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尖高手利用一套思维模型,萨提亚冰山原理,10分钟就能看透人心

 老鸿5jmx3tglz8 2022-04-22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比如,他们很多时候表面说着abc其实,内心的真实想法是efg他们不说出来真实意图,但是想要控心你却必须要学会“读心术”

文章图片1

嘿!看完上面的段子,你可能会想:别扯了,哪有什么读心术,逗我玩呢……

其实,还真有!不过,在分享这套“秘术”,给你的思维“升级”之前,我得先看看这些场景和困惑你有没有遇到过,往下看

1、在职场上,有人似乎也没有比你更加过硬的本事,但在公司里却如鱼得水,上至领导,下至清洁阿姨,人见人爱,升职加薪总有他。他似乎并没有比自己努力多少,可是偏偏好像人人都喜欢他?2、有时在商场买东西,一个销售员推销,客户听了后就不想再碰这个商品,可是如果换一个好的销售员推销,客户可能开开心心埋了单,还要不停感谢他。3、很多男人总说“女人心,海底针”,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太太到底想些什么,似乎总是一言不合就把陈年往事都搬出来,明明鸡毛蒜皮的事情,却能吵到十年八年之前的事情上,吵一架就像一场战争,两败俱伤。吵到最后,丈夫也不明白太太到底为什么发那么大脾气。

文章图片2

读到这里,请停一下!

如果你也有过上面的这种困惑,那我建议你马上打起十二分精神往下看!

有人说,这世上最难把控的因素就是“人”。为什么“人”这个因素这么难以把控?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人”,导致本来很简单的事情,却因为不能洞悉对方内心真正的想法,而陷入“谁对谁错”的漩涡里,互相伤害,导致问题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到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理解对方心中所想,轻松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秘诀:萨提亚冰山原理,当你能够系统的学会并运用这套原理,读懂一个人将不再是难题!

文章图片3

那么,什么是冰山原理?

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是一个帮助探寻自我和增进觉察的有效工具,让我们不只停留在行为层面去解决问题,而是去觉察行为与情绪背后深层的心理需求与成因。

人最想认识的是自己,但最难的也是认知自己。为什么人很难认知自我?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大同小异,因为我们有着固有的模式来应对。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如何使用冰山理论,去认知行为下面的真实自我。

文章图片4

冰山原理是萨提亚提出的一个概念,萨提亚女士将人的“自我”比喻成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应对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一个人的心理、意识比作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可以看见的那一部分是很小的,而淹没在水下的、看不到的部分,占绝大部分。水面上的那部分冰山相当于一个人遵守社会公德的那些想法;而那些淹没在水下、没有露出来的,则是大量的、影响力更大的“不道德的、反社会的”念头与想法,尤其是对性欲的渴望。

文章图片5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表现出来被公众所接受的形象,正在因为他在自己的道德感的压抑下,把那些不好的想法压抑到“水面之下”。

此后,荣格提出了集体潜意识,对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延伸。集体潜意识产生于全人类具有的共同经验,它的内容对于所有人类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简单地说,那些能够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内在冰山包括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七个层次。

文章图片6

冰山层一:行为

行为是我们外在看到的部分,包含言语、动作、表情等外在表现。很多人常会把事实等同于真相,实际上事实不是真相,只是故事。故事是个体经过自己的信念系统加工而成的事实。

行为位于冰山的顶端,是我们五官所直接接收到的部分,是来自他人和环境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在悲伤的大哭,一个人在开心的打麻将,一个人在愤怒的叫骂等等。这些都属于行为层次,是我们最容易看见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错的部分。

很显然,很多人往往都会从一个人的行为去判断这个人,这样说最容易的,但是却也最容易出错。

文章图片7

冰山层二:应对方式

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应对方式不同。应对方式的形成,是从小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萨提亚理论将”应对方式“分为四种:指责,超理智,打岔,讨好。

我们对外在处境如何回应,就是我们的应对方式。萨提亚认为,人们往往有四种应对姿态。

第一种是讨好。这类人总是感觉自己不好,一旦出了问题都觉得是自己的错,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满意,也常常会牺牲自我价值。讨好的人总是会对自己说:这是我的错,我不值一提,我不能生气,等等。

第二种是责备。这类人刚好和采用讨好姿态的人相反,他们强烈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保护自己,可能会变得充满攻击性和暴挑力,他们倾向于不断挑别人的错,把错误都归咎于别人。采用责备这种应对姿态的人可能常常会对自己说:我绝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好欺负或者软弱。

