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社工项目评估前的病态加班模式

 小罗社工 2022-04-22

在社工界说起项目评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加班吧,有木有?有些社工机构从评估前一个星期就开始熬夜加班,有些甚至是在评估前一个月就开始加班,只为做好项目评估的资料。在我看来,评估前加班做一些准备工作,那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应对项目评估,需要整理过往的服务资料,将资料按要求分层分类,以待评估专家的查阅和考评;同时还需全面系统地提炼项目的成效,理顺未来的服务计划等。这些工作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在项目评估前适当的加班是正常的、必要的。

何为病态的加班模式?即是到了项目评估前就临时抱佛脚,通过疯狂的加班来完成前期未有完成的工作,并且只追求数量,无暇顾及其质量,甚至只做纸上功夫的一种状态或者现象。在我看来,这些通宵加班的社工勇气可嘉,这种行为也可能会为下一轮的招投标加分,但对于服务对象的实际作用不大,甚至违背了社工服务的基本理念和操守。

其实,评估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病态加班模式,只是一种表象。真正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当下社工服务购买体系、评估体系等大环境规则的影响,也有项目运营机构对项目规划和执行方面的直接影响。在此,不深挖导致病态加班模式的原因,也不讨论那种项目评估前正常的、必要的加班。而是从项目运营机构的管理角度出发与大家谈谈评估前的病态加班模式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样演变的。

大家都知道,社工项目的评估,还是以纸质材料的评估为主。在项目评估前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就开始加班准备评估的资料,真的需要这样吗?服务的纸质材料,平时就不可以做吗?非要到评估前加班去做吗?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的社工抱怨、有的社工顺从、有的社工无所谓,但是更多的社工已经进入了一个项目初期轻松、项目后期(评估前)紧张的恶性循环当中。这不是社工的问题,也不是评估本身的问题,而是项目运营机构对项目是否有时间规划、执行是否有效、直接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

首先,项目运营机构对项目是否有完整的规划,包括时间的进度的规划。我想项目的规划肯定是有的,项目标书上一般都会有关于项目推进的时间计划,并且推进的时间进度都会标注的非常明确,只是对于标书上的规划是否切合实际,这个就很难说了。标书上面的时间计划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计划,在现实当中是否行得通,还需要依靠实践来证明。所以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项目运营机构就需要重新考虑和修订项目的进度时间表,让标书上面的项目进度规划更加符合实际,否则标书上面的进度规划将很难产生实际的效用。当然了,有些项目主任(新手)可能都还不知道有这个项目进度规划,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另说了。

其次,项目运营机构现有的执行力是否可以有效地将项目的计划落到实处。这涉及到项目社工的人力是否备齐,执行能力是否达标、项目的经费是否及时到位、机构的指引是否清晰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当前一将难求的环境之下,能招聘到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实在很难。就以一个10人的项目来说,能招到一半是社工专业出身的社工,都已经不错了,要招聘有几年服务经验的社工那就更难了,所以这就直接影响了整个项目团队的执行力,这是当前很多社工机构面临的一大难题,并且是在短期内很难解决的难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做服务了么?并不是。而是社工机构在平时就要有储备和培养社工人才的意识和行动,在项目前期就要有提升项目团队执行力的计划,让项目可以顺利推行,并且逐步提高服务的质量。

再次,运营机构对于项目的直接监管是否到位。大家想一下,在项目的前、中期社工都在做什么呢?如果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去落实,那么机构层面做了那些监管、指导和推进的工作呢?有没有针对项目的现状找原因,有没有一些有效的监管措施,督促项目团队紧跟项目的进度?例如针对团队执行力不足的问题,有没有聘请有经验的督导为项目开展切实有效的督导提升的工作?对于一些资源不足的服务,在机构层面有没有给予资源支持?对于一些不按要求开展服务的社工是否执行过奖惩的措施。如果没有,那么社工机构对项目的直接监督和管理就趋于空白或者半空白的状态。这样一来,出现评估前的病态加班模式就在所难免了。

总的来说,如果运营机构对服务项目有完整的规划,按服务的要求配备社工人力,在机构的监管之下按照时间的进度开展服务是完全可行的。在项目的后期只是整理一下前期的资料,理顺一下类别即可,而不需要大费周折地去做很多应对评估的工作,在评估前也是可以很轻松的。

近年来,随着各社工机构的成熟发展,病态的加班模式逐步减少,但是透过这种现象,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还存在很多关于服务质量、机构管理、行业生态等问题。撰写本文时并未有很多系统的思考,有些方面的表述可能不是很恰当,勿喷。真心期待随着行业的发展,项目评估前的病态加班模式可以逐步消退。

2018年1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