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一己微光,温暖着更多的人

 木木在延吉 2022-04-22

——白丰社区抗疫人物三三事

     毫无征兆的疫情再起,城市实行静态管理,全民进行核酸检测,这些措施的陆续实施,全民都要听从所在社区的安排。居家期间,再到白丰社区与社工们一起呆了几天,对社区的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个社区共有114座楼盘,更难的是很多个楼盘没物业,没物业,很多事就得由社区亲自来干,再加上一万余人的业主,13名社工管理起来可想而知的难度。七轮核酸检测下来,7.4万人次的检测量,想想脑袋都大。七天的时间,所见所感颇多,对其中的四位“飘扬”一下。   

1)女超人老杨

老杨,先不说她是一位有着25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有多强的党性,只说下她的实际困难,上有患老年痴呆症的80岁老母,下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儿子。疫情期间老母亲失眠,晚上不睡觉,老杨就得陪着哄着。面对这些困难,人家老杨没留在家,楞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请缨到了核酸检测的第一线。争取到了去延百超市天池路店采样,检测期间主动挑起大梁,单独负责这个采样点的全部工作,从安排采样点位和帐篷的搭建,到两米一位间距的画线;从防疫物资的运输配送,到检测后医疗垃圾的装运,她都积极主动承担。检测开始后面对检测点位一个帐篷的不足,她立即协调联系相关单位,迅速搭建另一个帐篷,重新调配人员,调剂防疫物资,保障了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还不算,老杨还要做到每天起早给各个卡口送饭,白天在社区忙前忙后,登记、整理、分发防疫物资,深夜才从单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问老杨为啥这么拼?没有大话,只一句职责所在,疫情面前大家都在拼,我也不能落后面。

2美女“战士”小钟

      95后的女孩小钟,还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从外表看就是一柔柔弱弱的女孩,社区抗疫让她迅速成长起来,她的网格区共有2000多户居民,全民核酸检测中,她负责延河小学检测点的综合协调工作。每天早上都是早早地来到单位做前期准备,穿上防护服成为年轻的大白。最早的时候凌晨400就从家里出发,检测结束后,整理一天的档案,核对信息,上门对行动不便的人员采样,对每位隔离人员进行随访,接管新的隔离人员,2200时离开单位都是平常事,最晚的时候曾后半夜230才回到家里。有时即使回到家里,凌晨也会突然接到电话外出去接管外地返延人员或密接人员进行管控,这是一件相对危险的工作,小钟就曾接触了密接人员被单独隔离了一天,这也让她的家人和同事虚惊一场,为她担心。面对这些,小钟都坚持着,毫无怨言,虽然面对个别的不理解隔离人员的谩骂,小钟也曾偷偷哭过,也曾想放弃过,但最终支撑她走下来的是信念,是坚守,是强烈的责任感,她说:“虽然我年轻,但我是'战士’,是军人的后代,更是共产党员,我要坚定地走下去,直至抗疫胜利!”

3全家总动员的宝妈小纪

    一位有着21个月大女儿的二胎妈妈小纪,家中尚有即将中考天天上网课的儿子。疫情面前,她没有因此而退缩。核酸检测开始后,为了第二天的核酸检测顺利进行,下班后的她主动在自己的检测点,准备第二天的检测设施,检查帐篷是否牢固,登记的桌椅是否到位,临时隔离用的小板凳是否摆放好,总是把第二天的检测现场检查几遍后才回到家里,有的时候,突然出现的情况会让她再次来到单位,这时候的她,会是一个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到工作现场,边工作边照顾女儿,家庭工作两不误。七轮的核酸检测,她没有因为家庭的“拖累”而耽搁,最忙的时候,家中的丈夫和儿子也被动员投身到社区抗疫工作中,成为小区中美丽的夫妻抗疫风景线,最美的抗疫家庭。核酸检测间隙,在办公室里的她又是一种形象,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会安抚许多办事人员的心,接听电话时无论来电话人的情绪多么不稳,她都会直接归纳出咨询问题的焦点,几句话就把当事人的情绪安抚下来,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身残志坚的小丁

因为身体的原因,小丁没有到核酸检测现场,但她在核酸检测期间却一刻没有闲下来。作为窗口接待人员,最忙的时候身边摆放三部电话,随时接听着居民的来电,每一个电话她都耐心细心地解答。作为接线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政策水平,更要有高超的答复技巧和严谨细致的耐心。每一次的电话求助或咨询,对于居民来说都是大事,对于接线员来说都要认真地解答。接电话之余,小丁的主要工作是为居民开具各种证明,更多的是办理“急难险”事情的介绍信,面对家中突发的事件,来开介绍信人激动的情绪,她总是先给予安抚,告诉他们不要着急慢慢说,符合条件的马上开具,不符合的耐心讲解为什么不能开怎么办。抗疫期间,这样的证明每天要开出几百个,接待群众近千人。面对坐在窗口的小丁,前来办事得到帮助的人,又怎能知道她是一位更需要被照顾的二级残疾人呢。小丁,没有因为自身的残疾而影响为他人提供帮助。

(5)微光汇聚温暖众人

    社区的13个人,我还没认全。看到的大家都是在进进出出、忙忙碌碌的样子。他们的尹书记,我就没看到她坐下来过,总是从这屋到那屋地在协调解决社区矛盾最集中的问题。那沙哑的声音,想都不用想,是因为疫情,是因为事情多而造成的。还有那位小高,最初接待我的那位同志,没有多余的话,除了忙还是忙,就是坐在桌前,就是默默地工作。还有,还有那个家在龙井不知名的小男孩,两地交通阻断,只能临时借住在延吉,早上吃不上饭,却没扔下工作,还有,还有,整个社区的13人,就如同一台不休息的机器。一直开足马力地为整个社区的居民服务着。

2020年初的时候,初来社区曾为他们的岗位总结为“他们的岗位默默无闻,但他们的作用无可替代”。现在看来,每当大事来临,就更凸显社区的重要性来。不管你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回到家中均归社区管理,尤其是体制外的人士,遇到难题杂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社区。社区,就是社会治理的最终端,是与群众联系的纽带。每临大事,居民就把社区当成了娘家当成了主心骨,社工的一句话,自己可能没感觉到什么,但听到的居民可能就把这句话当成了“安慰剂”,让焦虑的心会迅速平静下来。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真的不可替代,社工真的付出N多艰辛。

可是,正常朝95的时间外,社工的工作却又无限延长了许多。只说疫情期间,晚上10点后离开单位都算早的,更不必说突然的、临时的任务,有时还要直面危险,与隔离人员直接遭遇。即使不是疫情也闲不下来,千千万万的条线工作任务,最终都要落在社区这根针上。待遇呢?与工作相比,可谓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13人,貌似没有一个是体制内的,月薪还分两种,一种曰社工岗每月2500多一点点,另一种曰公益岗每月1700多一点。就是这样,和他们在一起时交谈,也没有人因为待遇低而马上放弃这份工作,大多是一个意思,现在大家都很累很忙,我一个人放弃了,会给其他人增加很多压力,所以就坚持着。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就是朴素的情感和心中的那份责任。

      小小的社区,普通的社工,用自己的些许微光一直在努力着、奉献着,这些许的微光却给了人很多温暖,很多安慰,形成了一股点亮心灵的大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