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夫论》卷33德化诗解3世之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上行下效

 琴诗书画情 2022-04-22

题文诗:

经有:民之秉夷,好是懿德.民有心也,

故犹为种,之有园也.遭和气则,秀茂成实,

遇水旱则,枯槁生孽.民蒙善化,则人有士,

君子之心;被恶政则,有怀,奸乱之虑.

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为曲豉也.

起居以时,寒温得适,则一荫之,曲豉尽美,

而多量.其遇拙工,一荫曲豉,皆臭败,

而弃捐.今六合亦,一荫也,黔首之属,

犹豆麦也,变化云为,在将者尔.遭良吏,

则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怀奸邪,

而行浅薄.忠厚,则致太平;奸薄,

则致危亡.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

德者修己,威者治人.上智,下愚民少,

中庸民多.中民生世,铄金,之在炉也,

变化,惟冶所为,方圆薄厚,随镕制尔.

故世善否,俗之薄厚,皆在于君.圣和德气,

以化民心,表仪,以率群下,故能使民,

比屋可封,尧舜是也.次躬道德,而敦慈爱,

美教训而,崇礼让,故能使民,无争心而,

致刑,文武是也.次明好恶,而显法禁,

平赏罚而,无阿私,故能使民,奸邪,

而趋公正,理弱乱以,致治强,中兴是也.

治天下,处污放情,怠民事而,酒乐,

近顽童,而远贤才,亲谄谀而,疏正直,

赋税,以赏无功,妄加喜怒,以伤无辜,

故乱其政,以败其民,弊其身以,丧其国者,

幽厉是也.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从之,其不善者,我则改之.:

宜鉴于殷,自求多福.世主诚,使六合内,

举世人咸,怀方厚情,无浅薄恶,各奉公正,

之心而无,奸险之虑,则羲农俗,复见于兹,

麟龙鸾凤,复畜.风清气正,真情所致.


【原文】


诗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德〔1〕。”故民有心也,犹为种之有园也。遭和气则秀茂而成实,遇水旱则枯槁而生孽〔2〕。民蒙善化,则人〔3〕有士君子之心〔4〕;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5〕为曲豉也〔6〕。起居以其时,〔7〕寒温得其适〔8〕,则一荫之曲豉〔9〕尽美而多量〔10〕。其遇〔11〕拙工〔12〕,则一荫之曲豉皆臭败而弃捐〔13〕。今六合亦由一荫也〔14〕,黔首之属〔15〕犹豆麦也,变化云为〔16〕,在将者尔。遭良吏则皆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怀奸邪而行浅薄〔17〕。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与〔18〕下愚之民少,而中庸之民多〔19〕。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炉也,从笃变化〔20〕,惟冶所为,方圆薄厚,随镕制尔〔21〕。

【注释】

〔1〕烝民。“夷”今诗作“彝”,孟子引诗作“夷”。○铎按:毛诗作“彝”,正字;鲁诗作“夷”,用借字也。书洪范:“是彝是训”,史记宋微子世家引“彝”作“夷”。周礼司尊彝:“祼用鸡彝”,礼记明堂位作“鸡夷”,郑注:'夷,读为“彝”。’是夷、彝同也。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译文:老天生下这些人,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善美是其德。)
〔2〕说文云:“禽兽虫蝗之怪谓之蠥。”“孽”与“蠥”通。
〔3〕“人”字据治要补。
〔4〕春秋繁露俞序篇云:“教化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
〔5〕“之”字据治要补。
〔6〕孟子云:“天下之良工也。”说文云:“,酒母也。或作鞠。”“曲”与、鞠同。豉,说文正作“敊”,云:“配盐幽?也。”史记货殖传云:“糱曲盐豉千答。”
〔7〕汉书卜式传云:“以时起居。”礼记儒行郑注:'“起居”犹“举事动作”。’
〔8〕吕氏春秋侈乐篇云:“寒、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适而以之适者也。”
〔9〕说文云:“窨,地室也。”徐锴云:“今谓地窖藏酒为窨。”“荫”与“窨”通。齐民要术云:“作豉法,先作暖荫屋,坎地深三二尺,密泥塞屋牖,勿令风及虫泉入也。”又云:“作麦曲法,其房欲得板户,密泥涂之。”说文:“豉,配盐幽?”,徐锴云:“幽,谓造之幽暗也。”“暗”与“窨”义亦同。○铎按:诗七月:“三之日纳于凌阴。”阴、荫、窨并同。今北人谓之“地窨子”。

