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有战争,你还会去上大学吗?

 繁星1 2022-04-21
2022年2月24日
俄罗斯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
震惊全世界
与此同时
很多人认为这可能是一次闪电战
然而,两个月后的今天
这场军事冲突远远没有结束的迹象
俄乌冲突的热度渐渐下降
而国内的人们
正在疫情之中为生活而拼搏
还有多少人谁会持续关注
这场还在继续的战争呢?

今天咱不聊俄乌冲突发展走向
而是想探讨另一个话题:
如果战争来临,你还会去上大学吗?

七十余年的和平,也许让很多人忘记了战争的本质: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会导致家破人亡。

俄乌冲突爆发前几天,大批乌克兰民众前往邻国避难,截至目前已经有几百万人出境。很多乌克兰人开车去国境线途中,因为石油管道被切断,加油站无油可加,只能弃车步行。

为此,乌克兰甚至实施了戒严令,限制18至60岁的男性离境。

不论战争双方的动机与目的,对于平民老百姓来说,战争就是战争。枪炮一响,没水、没电、没网,睡梦中被划过天际的导弹飞行声吵醒。谁想撇家舍业逃难呢?

我们也曾经是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而我们能从被列强随便欺负的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国家,走到今天,位列“五常”之一,原因可能就在于我们有至死不渝、保家卫国的战士,有千千万万跟侵略者做斗争的普通人,也有一群在炮火连天时,坚持传道授业的教授和发奋读书的青年

我说的就是西南联大

图片
(西南联大旧址)

1939年,一个面目清秀的少年,本想报考老家的大学,结果老家成了敌占区,于是背着一箱《屠格涅夫全集》,报考了西南联大。其实他当时已经考取了老家的大学,但是老家正被日本人占领,他不想在敌占区的大学就读,只好选择了更南方的西南联大。

开学第一天,这位少年就被西南联大的校门所震惊,简陋的木门,黑底白字的学校名,放眼望去只看得见茅草屋。

然而,在这所简单到抽象的大学里,他结识了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杨振声等教授,在中文系学唐诗,学写作,没事就旷课逛云南茶馆。

也许你猜到了,这位少年就是日后在八十年代震惊大陆文坛的汪曾祺。

图片

时间往回拨两年,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为避免战火染指,决定南迁。于是,几千名师生,带着书籍、仪器,分为三路,一路辗转,先到长沙,后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

这所学校汇集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教授阵容:
历史学系:陈寅恪、张荫麟、吴晗、傅斯年、钱穆、郑天挺……
文学系: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钱钟书……
哲学系:冯友兰、汤用彤、金岳霖……

除了上述大师,西南联大还有一大串响当当的名字:罗常培、罗庸、魏建功、浦江清、游国恩、沈有鼎、冯文潜、贺麟、王维诚、王宪钧……

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完成历史使命,三所高校北归复校。
从时间上看,西南联大只存在了8年,从意义上看,影响了中国80年!

因为,这所战争中的大学,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5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00多位人文大师;170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图片图片 (杨振宁、李政道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典礼)

可以说,西南联大对今日中国还有深远的影响力,很多高精尖行业的教授都是西南联大学子,且他们不忘在自己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的同时传道受业,又培育了千千万万的人才。虽然西南联大这所校园已经不复存在,但我们也不必感到遗憾,西南联大的精神永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通过某种方式,也能够近距离接触西南联大的课堂

八年抗战,留下这样一套书

这是一套怎样的通识课?

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图片

百余自媒体刷屏推荐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句话简介:出版史上首次整合收录西南联大教授的讲义、文章,换句话说,这套书就是把当年杨振宁、邓稼先、汪曾祺、许渊冲的课堂学习内容,搬到纸上了!

图片

这是一套老少咸宜的国学知识合集

学生党,能了解很多课外知识,比如“唐诗与宋词的发展、不同之处”“话本与小说的起源”“锦衣卫和东西厂的权力斗争”……
打工人,一样能做消遣阅读,国学大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很多观点极具开创性,比如冯友兰先生在《哲学课》中,详细对比了王船山与黑格尔哲学的相似性,非常有趣!

书中还有拉页,是西南联大纪念碑文,冯友兰先生撰文,字字泣血,令人动容。

图片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

有人说,读书不必追求意义。能在这套书里,感受到抗战年代,大师、学子们传道授业的艰难,足够了。85年后,还有人记得他们,足够了。

西南联大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值得我们铭记?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或许,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西南联大的精神。

汪曾祺先生的回忆录中,讲过很多西南联大课堂的趣事。闻一多先生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在讲楚辞时,闻一多先生往往神采飞扬,点燃烟斗,目光灼灼:“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图片

有一堂课,下着大雨,铁皮屋顶劈里啪啦,淹没讲课的声音,经济学教授陈岱孙见状,在黑板写下“静坐听雨”四字,便跟同学们安静赏雨。

那时昆明时常有日军空袭,警报一响,全校师生集体走出校园,散入山沟和防空洞。次数多了,很多学生就不以为然,汪曾祺说他一个同学就特别“善于跑警报”,胳膊夹一本李商隐的诗集,慢悠悠走向郊外,太阳偏西才回来。

有一位逻辑学的研究生,对跑警报做了一番推理:跑警报有人会把值钱物件带上,最方便的是金子,有人带金子,就必然有人丢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而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

所以这位学生,每次跑警报都留心地面,还真的捡到两个金戒指!
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表示:这学生不是我教的……

大名士、大学者组成的教授天团;十七八岁、立志读书报国的青年学子。一穷二白中建立校园,住茅草屋,吃馊饭,敌军空袭,却挡不住夜里图书馆的朗朗读书声。师生们还善于苦中作乐,这样的精神,在今天恐怕是难找了。

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才会真正地感觉到,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几千年来生生不息,有过巅峰,也有过漫长的低谷,甚至任人欺负,曾经的小弟到我们的家里烧杀抢掠。

所幸我们曾经有西南联大,有保家卫国的军人,有顽强不息的老百姓,这才让我们的民族在经历百年历史中最黑暗最低谷的年代,还能掸掸身上的土,又爬起来,说:“没事。”

去年电影《90后》上映,讲述的就是西南联大一些学子,包括杨振宁、马识途等先生对西南联大的追忆。推荐大家去看看。

这所保存了中华文脉的大学,不应该被历史埋没,所幸今天我们还可以买到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看到关于西南联大的电影。

85年前,他们传道受业,为了走出战火
85年后,我们薪火相传,为了走向世界

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先辈们毕生奋斗而来的
今日之中国
是先辈们心向往中国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
中华民族终将重回世界之巅

一个民族
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
才会有希望
向先辈们致敬
缅怀永远的西南联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