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理论」中医辨证施治理论

 时宝官 2022-04-22
文章图片1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灵魂,患者无论出现何种复杂临床表现,中医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病理信息,总能确定相应的证候类型,进而组成相应的方剂,实施有效治疗。正所谓:有是证,用是药。但是,要注意,证候表现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中医大夫也应随着证候的变化而改变用药。换句话说,辨证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动态地判断。

当今大量患者通过现代医学获得很多生化指标与影像学病理变化,虽然中医对这些病理信息尚未系统有效运用于诊断,但中医仍旧能够依据四诊(宏观观察)所得辨证开药,换句话说,中医治病完全可以不依赖西医检查结果(微观观察)而制订治疗方案,中医用药是依据宏观观察而形成的中药理论开具药物。

中医所开药方的“适应症”是“证”,而不是西医的“病”。 中医对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按“证”分类的,虽然中医也有病名病种,但落实到处方用药还是要针对各种证型,这是一套在几千年实践中发展成熟的分类体系。

历代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遇到各种疾病,为了更好地根据不同病证的特点处方用药提高疗效,就在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不同的证型)辨证的基础上,研究出适于不同病种的辨证体系。例如,脏腑辨证适于内伤杂病,六经辨证适于伤寒病,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适于温病。辨证是中医对不同疾病性质的分辨过程,下面给大家举个常见辨证例子,如何分辨寒证与热证。

寒证

(1)概念: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2)临床表现:常见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质淡,舌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热证

(1)概念:指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功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2)临床表现:常见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寒证、热证是中医临床最常见到的两类证型,也是人体患病的两大病理倾向,应当着重分辨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