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文学豪门

 莫忘流年 2022-04-22

心里天涯

公众号ID:xinlitianya

     阅读|学习|电影|情感|美食

    期待与你一起成长

文 / 天涯

图/ 天涯

少年喜奇迹,落拓鞍马间。纵目视天下,爱此宇宙宽。山川看不厌,浩然遂忘还。

这是苏洵形容自己少年生活的一首诗。

作为在唐宋八大家中一举占得三席位的苏氏父子,苏洵功不可没,可以说,没有苏洵这个爹,可能就没有两个学霸儿子。

苏洵的家庭教育十分成功,这一点多少也得益于他自己的父亲-苏序。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洵排行第三,苏洵的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都在苏序的严格教育之下,很早就功成名就。只有苏洵从小不爱读书,就喜欢一天到晚在外面呼朋唤友,四处游玩,小小年纪就游览过不少地方。邻居朋友们都有些不理解,劝苏序管管小儿子,要不然这小儿子不就玩废了。但苏序毫不在意,依然对苏洵“纵而不问”,对别人的劝告笑而不语,他自己认为“ 非忧其不学者也 。”

   苏氏三兄弟    

知子莫若父,这句话用在苏序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正是因为苏序对儿子苏洵十分有信心,他知道苏洵脑子聪明,不太擅长科举学问之学,但这种人若是下定决心要学,也一定会有所成就。苏序认为外出访师拜友,浏览名川大山,也是开拓眼界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别人口中的不务正业。这说明苏序是个有智慧的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都是学习的方式。

有这样的老爸,是苏洵的骄傲。苏洵后来晚年曾写道:“知我者惟吾父与欧阳公也。” 苏序因材施教、豁达从容的教育方法,也为苏洵后来教育苏轼苏辙打下了基础。有苏序这样的智慧从容的教育践行者,苏氏一门几代都因此受益。

所以说,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完全可以决定孩子的性格养成和教育程度。

苏 洵

苏洵的转变从二十五岁开始,那个时候,自己的母亲、长女先后逝世,这对苏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似乎意识到生命的无常,时间的珍贵,于是开始发愤读书,但是他觉得自己聪明,有些投机取巧,没有太过于用心,结果导致接二连三的科举考试而不中。直到三十七岁的时候,他终于放弃了考试,焚书焚稿,与往日一刀两断,然后转而研读经典,终日只读不写,连续读了七八年,一直读到“胸中之言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不为做文章而读书,写出来的文章才是精华。

苏 轼

“言传身教”这四个字在苏洵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苏洵自己埋头读书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为人父之责,这时候的苏轼和苏辙也受教育的程度,他常常带着两个儿子去书房读书,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学习方法悉心传授。两个儿子毕竟还小,有时候顽皮不愿意读的时候,苏洵就想到自己的父亲苏序,他汲取了父亲“因材施教”的方法,加以引导而不是强制学习。

比如, 每当哥俩玩耍打闹的时候,苏洵就故意偷偷摸摸地读书,表情极其夸张。两个儿子就好奇地跑过来,结果他却故意将书当宝贝一样藏起来。这就引起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而苏洵偏不满足他们。等他故意离开的时候,哥俩就变着法将“宝贝”偷出来,贪婪地阅读,希望能找到宝贝的“源泉”。一来二去,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苏 辙

苏洵常常让两个儿子学习文学大家的写文技巧;不仅传授自己的写文经验,也告诫引导他们发现人生哲理。他还写了《名二子说》,从给苏轼苏辙起名的源由教导他们为人处世之道。学习之余,他带着孩子们去游览名山大川,将他少年时游历过的地方都带他们去体验,拜访自己结识的文人豪客,开拓眼界,增长见识。

在教育上,苏洵能做到“言传身教”;在性格上,他又能不拘小节,善于引导。可以说,苏洵这个父亲,能够给一百二十分。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诞生于这个家庭,苏轼和苏辙的一生都受益无穷。在苏洵的教导和陪伴下,苏轼和苏辙成才指日可待。

1056年,四十七岁的苏洵带着两个儿子一路进京,那一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正式拉开了中国文学史上苏氏一代豪门的序幕。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寻找志同道合的你

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