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小蒙:著名作家杜禅的文学江湖|走近名家

 阿年282 2022-04-21

著名作家杜禅

著名作家杜禅的文学江湖

作者|苏小蒙

来源:郑州文学(微信公众号)

杜禅当年担任副主编的《热风》杂志

杜禅(右)采写《邓亚萍神话》时和邓亚萍的留影

-1-

20世纪90年代,大槪是1993年时,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的一番讲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不仅成就了一大批工商个体户、民营企业家、国企改革家,还让不少党政、企事业机关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纷纷告别这种平庸的生活,争先恐后地“下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开拓、去创业、去谋求新的出路和发展。

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当年为此辞职的就达20多万人左右。

在我们郑州作家队伍里,杜禅就是其中之一。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和他认识的。

杜禅是他的笔名。

他的本名叫杜立新。1960年出生于安徽蚌埠市。一岁多,随在河南省水利厅设计院工作的父母来到郑州,他是在我们郑州长大的。

他在金水区纬五路二小上的小学,在郑州三十四中上的中学。他下过乡、当过知青,1979年恢复高考时,荒废学业多年的他,考上了洛阳师范学校,即如今的洛阳师范学院。当时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是很不简单的。

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郑州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在那里当了八年教师,调到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中州纵横》杂志当编辑。期间因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又调到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热风》杂志当副主编。

在文学创作上,杜禅有个特点,一般不写则罢,要写就写大的。当年,他的处女作《黑色神曲》,就是一部四五万字的中篇小说。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文坛大都是有一定资历的老作家和中年作家的天下。杜禅作为一个年仅26岁的年轻人,这部作品能在我们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文学期刋《莽原》上发表出来,可谓极为难得。

那时,我在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主持日常工作。有天我去开会,时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的杨晓杰老师就问我,认不认识杜禅?并说他的小说写得精彩极了,无论从作品的主旨,还是语言,有创新、有文采,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意识。

尤其是《热风》杂志刚创办时,他在《热风》创刋号上发表的纪实文学《邓亚萍神话》,全国数十家报刋纷纷转载,可谓洛阳纸贵、红火一时。

众所周知,邓亚萍是世界体坛明星、乒乓球冠军,过去有关邓亚萍的报道、介绍、专访、评论比比皆是。但是,杜禅却从自己作为邓亚萍一个郑州老乡独特的立场,深入采访,选择角度,特别从心理学的层面,写出了邓亚萍在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顿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我的思路里,杜禅作为一个青年作家,在这里一边当着编辑,一边写着东西,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是,谁也不会想到,他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比他年龄大,也许“铁饭碗”端惯了,也许思想观念上跟不上形势。说实在的,我对他的“下海”这一举动并不看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经商,士不言利”的古训,这是老祖宗历经数千年文化积淀得出的经验和教训,我想自有它的道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当时,我替他真有点儿担心,曾暗暗为他捏了一把汗……

杜禅担任总策划人、总制片人的《江与河的对话》八集系列电视专题片

杜禅的部分作品

-2-

一眨眼,20多年过去了。俱往矣,当初我对杜禅的担心,无疑是多余的。沒想到 “下海”之后,他大有“胜似闲庭信步”地“中流击水”,办了两件在我们文朋诗友中极具震撼的大亊。

第一件大事。作为文人,他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和朋友合伙,组建了一家文化公司。在当时那个市场经济又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年代,通过为社会上的一些企业从事营销策划、广告宣传、文案写作等,一下子干得风生水起。

他经常搞些拳头式的项目。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河南省工商业联合会和河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江与河的对话》八集系列电视专题片。

这个 “对话”人物众多,既有我们河南民营企业风云人物,如“建业”“三全”的老总,也有长江三角一些大品牌、名企业的“大佬”;既有两地省市有关领导、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又有央视的著名主持人和全国知名经济报刋的新闻记者。

这是一部很有规模的“商战大片”。不仅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展现了河南与长江这两大区域民营经济的创业和发展,以及存在的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甚至对全国民营经济的进一步促进、提高和繁荣,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江与河的对话》在河南电视台等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以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和长江区域民营经济的一部创业史、发展史”。

这部八集系列电视专题片,就是杜禅担纲总策划人和总制片人的。

这一项目的运作成功,不仅为杜禅打下了令人可喜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为他后来能够集中力量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开拓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第二件大事。作为作家,他将“下海”期间丰富的社会实践,转换成小说的写作素材。并且写一部成一部,每部都让人感到出手不凡。

记得我在《河南新闻出版报》当副刋编辑时, 我曾为我主持的“河南作家点将台” 栏目采访过他。他说他为什么动不动就爱写长篇小说,这和他丰富多彩的“下海”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演戏。我认为我不用坐在斗室里苦思冥想,大量的现实的戏剧化的故事排着队等我呢。和时代同行,写与时代同行的故事,将商业运作转换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只需进行一下艺术加工而已,并且比我过去呆在办公室里搜肠刮肚、挖空心思深刻得多……”

他说,他写的几部长篇小说,基本上就是他“下海”社会生活的呈现。生活和艺术既是源与流的关系,也是因与果的关系。

如今,杜禅已经“下海”多年,成了一个彻底脱离体制的自由撰稿人一一我们常说的不同于专业作家的职业作家。在他衣食无忧的同时,又不受任何行政干扰地坐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写自己想写、喜欢写的东西……《空手道》《爱无藏身之地》《对一则神话的隐秘求证》《病城》,以及十年精心打造的《犹大开花》《圣人开花》和《先知开花》“开花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就是这样写成的。