第三种是超理智。超理智的人往往比较沉闷,让人觉得冷漠和有点不通人情,他们最常做的就是讲道理,引经据典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很少触碰到自己的情感,所以他对别人的情感也不敏锐。采用超理智这种应对姿态的人可能常对自己说:一个人必须冷静、镇定,讲话要有客观依据,事实胜于雄辩,情绪化是不对的,等等。

第四种是打岔。打岔的人和超理智的人正好相反,他们的想法不断变换,很希望能够在同一时间做无数的事情。打岔的人给人的感觉总是快乐和乐观的,他们很讨人喜欢,因为他们的出现会打破很多僵持或者不愉快的状况,他们就像一个群体中的开心果。但是他们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严肃的话题上,他们很富有创造性、有趣,会用很多方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他们可能常常对自己说:没有人会关心这个。

文章图片8

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姿态呢?这里简单提一下:每一个人的应对姿态都形成于自己的童年。早在生命开始的阶段,我们就通过父母、亲人的触摸和语气、他们的手和声音来理解他们传达的信息,形成了我们的世界观。但是这些我们早期学习的主要渠道——触摸和语气、手和声音有可能“功能不良”。成人通常不会考虑这些。在学会说话之前,我们会记住成人的言语,随后,我们会将这些言语和感觉体验结合起来。步入成年后,我们会延续在童年时期学会的应对方式。

文章图片9

冰山层三:感受

了解自己和他人时,重要的不是去研究它的行为和应对方式,而是要分析它基于问题产生的观点和感受。以及理解感受的感受,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感受,是表层的情绪感受:愤怒、恐惧、麻木……

感受的感受,是内层情绪感受:委屈,悲伤,难过,无力、无助、无望……

感受是普遍的人的情感经验,如爱、生气、害怕、轻视、疼惜和嫉妒等。

感受常常强烈地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基础。即便我们此刻的感觉是由当前的事件所激发出来的,我们也常常会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感受来进行反应。

比如生气或者嫉妒时,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学到的规条是否接纳这种感受而产生反应,也许我们被教导生气是不好的,所以在生气时,会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种感受,这种想法进而让我们产生了另一种感受,如对原有的感受(总是生气)感到羞愧。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往往还会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生气的时候骂人、打人,伤心的时候哭泣,等等。很多时候,其实人们只注意到了别人的行为,却会忽略感受。比如很多时候,夫妻吵架,妻子总是挑刺各种小事,“衣服不摆好”“手机声音过大”等等,其实都是借用这种“胡搅蛮缠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文章图片10

冰山层四:观点

观点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是个体所认为的这个世界人、事、物的样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人和人之间观点的冲突,双方各自有一套对人、事、物的看法,导致观点不一致。行为冲突的背后反映了认知体系和观念的差异。

一个人暴露出的问题不是问题,他对问题的看法才是真正的问题。改变始于观点的松动,才有转化的可能。

观点也被称为信念、态度、价值观。观点常常与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交织联系在一起,强大、牢固而难以拆分。观点是在现在和过去的经验的结合下产生的,不只是根据此刻所见所闻的事实,也受到我们的期待与渴望的影响。

例如,有个小女孩知道父母不曾拥抱她,将之解释为自己不被爱或不值得爱;或是发现学校其他同学对她不好、欺负她,她的解释可能是自己很笨或不受欢迎。这种解释会影响她的自我价值感,以及她对自己的看法与感受。

我们往往会根据极为有限的知识基础来形成观点,特别是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每个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相同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左右一个人的感受。比如,我和我的女朋友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争吵,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我们甚至会“翻旧账”,结果导致我们聚焦在了“证明观点对错”上面,而忽视了原本引发争吵的那件事。这种为了对错而进行争论的行为,其实也是在“观点”这一层面争论。

文章图片11

冰山层五:期待

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心里没有被满足的期待。期待包含有三种:

第一,我们对别人的期待。涉及我们对别人有什么要求,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做,我们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第二,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涉及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自己有怎样的外在表现。

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常常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上,去满足对方的期待。

第三,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是指别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别人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子。

