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5要道必行:百病生于六气之化之变,盛者泻之,虚者补之,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拔刺雪污,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岐伯在论述完正味则要、得六气和平之气后,黄帝又发新问: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一、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黄帝对岐伯刚才的回答颔首称善。

气淫于外,则民感邪于外而病生于内,是以百病之生皆相关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六气为本,百病为标,病随气动,六气化变不息则百病丛生不已。

“之”代指六气。

化、变,王冰注曰:“静而顺者为化,动而变者为变。”张介宾注曰:“气之正者为化,气之邪者为变。”本篇大论前文岐伯讲过:“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亦也。”“化”为气既生以后的盛之状态,本篇大论开篇时岐伯也曾讲过六气之化,“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故“化”当为六气正常生化之状态,从王冰、张介宾之注看,似乎六气之化不会发生病生的问题,其实,六气生化之早晏迟速,动不当位,或先时而至,或后时而至,亦可致民为病。

《素问·天元纪大论》鬼臾区曾讲:“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故“变”当为六气异常动变之状态,如气之太过,气盛而成邪胜之气;或气之不及,气衰而成为虚弱之气。气之太过、不及皆可致民为病。

二、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

“经言”是何经之言呢?恐已不可考,但在《灵枢·经脉》黄帝向雷公传道论述十二经脉时,“盛者泻之,虚则补之”反复出现了十二次,黄帝也确实没提到底是何经之言。在《灵枢·禁服》虽然也出现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但黄帝依然没有向雷公说明此语出于何经,只是说:“此先师之所禁,坐私传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子若欲得之,何不斋乎。”帝在向雷公传道时,雷公斋戒三日后方入斋室,黄帝亲自与其割臂歃血并说以祝由之词,“黄帝乃左握其手,右授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可知此经书当为不可轻传之秘。

当然,经言之“经”,可能是上文岐伯刚引用过的医门圣典《大要》之经,黄帝顺之为言亦在情理之中。

三、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

“锡”通“赐”。

黄帝将此八字真言赐予“方士”。此等方士当为医门游医之类,绝非如雷公那样得黄帝私密之真传。这里的“方士”或为只懂得依样画葫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照方开药之士,这些方药之士恐怕连医工也称不上,因为他们如《灵枢·禁服》雷公所言:“未知其所约也”,并未真正掌握大要(约)之则,而要达到“工”的水平,起码得如黄帝所言:“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未满而知约之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

这些方士虽得黄帝所传“盛者泻之,虚则补之”之言,但“未知其所约也”,故方士们在行医实践中还做不到十全无失,迷诊乱经或时有发生,毕竟,他们只是游医,甚至连经常“嘻嘻”的粗医之工的水平,他们也比不上。

四、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

黄帝一方面不想传非其人,漫泄天宝,另一方面又圣人仁心,哀怜百姓,欲拔百姓百病之苦,故黄帝希望能有一个折衷之道,一方面能不漫泄天宝,另一方面能令医门要道也能在方士之间通而行之,用之无违,效应显著。或许这就需要以变通的形式将“要道”大众化、通俗化了,毕竟,这些方士们的智慧水平是达不到黄帝的弟子雷公的。

此“要道”,王冰注之以“机要”。张志聪注曰:“要道者,天地人三才之道也。”高亿注曰:“要道,治病之要道也。”但无论何种注解,恐怕都不再仅仅是“盛者泻之,虚则补之”这八字真言了,而是应该另有所指才是。

医门要道传之众方士,医道广播,方士携道而行,手到病除,犹如“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

“桴鼓相应”。桴为鼓槌,桴敲以力,鼓应以声。

“拔刺雪污”。不可想当然地将之理解为拔除雪污中的荆刺,而应将之理解为要道必行,如手拔肉中刺、雪洗皮之污那样简单易行。

此譬如可参考《灵枢·九针十二原》来加深理解,谨附相关原文如下: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五、工巧神圣,可得闻乎?

但“要道”到底为何,黄帝自己也不清楚,因为“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经言并不能包治百病,故黄帝问于岐伯“工巧神圣”者,是否曾经得而闻之过这样的“要道”?

《难经·六十一难》讲:“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医之工巧神圣者,不同于方士,方士自然是不懂得医门要道的,是以黄帝问于岐伯是否听闻过工巧神圣者讲过什么诸如“桴鼓相应”之类的医门要道。

岐伯本人又何尝不是工巧神圣者呢?!

既然是医门要道,自然是一言以蔽之的精炼之言,岐伯答之以“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