尤其是《犹大开花》荣获2010年“新浪文学年度十佳”第三名,《圣人开花》荣获第三届“路遥奖”六进一提名,并被著名导演、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丁荫楠先生相中,已与杜禅谈妥拍片事宜。

他的这些作品一经问世,先后受到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陈晓明、谢冕、雷达、李洁菲、孟繁华、白烨、吴秉杰、解玺璋、李静宜、刘海燕、王向晖、李佩甫、李洱、张宇、墨白、高苏、陈麦启等撰文的高度评价。有位文友就说,杜禅在文学创作上的来势之猛,犹如程咬金出山,几板斧就在咱们河南文坛上砸了个惊天动地……

这些,不仅让杜禅成为名正言顺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时也顺理成章地跻身于著名作家的行列。

如果说语言的流畅、感情的饱满、人物性格鲜明、思想闪光处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体现出杜禅深厚的艺术功底的话;那么想象的奇诡、构思的玄妙、结构的新颖,无疑展示了他善于把生活的常态与变态交错起来,使自己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既洋溢着浪漫主义,又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也有人认为,杜禅的这些作品应归类于当今流行的“先锋小说”之列,不是单单再现生活,而是用艺术想象代替客观,用这种客观表现主题。

不过,我认为先锋不先锋并不重要,关键是作为文学,假如都是牡丹,那绝对是令人绝望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牡丹,还需要玫瑰葡萄、山花野草,甚至荆棘……即使作为一种写作形式上的探索,这些作品无疑也是成功的。

杜禅“开花三部曲”入藏中国著名作家签名藏书馆和与会的文朋诗友留影

本文作者苏小蒙与杜禅(右)在一起

-3-

说实在的,在我们郑州文学圈里,我与杜禅平时接触不多。刚认识,他就“下海”,忙于他的文化公司……只是逢年过节,彼此之间偶尔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微信,礼节上表示一下心意。

他作为一个作家,也极少参加我们文学界的这会那会、这活动那采风的。这种深居简出、若隐于市,恐怕可以从“茅奖”的获得者李洱的评价中找出比较精确的答案:“杜禅,一个小说高手,其游历于文坛之外的身影宛如王小波……”

杜禅就是这样,不大喜欢整天徘徊和纠缠在文朋诗友圈里孤芳自赏。

真正与杜禅又一次见面,应该是今年六月初的一天,杜禅的《犹大开花》《圣人开花》和《先知开花》这“开花三部曲”要入藏“中国著名作家签名藏书馆”。既是馆长,又是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魏清海要举行一个仪式,并邀我参加,我才有机会再一次见到他。

那天,杜禅穿一件大红色的体恤衫,一条黑色弹力裤,脚上的皮鞋擦得铮亮。虽然已届耳顺之年,两鬓隐泛斑白,但他1.76米的个头,头发微分后梳,仍然不失年轻时的干练、精神和生气。让人一看,就是当今市场经济中的“弄潮儿”一一绝对的一个成功人士。

在这次仪式上,“下海”一一自然而然地成了我们与会文朋诗友热衷谈论的话题。

我们从宁夏作家张贤亮建设的西北影视城,到江苏作家陆文夫开办的“美食家”饭馆,又从我们河南作家张宇投身的“建业足球”,逐个说起……

杜禅说,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大潮里,“下海”并不可怕,但对于作家一一喜欢靠想象和习惯纸上谈兵的文化人来说,一定要有自己的定力,即我们常说的要有自知之明,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一个人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社会人脉、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面对泥沙俱下的市场经济、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社会,如何有的放矢地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发表过不少作品,也出版过一本散文集。他原在一家区直机关工作,也是在那个时候下海的。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下海不知水深浅。

辞职后,编制沒有了,工资没有了,用他的话说,只能依靠自己的专长拼命写作。但是写作又不同于体力劳动,只要有力气就行。写作,需要搜积素材、精心构思,还要耐得住寂寞,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呲”。写篇文章,谈何容易!

“关键还不在这里。”我的这位朋友说,“关键是稿费太低。我辛辛苦苦熬个几天几夜,写出来五六千字,发表后最多能得二三百元的稿费。何况这点儿钱也不是天天都能拿到的……有时辛辛苦苦写篇稿,信心滿满地寄到报刋社,负责的,说不拟用,还给你回个电话;不负责的,就像一粒石子扔进了大海,连个响声都听不到……”

“难啊!”我的这位朋友告诉我,且不说他上有老、下有小还要他养活,光他自己维持生活的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下海”,不仅仅预示着丰硕的回报,同时也隐含着无法预测的危机,甚至不可想象的灭顶之灾。相比之下,杜禅的“下海”,无疑是成功的。同时,他的作品由于时代感强,生活气息浓,思想有个性,所以不愁沒有市场,现在,他靠版税和稿费,就能有滋有味地过日子。

据我所知,他的长篇小说《爱无藏身之地》就加印了两次,仅在深圳图书城,销售榜名列第一。《犹大开花》加印了三次。在当今图书市场严重滑坡的形势下,今年《先知开花》一开印,就达两万册之巨!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能够及时抓住机遇,也能够充分利用机遇……正如他在自己许多作品中所表现的那样,思维上大合大开,又犀利机智;情节上独辟蹊径,又丰富多彩!

这些年来,杜禅在文学江湖上摸爬滚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节节胜利,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说当年,张贤亮、北岛、王朔、史铁生、郑渊洁、北村……这些作家“下海”,已成为名扬全国“文人下海”值得炫耀的典型;那么,我们郑州作家杜禅的“下海”,无疑也是值得我们郑州乃至河南全省作家骄傲的。

(选自苏小蒙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我的文朋诗友》)

作 者简 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1946年3月生。郑州市人。1964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 现已退休,致力于郑州本土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系郑州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特约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