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夹河在老辈没有固定桥梁,走烟潍路的汽车需要用木船摆渡

 胶东故事会 2022-04-22

在历史上,由于建筑条件所限,很多河流上都长期没有固定桥梁。且不用说那些大江大河,就连从烟台市区流经的夹河(有内夹河和外夹河之分,合流后统称夹河,正式名称为大沽夹河),也属于这种情况。

以清代为例,当时福山县辖区内虽然也有不少石桥,但都是修建在小河之上,至于夹河,只有季节性的浮桥,勉强可以步行通过。对此,《福山县志》载:

“清洋桥在县东清洋河(内夹河)上,冬月成桥,暮春撤去。大姑桥(外夹河上),制如清洋桥。”

也就是说,清代内外夹河上的浮桥,都是在冬季枯水期临时搭建,等到春末雨多水涨之际,就要撤去。这时,行人车马想要过河,要么绕道到水浅的地方趟过,要么只能坐船了。

(▲夹河入海口附近一景)

进入民国之后,夹河上没有固定桥梁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在烟潍公路修建时,这一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关于这一点,《烟台市交通志》记载道:

“(烟潍公路)路基以碎石沙土夯实填成,两侧挖排水沟。路面宽度18-20市尺(合6-6.7米),坡度最大8%,最小弯道半径80米,全路共建木、石桥梁279座,涵洞71处。所经夹河、胶莱河、潍河三条大河未建桥梁,置木船摆渡汽车。”

也就是说,在没有固定桥梁的背景下,当时烟潍路上的汽车要过夹河,通常是采用木船摆渡的方式。

木船摆渡一事,不仅有文字记载,还有相应的照片佐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约是在1932-1933年之间)山东省建设厅烟潍区汽车路局编撰的工作报告中,就收录有一张“夹河渡船摆渡汽车”的图片,在上海市图书馆可以查到。

(▲上世纪三十年代烟潍区汽车路局工作报告中的夹河摆渡图片)

这张图片没有单独署名,暂不知具体是何人拍摄,推测可能是烟潍区汽车路局的工作人员,图片拍摄的时间应该也是在1932-1933年之间,距离现在已经约有90年的时间。

图片的拍摄角度是站在岸边、面向夹河,不过由于参照物较少,具体是自东向西(福山在西,烟台在东)还是自西向东,暂时难以判断。

该图的场景并不复杂。其中,近处岸边站着两位头戴帽子的男子,似是负责安排车上下船的工作人员。在他们身后的河面上,就有一艘搭载着小汽车(看着像一辆敞篷轿车)的木船,船头船尾都有手持长竿的船工,船舷附近则站着好几个人,正朝着拍摄者的位置看来。而在更远处的河面上,还有另一艘同样搭载着汽车的船在航行。

从图片中不难看出,为了方便汽车上下船,岸边还专门安放了两块带有坡度的木板。简陋是简陋了一些,但也算是实用了。

(▲现在夹河上的几座桥)

夹河上专门为汽车摆渡的木船前后存在了多长时间?暂时没有查到详细的记载。不过,“直到四十年代河面上都没有固定桥梁”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福山区志》记载道:

“民国初期,烟潍公路修筑时,县公署在永福园村东大沽夹河建一漫水桥。1941年改建成福山建国前最大的木质桥梁。1949年被大水冲毁。”

直到建国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提升,夹河上的固定桥梁才实现“从无到有”、“从由到多”。如今,仅从夹河入海口到宫家岛、永福园这一段,公路、高速、铁路桥加起来就有五六座之多,而如果算上内夹河和外夹河各自的桥梁,数量早已超过两位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