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浅谈“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自主发展 2022-04-21

小小书,大学问 

 —高安 陈曦 

摘要:“双减”背景下,优化作业质量成为老师们关注的话题。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优质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创新性。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根据教材内容,以“小书”为载体, 设计了不同的主题作业,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主设计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合了多学科知识,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小书,整体布局不断提升,内容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时期。一年级我们就引导学生折小书,做小书。尽管初学阶段,他们的作品“琳琅满目”,有的满满当当, 有的十分简单,甚至有的还有点“怪异”,但是对于每一件作品,我们都会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和中肯的评价,从普通的文笔中发现他们的亮点,一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让他们逐步爱上制作“小书”。

并且学生在阅读和欣赏别人的“小书”一段时间之后,对“小书”中丰富多彩的画面布局、轻松诙谐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极强的兴趣。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四年来学生的“小书”越来越多,把积攒起来拿出来看一看、比一比、评一评。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进步,在成长,在真正经历着生动泼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学习过程,实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整体布局不断提升

“小书”这一形式不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是多维度,立体的把数学内容与各科之间重组和综合运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阅历的增多,制作频次的提高,学生能够流畅的完成标题书写与装饰、封面与底封的绘制、排版艺术与绘画技能等等。

这个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收集信息、 整理信息、创新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一)封面与底封绘制


封面是“小书”的面子,一个好的封面可以立即吸引人的眼球,让人有心旷 神怡的感觉。底封是是一本书书皮的底,是图书的重要构成元素,是封面、书脊 的延展 、补充、总结或强调。图书在封底的右下方印统一书号和定价,期刊在 封底印版权页,或用来印目录及其他非正文部分的文字、图片。封底与封面二 者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帮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由于低年级孩子刚刚接触“小书”,“小书”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有明确的主题,但字体设计感不强,布局合理性欠佳(如下图 1)。对于底封大部分低年级孩子想不到,作品中基本没有底封。但是随着学生对“小书”的了解和接触增多,“小书”封面和底封开始丰富多彩(如下图 2、图 3),精美的图画,艺术化的文字,把我们带入儿童的世界。

(二)主题书写与装饰

主题是“小书”中心,一本“小书”,版面有限,要凸显特色,字体要清楚、 美观大方,字号要大于文章内容字体,字行间要整齐有设计,字迹不宜太大或太 小。低年级学生对于主题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因此,字体设计比较随意(如图 4)。随着学生对主题认知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重视对主题书写的设计,加重色彩, 选择用美术字呈现,给大家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主题的装饰也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一部分,低年级学生会用彩色的简单图形 修饰主题。慢慢年级的增高,阅历的拓展,学生更追求生动形象、优美和谐的效 果。学生们会根据主题内容画一个说明内容的图画,或者与主旨相关的符号。(如 图4、图5)

(三)排版艺术

 排版布局是“小书”的骨架,即使是内容相同的板报,布局不一样,给人的 感觉也不一样。数学被称作是思维的体操,排版的设计对于综合锻炼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和空间架构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低年级学生也会对内容分版块,不过 版块设计缺少色彩,版块间缺少设计(如图 6)。四年间学生通过“小书”的制 作和传阅,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很多排版艺术知识,他们也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习,三四年级学生作品可以看出来,孩子们对排版的一致性, 版块中图片图形、线条线框和颜色色块的选择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如(图 7)。

(四)绘画技能

绘画是“小书”的调味剂,插图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说明一个情节的画面, 还可以为小书增加美感。同时,提花、花边以及尾花的添加,不仅可以隔开版块, 方便阅读还能够美化版面。低年级孩子也会在自己“小书”中放入图画,增强“小 书”趣味性(图 8)。三四年级学生这方面更加成熟,灵活(图 9)。

二、内容不断丰富

数学不是单纯的数字、符号,也不只是枯燥的运算和解决问题,它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 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小书”会使学生与生活中的数学课堂更紧密的联系。

(一)表达方式: 

单纯图片——图文并茂 表达能力是获得主动发展的需求,孩子的情感易于激发、易于显露,也愿意 主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运用“小书”对促使孩子在充满想 象与创造的空间中进行多元表达,具有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低年级的孩子,他们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它们的“小书”大多是 孩子用自己的画笔在纸上涂涂画画,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图画表示出 来(如图 10)。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能借助数学符号,数学图形来表达跟主 题相关的知识,做到了初步的图文结合,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到了中年级,“小 书”引发了孩子们的体验式表达,孩子们能够图文并茂,过程清晰的表达内容, 甚至能用到多种方式来表达相同的知识。(如图 11)

(二)知识系统性:碎片化—— 连贯性

    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性。新知识总 是在旧知识的某一连接点上生长起来的。低年级时,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起步阶 段,已有的知识经验较少,在学生的作品中能够发现,孩子们的知识都比较是碎 片化的,往往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如图 13)。随着年级的升高,学到的知识 越来越多,孩子们能把碎片化的知识构建联系,展现出知识之间的连续性,形成整体的知识脉络。(如图 14)

三、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是一门思维与逻辑并重的学科,通过数学“小书”的制作,有利于小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同时“小书”制作的形式非常自由, 可以还小学生一个不同于考试给予学生的压力。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为孩子搭建了提高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平台。 

(一)创新能力:

单纯模仿——自主创新 小学阶段学生虽然思维不够深刻,但模仿能力很强。低年级阶段,由于知识 水平不足,孩子们 “小书”内容多半是以模仿为主,写数学书上的例题、模仿 数学书的插图,用不同的色彩和图形来区别不同页数。随着孩子已有知识经验的 增长,孩子们能够自主梳理知识间的联系,并总结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创 编题目,独立解决。时常会创作出不一样“小书”,令人眼前一亮。 

(二)思维能力:

单一思维——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根据已知的信息,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 同的途径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思维的惰性是影响 发散思维的障碍,“小书”应用,打破了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惰性,孩子们对制作 “小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着兴趣的产生,孩子们对“小书”的认识逐 渐深入,产生了求异的思想,一道题会寻求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体现了孩子的 思维发散能力。 

在编制数学“小书”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学 习数学的信心;在编制数学“小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反思着自己的学习 过程,在“小书”上和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在编制数学“小书”活动中,每 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应用的数学实例编进“小书” 中去。在学以致用的同时,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END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