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发生在自我“认知层面”,也就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每一个人对他人和自己都有所期待,期待是根据渴望而来的。渴望几乎都是相同的,期待却因人而异。比如,每一个小孩都渴望父母的爱,但小孩是怎样知道自己得到了父母的爱呢?有些通过父母的拥抱和亲吻知道自己被爱,有些则通过和父母玩耍知道自己被爱,有些则通过父母的言语知道自己被爱。

其实这就是自己期待被认可、被陪伴、被温柔以对的期待没有被满足,为了生存,导致她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期望和被爱的需求,并且产生了低自尊、痛苦、伤害自我贬低的感觉。

文章图片12

冰山层六:渴望

渴望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营养。我们每个人最深层的渴望往往是被爱、被关注、被接纳、被认可、被需要,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共性。

问题都是对爱的呼唤和渴望,所有问题的产生都源自未被满足的期待。没有有问题的人,只有没有被满足的人。

不论是什么种族、文化、宗教、性别或肤色,所有人都想被爱、被重视、被接纳,所以渴望是普世皆同的。

当我们渐渐成长时,这些渴望得到满足或是未得到满足,都将会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成熟以及处理我们自身感受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些渴望,我们发展出几种沟通方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可能是得到接纳或不被接纳的行为。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我们可能讨好或控制别人。当普世皆同的渴望未被满足时,我们就很难与他人联结,或者联结不稳固。

在生命早期,通过不断尝试和体验,自我受到反复“轰击”,并由此形成了对自己的定义,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生命也渐渐变成了仅仅是一个维系生存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孩子的渴望得到了满足,个体就有机会发展出高自尊、表里一致的生存方式、健康的压力应对模式,以及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

文章图片13

冰山层七:自我

自我是我们真正的力量。一个人真正的力量是和他的生命使命感连接在一起。

当我们找到了真正的乐趣,并且能够通过行动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我们才能与使命感连接在一起,也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生命力。

冰山的核心或基础就是自我,它决定了我们与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一部分最难以被察觉、被了解,常常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看清它的真正本质。

“自我”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状态。我们在情感上完全活在当下,能完整地兼顾我、他、情境,能让生命力在自然状态下不断成长,内心充满喜乐与意义感。同时,能很顺畅地和任何人联结。我们的目标是与它联结,发现我们本来的面貌,以及我们最深切想要的是什么。

文章图片14

嘿!读到这里,有没有感觉思维被颠覆了一通?以前自己的思维太单一了?有这种感觉就对了!

人本就是很复杂的动物,特别是对于国人来说,往往嘴上说的,并非是内心想的,就好比你去到某人的家里做客,即便很渴了,对方在准备给你倒开水的时候,你还是会嘴上讲着:不用了,我不渴……可若是对方真如你讲的,真的不给你倒开水了,你事后却又要生气、埋怨!搞笑不?可这就是国人长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人性”!

文章图片15

OK!让我们继续讲回“冰山原理”,上面我已经系统的给你做了具体的分享,为了更好地帮助你理解这一理论,我再来简单举个例子:

假若某天上班,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电脑被打开了,桌面上放着一些陌生的文件。此时,这个人非常愤怒,这是他的感受

然后他大声对周围人吼道:“到底是谁动了我的电脑?”对周围的人吼叫就是他的行为。

那么这种行为和感受下面的观点是什么呢?这个人的观点可能是:在没有经过我的许可前,任何人都不得打开我的电脑操作

期待有人如果要用我的电脑,必须事先得到我的许可。这种期待来源于这样的渴望——我希望被尊重,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在这个人发现电脑被人打开的那一刻,他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因为有人没有尊重他,随便动了他的电脑,他感觉工作环境不安全。

看吧,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行为,其实就涉及到了一个人很多层次的东西,如果你不能理解到对方,只看到了表面事情,那么很容易就容易跟对方“擦枪走火”,更别提建立什么友好关系了!

文章图片16

那么到底在日常的交际沟通中,我们该如何利用冰山原理让自己更受欢迎呢?