〔10〕史记匈奴传:'中行说曰:“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
〔11〕“遇”旧作“愚”,据治要改。
〔12〕孟子云:“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
〔13〕“捐”旧作“损”,据治要改。
〔14〕新书过秦上篇云:“履至尊而制六合。”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为六合。”○铎按:“由”与“犹”同。
〔15〕礼记祭义云:“以为黔首则”,郑注:“黔首,谓民也。”
〔16〕易系辞下传。
〔17〕汉书刑法志文帝诏云:“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公孙弘传云:“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礼乐志云:“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
〔18〕“与”旧作“则”。
〔19〕论语云:“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汉书杨终传云:“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之流,要在教化。”荀子王制篇云:“中庸民不待政而化”,杨倞注:“中庸民易与为善,故教则化之,不待政成之后也。”
〔20〕“笃”疑“笵”之误。王先生云:'疑是“从革”。’○铎按:作“笵”是也。下言“随镕”,金曰镕,竹曰笵,对文则异,散文则通。

竹子制的模型
〔21〕春秋繁露实性篇云:“中民之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汉书董仲舒传云:“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惟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铸。”
【原文】


是故世之善否〔1〕,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上圣和德〔2〕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故能使民比屋可封,尧、舜是也〔3〕。其次躬道德而敦慈爱,美教训而崇礼让,故能使民无争心〔4〕而致刑错〔5〕,文、武是也。其次明好恶而显法禁,平赏罚而无阿私〔6〕,故能使民辟奸邪而趋公正,理弱乱以致治强,中兴是也〔7〕。治天下〔8〕,身处污而放情〔9〕,怠民事而急酒乐〔10〕,近顽童而远贤才〔11〕,亲谄谀而疏正直,重赋税以赏无功,妄加喜怒以伤无辜〔12〕,故能乱其政以败其民,弊其身以丧其国者〔13〕,幽、厉是也。
【注释】

〔1〕“否”治要作“恶”。
〔2〕“德”字旧脱,据上文补。
〔3〕新语无为篇云:“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汉书王莽传云:“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可比屋而封。”论衡艺增篇云:“儒书又言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言其家有君子之行,可皆官也。”
〔4〕昭六年左传云:“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
〔5〕上作“措”。
〔6〕孝经云:“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韩非子五蠹篇云:“明其法禁,必其赏罚。”汉书金日磾传云:“亡所阿私。”吕氏春秋贵公篇高诱注:'“阿”亦“私”也。’
〔7〕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史记周本纪云:“宣王?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
〔8〕下有脱文。
〔9〕文选古诗云:“荡涤放情志。”治要载桓范政要论节欲篇云:“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10〕大戴礼少闲篇云:“荒耽于酒,淫泆于乐。”
〔11〕郑语:'史伯曰:“侏儒戚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
〔12〕治要载六韬文韬篇:'太公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
〔13〕诗抑云:“天方艰难,曰丧厥国。”毛诗序云:“卫武公刺厉王。”
【原文】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我则改之〔1〕。”诗美“宜鉴于殷,自求多福”〔2〕。是故世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人,咸怀方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3〕之心,而无奸险〔4〕之虑,则羲、农之俗,复见于兹,麟龙鸾凤,复畜于郊矣〔5〕。
【注释】

〔1〕论语“我则”二字作“而”。○铎按:襄卅一年左传:'子产曰:“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当是古本有如是者。
〔2〕文王。○铎按:诗“自求多福”句在“宜鉴于殷”句上。
〔3〕“正”旧作“政”,据治要改。
〔4〕“险”旧作“陬”,据治要改。
〔5〕白虎通封禅篇云:“德至鸟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礼记礼运云:“凤凰麒麟,皆在郊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