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得了抑郁、双相后过度购物,父母是给花,还是不给花?

 晴日心理 2022-04-21

本文字数约:6727 字       

阅读时间8 分钟

本文章节:

01、父母和孩子的消费观冲突,怎么调和?

02、这种情况下,核心问题其实是情绪症状

03、如果属于购物成瘾,父母最好这样应对

孩子得了抑郁、双相等精神障碍后,为什么花钱大手大脚,父母怎么说都不听?

昨天的文章,我们分析了这种情况有以下4种常见的原因:

第一种,亲子双方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本来就有较大冲突;

第二种,孩子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而过度购物是表现之一;

第三种,孩子符合“购物成瘾”典型特征;

第四种,孩子既有“购物成瘾”,还有其它成瘾疾病。

而且这4种情况未必单独存在,有可能患者同时符合了两种、甚至三种情况。父母如何判断孩子属于哪种?可点击回看上一篇文章:孩子得了抑郁、双相后,花钱大手大脚,背后可能有这4个原因  

今天我们就这个话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建议:对于以上4种情况,父母该怎么应对,理性解决?

父母和孩子的消费观冲突,怎么调和?

第一种,亲子之间的消费观、价值观本来就有很大冲突。

这时孩子往往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就是正常的、时尚的、符合潮流的;父母的是陈旧落伍的、不合时宜的。

他们一旦认定了要买的东西,而且认为家里买得起的话,就会跟父母斗智斗勇,想方设法买到手。

另一方面,这些孩子所在的同学圈、社交圈的攀比氛围比较浓,孩子的虚荣心比较强。

尤其是如果孩子上的是贵族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的话,同学们基本都来自优越的家庭,很多学生关心的不是学习,而是吃喝玩乐、攀比物质。

在这种环境下,青少年群体很难不受到影响。就算他们一开始不跟随这股风气,但很容易显得格格不入,遭到同学的嘲笑、排挤,甚至是人身攻击和校园欺凌。

这时孩子往往会被迫加入他们,穿着打扮、吃的用的都要跟他们一个档次,甚至想比他们更好,获得别人的羡慕嫉妒恨。有的孩子可能还会买礼物送给朋友们,赢取别人的好感和认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那种环境下,作为一个三观未稳定、心智未成熟、缺乏真正自信的青少年来说,也是难以避免的。父母不要只看到孩子表面上追求物质享受、虚荣心强,还要看到背后的原因。

那如何应对呢?最好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要积极改善亲子关系,得到孩子更多的认可。

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就随随便便给孩子扣上“叛逆”“败家子”“没出息”等帽子。

第二,父母只要求孩子单方面改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这是不理性、也是不现实的。父母更要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消费观、价值观是否确实存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患者晓杰的父亲,他生于农村、家境贫困,长大后白手起家成了当地有名的企业家。但他的生活仍非常节俭,袜子磨起毛了都不舍得换,同时也要求儿子晓杰必须省吃俭用,不买没必要的东西。

可一出生就经济条件优越、上的又是贵族学校的晓杰,哪里受得了!所以父子之间经常因为买东西的事发生剧烈冲突。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晓杰的父母作出了适当的调整,学会理解现在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和观念,适当放宽对儿子的要求。晓杰也更能理解父亲的苦心,意识到钱是父母挣的,必须更尊重他们的意见;想花得更爽,那就加倍努力,长大了自己挣钱自己花。

第三,在亲子关系明显改善后,挑一个孩子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双方就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平和、深入的沟通,最终就如何花钱、花多少钱达成一些共识,制定规则。

比如,孩子的基本生活、学习支出应该得到保证,对比起同学圈子,应保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的、合理的档次内。而在此之外的零花钱,父母和孩子可以商量好一个总额上限。

而且,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些额外的零花钱虽然可以给,但严格来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孩子想拿,应该有所付出,比如协助父母完成一些家庭事务等等。

那如果有时候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孩子给要好的同学送生日礼物、跟同学一起外出旅行,需要再申请额外的钱,怎么办?

同样的,父母也不要一口回绝,“你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还要再花?!不行!”这样虽然省钱,但很容易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自己连提出申请的权利都没有。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有理有据地提出想法,甚至可以做个简单的预算报告书,增加说服力。孩子的表达能力、计划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然后,对于孩子比较合理的需求计划,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父母可以适当满足。对于不能满足的,父母也要对孩子表示理解,但说明不能满足的原因。

而且,对于这笔额外的开支,父母和孩子也要商量孩子先要付出什么努力,才能得到这笔钱。

这种方式有助于防止孩子过度的、漫无目的地花钱,也能让孩子意识到,想要获得必须先付出,这样得来的钱更加有成就感,他们也更懂得珍惜。

而且,孩子患病后,很多父母不敢跟孩子讲家里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难处。其实,在孩子情绪比较好、认知比较理性,亲子关系有明显缓和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适当跟孩子讲一下自己的经济压力和现实顾虑。

这可以消除部分孩子对父母工作、家庭收入的一些误解,知道父母在背后的付出,有助于他们增强理性和自我反省能力。

这种情况下,核心问题其实是情绪症状

第二种情况,孩子出现了轻躁狂/躁狂发作,而过度购物是表现之一。

孩子在轻躁狂/躁狂发作时,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对自己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认为前途一片光明,以后肯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他们可能会想,既然我的将来一片光明,那现在买点东西给自己、给朋友,这有啥问题?

而且除了过度购物之外,他们还会有其它轻躁狂/躁狂发作表现,比如说话狂傲、不得体,容易冒犯别人;比如爱吹牛,别人提出质疑,他们觉得是别人嫉妒自己;比如精力充沛,轻易设立一大堆计划,可往往又虎头蛇尾……

当轻躁狂/躁狂发作结束后,这部分孩子往往会非常懊悔,觉得不可思议,“我当时怎么会买那么多东西?害父母损失了那么多钱?”

也就是说,其实核心的问题不是过度购物,而是孩子的情绪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这种情况,父母不要奢望能通过讲道理、劝说来阻止孩子,这起到的效果很有限。轻躁狂/躁狂发作的患者,往往非常自以为是,沉浸在自己的良好感觉中。

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先通过药物治疗,让孩子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尽快消失。比如找主管精神科大夫,看看是否需要减停抗抑郁药(部分抑郁症患者服用后会引起的“转躁”),是否需要增加心境稳定剂等等。

专业的心理治疗,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也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轻躁狂/躁狂发作,帮助患者恢复理性。不过缓解程度有限,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对心理治疗师说的话认可度很有限。

所以,除了调整药物之外,父母可以用孩子愿意听的语气和方式,告诉孩子过度购物、轻率做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万一出现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尽量缓解或解决。这能让孩子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后续遭遇挫折时,相对没那么容易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或即使出现了,程度也相对较轻。

如果属于购物成瘾,父母最好这样应对

第三种情况,孩子符合“购物成瘾”的典型特征。

购物成瘾的核心症状是“心瘾”,孩子往往在什么时候“心瘾”特别大,特别想购物呢?主要有这以下这3个情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