在萨提亚模式中,有创造力、自信、负责任、接纳的应对姿势应该是“一致”。学习一致性的沟通就是学习同时关注到自己、他人和情景,做出最适合的回应。

内在冰山的探索

当我们了解自己的“内在冰山”时,看到我们生命中更深层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就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1. 发现自己的应对模式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行为方式,便很容易发现我们使用的不一致的应对姿态(沟通模式)。要么讨好,要么指责,要么是超理智,要么就是打岔,几种行为姿态混淆在一起也很常见。这些不一致的应对姿态,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负性心理感受。所以,重要的是体会应对姿态背后的消极情绪,只有我们觉察并接纳内心的感受的时候,才有可能进行一致型的沟通。

2. 体会内心的感受

往下探查这些应对姿态带来的“感受”时,通常能够触发我们一大堆负面的情绪,比如委屈、受伤、愤怒、恐惧、孤独之类。此时,不再需要逃离、回避或忽略这一些感受,允许自己与它们“共处”。虽然,我们仍然可以不喜欢某些感受,但可以学着去接纳它们,找回那些曾被忽略的感受,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对这些感受感到失望、否认、甚至是隔离、转化——感受的感受。

3. 了解我们的内在观点

接着往下探察,了解我们的“观点”。我们之所以在沟通中陷入困境,肯定是受一些观点的影响。这些观点可能是家庭的信条或自己的一贯看法,把它们都清理出来,重新审视一番,与事件作对照,或许我们会有新的发现和修订。

拓宽我们受限制的知觉。

4. 找回被遗忘的期待

再往内心深处走,那里是“期待” ——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等。也许长久以来,这些期待总是落空,以至于都忘了还期待着一些东西“冰山”的探查帮助我们找回了这些期待——那些失落的自我。

5. 接纳内心真实的渴望

再往下探查“渴望”层:这里埋藏自由等等。这些被爱、被接纳、人人都需要的东西。走到这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生命中天经地义的东西,已被自己长久地忽略了。

6. 触探最深层的自我

“冰山”的最底层是“自我”,是自己的生命力、精神、灵性的体现。如果我们能触探到这个最深处的自我,便能够获得改变的能量和动力。

例如以孩子爱玩手机为例来进行解析。当孩子爱玩手机时,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看手机,抱着手机不放。

那此时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呢?当成人无聊里,便会拿过手机来打发无聊,孩子也是一样,他玩手机,也是因为无聊,因为没有人陪他玩,爸爸妈妈都在看手机,于是他也效仿成人去看手机。

当孩子无聊时,他内心的感受是孤独,爸爸妈妈不爱他,爸爸妈妈更喜欢看手机、电视、忙家务,而不是陪伴他。

孤独的孩子内心的期待是有人陪伴,他的渴望是爸爸妈妈能够陪伴他,爱他。

然而在生活中,当孩子玩手机时,成人总是用教训的口气告诫孩子不要玩,告诉他这里为了他的眼睛好,但成人自己却是在一边看手机,一边教育孩子不要玩手机,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矛盾的,也是无效的。

懂得了冰山理论,知道如何去面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放弃指责与命令,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问题,那教育也就不再是难题了,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是我们自己。当你用心去体验孩子的感受,当你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感受,那你的行为就会产生改变,教育也就有了成果与意义。

案例:孩子做作业拖拉怎么办?

文章图片17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可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却大同小异,因为我们有着固有的模式来应对。觉察,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如何应对的。

冰山以下,就是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潜规则”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一个人就像是“双面人”,那个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那部分,是一个被社会道德所允许的、“正面的”人;而实质上,这个人却是被各种“低俗的”欲望所控制的。弗洛伊德还认为,人的各种心理上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那些“不道德的”欲望不堪忍受理智的束缚,二者之间争斗的结果。

例如了解“冰山理论”,有效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都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可有时候,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那,有没有办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动力呢?

通过今天“冰山理论”的学习,我们知道:孩子不想学习,其实大部分都处在“我想学,但我真的学不会,我很痛苦”这种真实矛盾中,所以,家长一定要耐心帮孩子看看,看看她到底难在哪儿,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把她好的行为保留下来,做得不好的时候,看看难在哪儿,帮她找到符合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水平的方法。帮她把困难解决掉,孩子自然就能跨过困难去成长,实现能力的升级,你说是不是?

实践教学中,我们要多练习“切冰山”,实现自我修复,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就可以在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快速“潜水”,直接看到孩子的内在需求,快速走进孩子的内心,从根源上理解和接纳孩子,与孩子产生链接,很多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情绪波动相对较大,作为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学习心理学知识。

应该说,每个人都有理智的一面,也都有非理智的一面。既要学会适当地放松自己,同时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遵守公共规范,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而损害他人。因此,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片面地夸大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对于人的行为的影响,则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只有真正发掘出自己的隐性价值和心理,才能建立职业意识、端正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而这些方面的改善,也会极大提高个人的职场能力,助你展翅高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