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家长善用的“激将法”,正让无数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育儿网 2022-04-22

大家好,这里是老育。前几天看到网上一段爸爸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视频,视频中的小男孩“求生欲”极强。一边听着爸爸的指导一边小心翼翼地抬起头说着,

“爸爸别吼我,宝贝会写……”“没事儿,爸爸我给你鼓掌。”

看着孩子写不会作业时候还要极力劝阻想发脾气的爸爸,觉得好笑又心酸。

或许大部分孩子都有小时候因为作业、成绩被父母念叨过的经历。等当了父母后,也知道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有时候是真的忍不住“满腔怒气”。

孩子是第一次当孩子,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肯定反对肢体上的暴力,也往往忽视了语言暴力带给孩子的伤害。对孩子讲过的狠话,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在综艺《少年说》里,就有一个女孩哭着控诉妈妈:“为什么老要这样子打击我?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没有看到过?”

听到女儿这番话,妈妈回应说,“其实我一直不断打击你,是因为我认为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女孩又说,“你们老是这样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但妈妈依旧坚持地说“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要拍你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下。”

最后沟通无果,无论在怎么说,妈妈都改变不了“打击式教育”的想法,女儿哭着走下台。

这段对话看得人很窒息,父母将自以为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在子女身上,以为可以锻炼孩子的抗打击能力。但孩子在一次次接收到来自身边最亲近的父母的打击、嘲讽后,会陷入自我怀疑、自卑的情绪中。

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隐蔽、更持久的影响。「怎么就你不行,是个人都比你强」「废物,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脑子里装的什么」

这样的打击,直接攻心,伤害指数特别高。

孩子总是被父母“嫌弃”这个做不好,那个也做不好,甚至想丢掉自己。如此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的性格很难向积极的一面发展,给孩子长大后的性格留下敏感、自卑的底色。这样错误的沟通方式也会让孩子对你充满埋怨和怨恨,活得卑微而渺小。

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打击,不是因为真的不爱孩子,而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理智上完全明白,对待孩子要有耐心要温和,但情感上往往嘴比脑快,气得不行的时候说出口的话就带着指责和不耐烦。

难听的话一说出口,对孩子的伤害就已经产生。冷静下来或许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话说得太重了,但很多父母就是拉不下面子,软下来和孩子再道个歉,也就是这样的一次次僵持,最后让亲子关系崩塌,孩子对父母失去信赖。

和孩子好好说话,其实有时候也没有那么难。记得《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和儿子jasper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陈小春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他也承认自己多少沾染了一些父母的暴脾气。节目里,父子俩一起去找房子,Jasper走路慢慢悠悠,边走边玩,陈小春就开始不耐烦地催促他快点走。

好几次后催促后,他发现儿子还是没有跟上来,忍不住发脾气了,对着儿子吼,“搞快点!”

直接把Jasper吓得愣在原地,但jasper没有被吓跑,他打开喇叭对着爸爸说,“你能不生气吗?”

听到这句话的陈小春也醒悟过来,刚刚自己说话太暴躁了。于是回应儿子“对不起”,然后耐心等着孩子走下台阶。

当天睡觉前,他又再一次和儿子道歉,说自己今天白天不应该发火,自己表现得不棒。

其实谁都有控制不了脾气的时候,但是能反思能做出改变,也不会导致亲子关系持续僵化下去。

家长需要情绪的排解,孩子也不例外。当孩子做错事或做得不好的时候,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感受,也许孩子不是故意的,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包容,不要一味批评打压孩子。静下心和孩子沟通,可以了解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伤害。

有时候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父母觉得孩子做得不对,可以说出具体的要求,动辄批评打骂会让孩子有逆反心理,也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做个好好说话的父母,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既是了解我们的孩子在想些什么,也是给孩子一个发泄的窗口,让孩子知道,其实我们一直都爱着他。

你会经常打压孩子吗?

情绪失控时,你会打骂孩子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