5s 2022-04-21

腕顺一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近视眼、坐骨神经痛、疲劳及肾脏炎、四肢骨肿(女人用之效更显,两手不宜同时用)。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处是穴。

【操作】针深0.5~1.5寸。

腕顺二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1.5寸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的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1.5寸处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1寸之处。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一次用一穴为宜。

【临床运用及说明】腕顺一、二穴作用特性:具有补益肾气、强筋壮骨、通督止痛的作用特性。1.本穴组就在传统针灸的小肠经脉循行线上,腕顺一穴近于后溪穴、腕顺二近于腕骨穴,其二穴在传统针灸中作用较广,尤其是后溪穴,本穴不仅是输穴,而且还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之穴,因此是临床较为重要的穴位,二穴首先具有了小肠经脉的特性,可治疗小肠经脉循行线上之疾病,如手太阳小肠经“上颊,至目锐眦;别颊上颇,抵鼻,至目内眦”,手太阳既与目外眦又与目内眦相联系,因此可以治疗眼疾,尤其是肾气亏虚而致的患者最为适宜,因为这一部位正是董氏针灸之肾区,在此区能察知肾气的强弱情况针之有较强的补肾气功能,对肾气虚而致的眼病、肾虚牙痛、肾虚性耳鸣肾虚头痛、肾虚腰痛等则为最对症的治疗运用。这是董氏针灸对本穴组深人发挥运用,临床则有确实的疗效。根据同名经同气相求之原理,也常用于足太阳经脉循行路线之疼痛及麻木之病,尤其是足太阳经坐骨神经痛伴有肾气亏虚最为适宜。

2.本穴组在原著中主张不宜二穴同用,这是董师强调减少用穴,能用一穴解决的问题就不用二穴,腕顺一、二合用没有不可,没有什么禁忌,在某些疾病,也常二穴倒马同用会有很好的疗效。

3.根据对应取穴法的思维,本穴组还可以用于治疗脚掌(相当于束骨、京骨部位)不能弯曲。也可以治疗膏肓穴痛、肩胛骨下端痛。

4.腕顺一、二穴为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治症极为广泛,但其治疗的功效仍以肾虚和手太阳小肠经脉之病为主。

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尖触及手掌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而引起的一切麻木以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操作】针深3~5分,停针10~20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临床运用及说明】手解穴作用特性:具有调和气血、镇静镇痛的作用特性。

1.本穴位置与手少阴心经少府穴完全一致,但其功用则与传统针灸之效完全不同,董氏针灸主要用于针刺而致的晕针和针刺后一切不良反应。少府在五行中属火,为火经之火穴,是真五行,强心温阳的作用极强,因此可用于针刺而致的晕针。笔者在临床很少遇到晕针的患者,若有晕针的情况一般在征兆期就被发现,先出针去枕平卧,喝一杯温开水会立即而解,所以较少用本穴治疗晕针的情况。在针灸临床中难免会遇到晕针的情况发生,晕针难以避免,但是能够减少晕针的发生或是不让患者真正晕过去,这完全与操作者能正确揭作与否有关,如果按照正确的操作、细心针刺一般不会发生。如《素问·刺禁论》:“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若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禁刺或慎刺。在针刺时与患者深入交流,减少对针刺的恐惧,正如古医家所言“心不畏惧,晕从何生”以正确对待针刺。并尽量卧位针刺,这样就有效地避免晕针的发生。并在针刺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及早发现晕针的产生,及时终止针刺。所谓晕针之后临床效果更好的情况是绝对不可取的,这是对导致晕针之后的自圆其说。

本穴对所针刺后引起患者的麻木、红肿、疼痛及针刺后各种不良现象用之可解,对于轻症患者,一般用按揉的方法即可解决,笔者对针刺后所致的异常表现常以此方法解决。较为明显的情况发生时用针刺的方法解决,多能立竿见影。

2.用本穴还可以治疗各种剧烈疼痛及剧烈瘙痒疾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主要针对急症,多有立效,有解燃眉之急的作用,对慢性的症状则无效,其作用不能治本,同时需要配合相关穴位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