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陷阱》:要想不踩“坑”,你首先得知道“坑”在哪里

 牛皮社 2022-04-21
按:世界读书日快到了,所以强迫自己看点书。

首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假设A、B、C三人的枪法命中率分别是30%、80%和100%,三人进行两轮决斗,每一轮都按字母顺序轮流开枪。那么,A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估计有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A应该先打C,因为C的命中率最高,最危险,必须首先解决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假如A命中了C,则B肯定就会打A,A的存活率就只有20%了。其实A的最佳策略是朝着空气打。如此一来,B只能选择打C;而B如果没有命中,C必然会先打B。所以,无论B命中与否,第一轮都将淘汰B、C中的一人。于是第二轮开始,主动权又回到了A的手里,他的存活率变成了30%。
接下来再给大家看一幅图。大家觉得下面这幅图中的线条是平行的还是弯曲的?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光凭视觉来判断,这些线条似乎都是弯曲的。但如果你用一把尺子去比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些看起来弯弯曲曲的线条,其实是平行的。所以,眼见的也未必就一定是真的。
我们所谓的看见,其实并非是直接看见,而是由眼睛先把看到的事物转化为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经过处理之后才得出结论,告诉我们“看”到了什么。所以,一旦大脑被误导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的就不是真实的了。

以上两个例子,其实就是两种“思维误区”,或者说“思维陷阱”,也就是“坑”。思维陷阱处处存在。“朝三暮四”中那群被我们笑话了两千多年的猴子,其实也是落入了思维陷阱。又比如,在我们的常识中,鲨鱼是很凶猛的动物,而椰子并没有危害性,但实际上,椰子的危害性更大——每年被树上掉落的椰子砸死的人数,要大于被鲨鱼咬死的人数。
由此可见,要想走好人生这条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踩“坑”。但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看得明白,还需要有老师或者“领路人”。《思维陷阱:如何突破认知局限》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或者“领路人”,试图给大家一双慧眼,让大家能够识破陷阱,知道“坑”在哪儿。

本书作者赫尔曼·谢勒,全球十佳营销及销售专家、知名企业管理顾问,其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包括微软、汉莎航空、希尔顿酒店等,也是畅销书《拒绝平庸》的作者。
如前面所述,思维陷阱无处不在,而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很难用一个统一的理论和单一的方法去应对。所以,本书并没有打算跟大家讲什么高深的道理。作者把主要的“思维陷阱”都归纳整理出来,然后用一个又一个的具体例子,分析了不同思维陷阱的特点,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在写法上,本书是沉浸式的、互动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从一道智力测试题开始的。阅读的时候,你似乎可以感觉得到,作者就站在一旁,带着一点幸灾乐祸的表情,等着你掉进陷阱里去。如果你掉进去了,作者事先准备好的那一套说辞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如果你侥幸没有掉进去,你肯定也很有兴趣知道自己究竟是侥幸猜对的,还是真的已经看破陷阱了。而一旦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会掉进陷阱里,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拥有“慧眼”了!
本文开头的那两个例子,就是出自本书。而书中,还有更多匪夷所思的案例,哪怕只是当做一本脑筋急转弯的书来看,也是趣味横生的。而如果能够从书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那就更加受益匪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